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邵陽市的實際情況為例,介紹了當前政府機構或組織查詢征信信息的現行模式及查詢的主要用途,重點分析了目前政府部門在查詢企業或個人信用信息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對如何規范政府部門查詢行為,更好的應用征信信息服務社會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政府部門;征信信息;查詢
一、引言
近年來,在人民銀行的積極推動下,征信系統建設逐步完善,系統所采集的信息也越來越豐富。個人征信系統已經完成了與公安部的聯網,實現了公積金、社保、質監、電信、環保、稅務和法院等16個部門非銀行信息的入庫;企業征信系統也正在積極協調稅務、環保等部門的信息入庫。
應用方面,企業和個人信用報告查詢用途已從傳統的辦理貸款、申請信用卡等金融業務領域向客戶資信審查、個人求職應聘、政府部門履職、民間經濟活動等新增領域擴展,信用報告這一“經濟身份證”在非傳統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廣泛。政府部門查詢企業或個人征信信息與日俱增的現象尤為突出。比如工商部門評定誠信企業、農業開發部門審核農業龍頭企業財政補貼、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綜合信用評價、司法查詢等等,征信信息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項政府活動中。然而,征信信息不僅涉及個人或企業的隱私,而且隱含商業秘密、所有者權益等,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的管理辦法都明確規定了查詢主體的合法性。因此,如何規范政府部門的查詢行為,保護企業和個人的權益不受侵犯,是個值得研究的現實問題。
二、政府部門查詢征信信息的現行模式——以邵陽市為例
(一)政府部門查詢征信信息的行為分析
政府部門到人民銀行查詢企業或個人征信信息這一行為不具有單方性,這一行為中政府部門行使的是一種公權力,查詢行為只有得到其單位或主管部門批準后方可為之。
而此時的被查詢對象與人民銀行之間也不存在行政行為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人民銀行的行為也并不必然對被查詢對象產生法律后果,會不會產生法律后果需要等到政府查詢部門審查后才能作出具體決定。因此,對政府部門到人民銀行查詢征信信息這一行為,由于人民銀行的行為不具有行政行為的特征,不能將其界定為行政行為,此時人民銀行屬于有義務協助調查、執行的單位,履行的是一種行政機關的民事義務。
這樣,在政府部門履行行政行為時,人民銀行作為行政機關,有民事義務配合其查詢相關企業或個人的征信信息。
(二)查詢的基本操作流程
按照人民銀行邵陽中支的查詢規定,邵陽市政府部門查詢企業或個人征信信息按照以下流程進行操作:
一是查詢單位提出申請。按照相關規定,政府部門查詢企業或個人征信信息須以正式文件向人民銀行提出查詢需求,來文中需詳細列出要查詢企業名單、具體查詢內容及用途,以及相關聯系人聯系方式。
二是領導審批。在收到政府部門的查詢申請后,交主管征信工作的行領導審批,人行主管領導對來文做出查詢批示后,交由金融生態辦公室查詢。
三是查詢。金融生態辦公室收到查詢批示后,交具體征信業務經辦人辦理查詢。查詢需按要求填寫相關登記表,并對打印出的查詢結果登記信用報告編碼,然后提交辦公室。
四是出具查詢結果報告。支辦公室以正式文件答復相應政府部門查詢內容。文中特別注明查詢結果僅能用于工作參考,不得引用和對外披露,也不得作為處罰依據。
三、政府部門查詢征信信息存在的問題
(一)專項制度缺乏,部分查詢無章可尋
目前,查詢征信信息的主要依據和制度主要包括《企業征信系統管理辦法》、《個人征信系統管理辦法》,這里面所描述的主要是指本人或本企業查詢自身的信用信息情況;征信中心2007年出臺的《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業務操作規程》對政府部門查詢作了相關規定,但此規定只是內部規章,效力層級不高,對外約束力不足;人總行對于能否及如何為第三方(政府部門)提供查詢征信系統服務并無制度規定及說明;最新頒布的《征信管理條例》也沒有對政府部門查詢征信信息進行單獨說明。此外,對有權查詢部門的界定不明確。《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業務操作規程》界定為“縣級以上(含縣級)司法機關和其他法律規定有查詢權限的行政管理部門”,《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界定為“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單位和個人”,兩者對具體哪些部門有權查詢企業和個人征信信息均沒有作明確界定。
