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業下一輪黃金期在哪?
在“十年黃金期”,令人神往的“坐在煤堆上數錢”的場景而今已不復存在。
今年以來,山西五大集團噸煤綜合平均售價同比下跌超過100元,跌幅超過20%。從2012年開始煤價“見頂下行”,至今頹勢難挽。
中煤西沙河煤業公司副總經理曹滿說:“這輪下跌與1998年那輪煤價下跌不同。那時候企業也困難,但經濟整體上處于高速發展期,總需求沒有變。這次不同,經濟處于換擋期,需求下降,但大量產能仍在不斷釋放。”
“目前的市場萎縮看不到頭。”多數接受采訪的基層煤炭界人士都這樣認為。靠高能耗、高消耗的發展模式造就的煤炭“黃金期”不會再現。
2013年一季度,進口煤量再創新高,國內煤礦企業紛紛叫苦,曾呼吁以各種方式限制進口煤的增加。
兩三億噸進口煤產生的“鲇魚效應”,激活了市場競爭。經過兩年多的競爭,煤炭市場幾大趨勢漸現。一是煤炭巨頭神華集團一枝獨秀的趨勢更加突出,其煤炭價格已成風向標,國內煤價隨之“一升俱升,一降俱降”;二是處于第二方陣的地方國有企業苦苦支撐,尋求轉型;三是一些中小企業難以為繼,停產、放假;四是進口煤增加成常態,或成為我國煤炭產業向國外轉移的開始。
山西省煤炭工業協會理事長王守禎認為,煤炭降價刺激不了消費。這個階段是減少庫存或產能的時期,也是企業大吃小、優吃弱的并購重組時期,結局是淘汰并購重組一批,形成寡頭一批。
市場這只“無形之手”正在煤炭行業產生優勝劣汰的效應。市場面前,人人平等。“社會負擔重、歷史包袱多”已不能當做理由。
山西陽煤集團總經理裴西平說,煤炭行業的惡性競爭才剛剛開始,產業轉型升級是生存的前提和保障。企業必須走現代化建設之路。
同時,政府“有形之手”要做好該做的事。有的地方各類不合理費用和中間環節收費較重,有的地方依然延續著計劃經濟時期統一經銷的模式,企業負擔沉重。山西省某市民稱:“取消政府在煤炭中間環節的收益,預計全年可為煤企減負6億元。”
政府必須利用“有形之手”建立合理的游戲規則,加快清費立稅等措施,真正減少企業負擔,建立全國統一的銷售市場。只有去掉束縛市場主體活力的“繩子”,讓企業在合理競爭中強身健體,煤炭行業才能迎來真正的“黃金期”。
文/呂曉宇 梁曉飛
沿海煤炭運價持續下跌 創近三年新低
記者從秦皇島煤炭網了解到,沿海煤炭運價連續下跌近3月,創該指數發布3年以來的最低值。分析認為,煤炭海運費的持續下跌,表明當前沿海地區煤炭市場仍處低迷狀態,煤價將繼續走弱。
海運煤炭運價綜合指數由3月21日的1,098.74點下跌至5月30日的656.97點,跌幅達40.21%,也創下該指數發布以來的最低值。
截至5月30日,秦皇島至上海航線2-3萬噸船舶的煤炭平均運價為25.3元/噸,較3月21日高點的43.3元/噸下跌18元/噸,跌幅超過四成達41.57%;秦皇島至廣州航線5-6萬噸船舶運價為32.5元/噸,較高點的52.5元/噸下跌20元/噸,跌幅達38.1%。
秦皇島煤炭網航運研究中心認為,在下游耗煤需求不足、庫存高企和采購意愿極低的壓制下,國內主流煤炭運輸航線的運價水平已跌入歷史冰點,航運企業經營壓力前所未有,海運市場步履維艱。
多位煤炭行業人士和船舶運營貿易商指出,下游電廠采購熱情不足,運輸市場供大于求,船方只能通過主動降低報價的方式來爭取貨源,煤炭海運費持續下行。
盡管煤炭價格從4月份出現小幅上漲,漲幅在10元/噸左右,但是海運費的價格累計下跌已達20元/噸,表明當前到下游電廠的煤價較之前仍是下跌的。
一位煤炭行業分析師指出,沿海地區煤炭需求仍處低迷狀態,煤價仍將繼續走弱。
文/達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