摘要: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高低關系著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諸多見解,探討了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及評價指標體系,為提高大學生對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增強綜合國力有著重要的理論支持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金融企業;創新能力
一、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內涵
近階段,隨著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增強,人們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其內涵也逐步趨于清晰,截至目前,可以將關于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內涵見解總結如下。
1、必要因素
持有此見解的學者們大都認為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水平由關鍵因素的質量情況及相互作用而確定。
羅玲玲等(2007)見解是,大學生對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由三個必要因素構成,即創新意識、現實創造才能和潛在創造才能,三者緊密相聯,不可分割;胥群(2006)基于心理角度研究,大學生對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應由創新意識、創新思路、創新技能和創新情感所構成;鄧成超(2005)指明,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即內在形式和外在形式,分別由創新思路、創新學習和創新操作三個因素而構成;紀延光(2006)則定論大學生對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是由基礎、創新和協作三個基本因素構成。
土家棋等(2008)應用多元智能理論證明,假如綜合性看待大學生對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則其能力水平由他們在學習情況、知識掌握、思維創造和能力等方面的創新所決定。而此創新過程中,對新事物的學習要靈活,不因循守舊,大膽創新,勇于探索,具有獨特思維、觀察能力;知識的基礎掌握則是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構成的根基和資本;思維能力的創新是轉換思路以另外一種形式進行的問題解決;技能的革新則成就了革新成果到實際運用工具的順利轉化。
2、能力因素
持有此見解的學者們覺得,大學生對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應由多種能力集合而成,屬于一種能力束。
曹景富(2008)的見解是,大學生對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是由自身知識的掌握、信息的識別、信息技術的運用、知識的更新以及知識溝通的物化等能力綜合而成;易茜(2006)則指出,理解判斷能力、實施能力、自身掌握能力、創新能力和各種學科的融匯貫通能力綜合構成了大學生對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理解判斷能力是指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判斷并有所改進的綜合能力;實施能力是指學生對于基本學科的靈活應用能力;自身掌握能力是指學生接收及求索的主動能力;創新能力是指基于原有知識體系的制約探求新知識的能力;各種學科的融匯貫通能力則從另一角度體現了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學習能力。
二、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研究
在學者們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下,關于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培養路徑方面,已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徐新華(2004)針對高校教學的現狀,分析了高校課堂中關于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培養教學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只有對目前的教學方案、內容及方式實施改革,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并結合產學研一體化及課余創新學分的設置等渠道,才能培養大學生對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鄭曉紅(2005)的意見是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改革來改善教學方法、重新配置課程知識結構并使之優化、采用現代科學技術更新教學方式以及多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研究等來鍛煉大學生對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土立(2005)的見解是,重視培養大學生對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是深化教學改革、適應知識時代、滿足經濟社會需求的必然選擇,因而應加速思想觀念的轉換、營造創新氛圍、合理安排教育課程、改善教學與考試措施,以此加強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培養。蔡安江等(2005)說明了在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深化教制改革、加強教師科研水平、豐富實踐經驗、促進學生的全程參與、打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等都是極其重要的,同時也是其發展的必然之勢。曹小光(2008)指出,高校作為教育的最高陣地,其傳統的教學思維必須有所改觀,重視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并基于文化氛圍、教育培養形式、社會實踐等塑造具有創新性的高素質人才。付啟敏(2006)深入探析了大學生創新欲望的缺乏性問題,查找問題的根源,提出相應的措施建議,以促進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培養。
雖然在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培養路徑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研究仍比較淺顯,普遍停留在表面或普適性上,而怎樣與各專業特點相聯系形成針對性強的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培養路徑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三、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研究
評價大學生對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是一個嶄新的范疇,它使大學生對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研究由理論探討轉換為實踐應用,同時將學者的研究重點轉移到測評以及提升大學生對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上來。目前的研究有兩個基本發展方向:其一是定性評價,基于規范性視角在大學生對金融企業的創新能力上進行分析;其二是通過建立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評價模型,統計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各方面的數據資料來進行定量分析。
1、定性評價
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定性評價焦點主要是剖析影響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各種原因,然后將這些原因及相互作用關系的質量水準進行綜合評判,進而概括出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整體情況。定性評價的特點是能夠非常明晰地界定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各種影響原因,但其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得不到精確的結論,又由于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自身存在的缺陷,因此,該方法通常很難正確評判出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水平。
2、定量評價
易茜(2008)、土家棋(2008)等學者大都通過數學統計與模糊評價相結的方式,構建關于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基于此優化其結果,可測率較高,然而評價指標體系各有區別,導致其指標選擇也有很大的差異,且范圍較大,指標權重也只憑借主觀賦權來確定,受限的空間愈來愈大。
由于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概念較為籠統,其邊界也模糊不清,因此,大學生對金融企業創新能力的評價是遵循規范性分析結合定量演算的最佳思路,來最先明確其影響原因,再利用EXPERT CHOICE等基于AHP算法的工具對原因進行權重賦值,然后根據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分析現實樣本,結果反饋后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改正。
參考文獻:
[1]羅玲玲,王素君,張曉霞,吳娟.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探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7年08期.
[2]胥群. 基于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6年04期.
[3]鄧成超.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綜述[J].大學教育科學, 2005年18卷06期.
[4]紀延光.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 2006年26期.
[5]曹景富.大學創新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和改革創新[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2008年03期.
[6]易茜.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建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8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