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李世镕在總結講話中指出,這次現場會的召開正當其時,效果明顯。在下一步的貫徹落實工作中,各盟市國土資源局領導首先要解決好認識和定位問題,針對各自的區情實際,因地制宜,進一步理順基層國土所的職能;其次要進行分類指導,內蒙古地區差異大,如何進行活學活用,需要進行科學的分類指導;三要抓住目前國土資源工作的主要問題,做好基層國土所建設兩年規劃,繼續推進信息化建設,做好人才引進和培養兩方面工作,增強國土資源工作發展后續力量,爭取通過兩年努力,使全區95%以上的國土所實現標準化、規范化。
依照國土資源部及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要求,近幾年,包頭市國土資源局努力推進“小局大所”改革、審批機制創新和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并將三者有機結合,形成了國土資源服務的“包頭模式”,實現了國土資源管理和服務模式的創新,成為全區各盟市學習的榜樣。
所謂“小局大所”,就是將旗縣區國土資源局職能下移,把大部分行政資源充實到基層國土所,把市局和旗縣區局承擔的基礎業務、執法監察、法制宣傳、化解社會糾紛矛盾等4個方面的12項職能下放到基層國土所,使其有責有權,更好地為經濟建設和人民群眾服務。
今年1月,按照市政府職能設置要求,包頭市國土資源局成立了行政審批科,進人政務服務中心辦公,此次行政審批改革變“串聯”為“并聯”,把原來由12個科室審批的15項行政審批事項減少到1項,將原來40多項工作業務流程減少為24項,從而使行政審批工作更高效、便民、利民。
上述改革的推進,必須有國土資源信息化成果的支撐,為此,近幾年,包頭市國土資源局先后建起了“金土工程”、“數字包頭”和“一張圖”等一系列信息化工程平臺,并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網絡支撐體系、一個數據中心、三大應用平臺、一個門戶網站”的“1131”信息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