在日常的工作中,人民銀行面對政府機構或組織的查詢申請,要不要查,能不能查,查詢的依據是什么,怎么提供查詢結果等都沒有一個明確且統一的制度可依。大部分只能由領導審批,可以查詢后,按照本人查詢的相關要求進行操作。
(二)行政干預過多,制度難以落實
一是查與不查行政干預過多,人民銀行在收到政府相關部門的查詢申請時,要查幾乎已經成為事實,相關審核都沒什么效力,很難拒絕這些查詢申請;二是查詢范圍存在隨意性,政府部門要了解一個企業或某個個人的征信狀況時,無論信息對他們的工作有沒有用,都會要求提供;三是查詢要素不齊備,一些查詢僅僅只是提供了一個查詢名單,并沒有身份證復印件,沒有委托書等等。
(三)對政府部門濫用、泄露信用信息的法律責任不明確
政府部門從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獲取信用信息后,存在不按規定用途使用信用信息導致信息被濫用、泄露的風險。存在公權無意侵犯個人隱私權的可能,當事企業和個人的權益保障存在難點。現有的操作規程沒有明確政府部門濫用、泄露信用信息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對于連帶責任問題也沒有任何規定。
(四)法律風險上,存在批量泄露個人征信信息的可能
政府部門查詢征信信息往往是批量查詢,一次就要求查詢多個人或多個企業的征信報告。在報告、數據、文件的保管和使用上就存在較多的風險,一旦這些信息遺失或泄漏,將會對當事企業和個人造成嚴重影響。另外信息掌握者,與當事人也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可能,如果信息查詢部門的工作人員利用獲取信息之便惡意攻擊或報復當事人,那將會嚴重的法律糾紛。比如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競選中,信息擁有者和當事人就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如何使用、保管、約束這些征信信息,避免產生法律風險,是目前現有制度無法解決的問題。
四、對完善征信信息查詢制度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政府部門查詢征信信息的專項制度
根據工作需求,建議人民銀行總行出臺統一的政府部門查詢征信信息的專項制度,明確政府部門查詢的條件和程序,對政府部門查詢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須提供的資料、查詢審批流程、可查詢的內容及查詢結果的提供等方面作統一規定,明確在查詢工作中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和相關政府部門的權力義務。
(二)按用途建立分類查詢機制
改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模塊,可根據需求,按用途建立分類查詢的功能,以避免政府部門不需要的征信信息也統一被提供,對于不同的信用報告要求,提供不同種類的個人信用報告服務,征信部門要生成不同側重點的信用報告。對于查詢主體可以分別為銀行類客戶、稅務類客戶、生活類客戶和其他類別等分別生成不同的銀行版本、稅務版本等。例如對于銀行類查詢主體,要突出該被查詢者在銀行發生的往來以及是否存在銀行不良記錄。
(三)建立濫用、泄露信用信息的責任追究制度
在相關專項辦法制度出臺前,要求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查詢時提供書面承諾,保證從人民銀行查詢取得的企業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信息的用途合法,并承擔因濫用、泄漏信用信息而導致的損害賠償等法律責任。
(四)明確有權查詢信用信息的政府部門范圍
明確人民法院、稅務機關、海關、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軍隊保衛部門、監獄、走私犯罪偵察機關、監察機關、審計機關、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證券監管管理機關共13類機關有權對企業信用信息進行查詢;明確人民法院、稅務機關、海關、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軍隊保衛部門、監獄、走私犯罪偵察機關、監察機關9類機關有權對個人信用信息進行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