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云“盤活”大數據
近日,由中地數碼集團自主研發的云地理信息系統(CIS)軟件平臺MapGIS 10正式對外發布,地理信息云服務應用也有望隨后落地。
地礦行業多年來所積累的資料信息,是名副其實的“大數據”,面對海量數據,如何根據社會需求提取最有價值的信息,成為大數據時代地礦系統的聚焦點。
“地質工作呼喚大數據時代。”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發認為,從“大地質觀、大資源觀、大生態觀”的角度看,礦產、生物、水、空氣、工業材料等地礦資源,以及資源利用、保護環境、工業材料等形成的一個個地礦信息體系都需要在大數據背景下來傳承。地質數據搜集、采集、處理、建模,也需通過大數據技術來處理和研判。
拿找礦來說,中國地質調查局總工室副主任陳輝表示,地質找礦跟醫生看病的原理相類似,“望聞問切”后,借助各種檢查儀器和病理化驗結果,最后憑借醫生的臨床經驗確定病癥,進行治療。地下勘探采取鉆孔、三維地震解意方式將地下情況搞清楚個大概,還不能窮盡所有。最后請出地質專家憑多年“經驗”來分析判斷。因此,將來如果能采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自動化讀圖、智能化分析,更科學地探究地下資源,那么地質大數據將是一次飛躍。
所以說,大數據不僅是資源,還是巨大的財富。此次云GIS軟件平臺MapGIS 10的發布,正是適應了這種需求,它不僅對GIS軟件的生產開發模式是一次技術創新,也是地礦進一步挖掘大數據的軟件工具平臺。
“大數據驅動下,對人類生存、對每個人的生活都會發生作用。地礦信息數據怎么和大數據更好地結合,值得思考。特別是在‘四化同步’,融合發展的當下,數據也需要跨界融合,這已經不僅是技術問題。”業界專家一致認為。
數據挖掘也在服務民生。基于MapGIS平臺構建的山西“數字煤田”信息系統、上海市三維可視化地鐵隧道模擬系統等大數據應用,已經開始提供給社會應用。比如市民買房,通過平臺就能夠查尋住所位置下的地質情況,包括地質條件是否穩定,是否會發生地面沉降等。
文/新明
我國地質找礦多元投資格局基本形成
在日前舉行的2014全國探礦者年會上,國土資源部礦產勘查技術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陳仁義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實施3年來,礦產勘查取得了歷史性跨越??辈橥度雱摎v史新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多元投資格局基本形成;找礦成效顯著,新發現一批特大型礦產地,重要礦產保有儲量大幅增加,初步形成一批重要礦產資源基地雛形,‘358’第一階段目標首戰告捷——實現了找礦重大進展!”。
據介紹,2011~2013年,地質勘查投入保持快速增長,非油氣地質勘查投入1328.49億元,年均442.83億元。在非油氣地質礦產勘查中,社會投資795.41億元,占60%。全國非油氣地質勘查投入主要包括礦產勘查、基礎地質調查和地質科技等方面。其中:礦產勘查投入1122.93億元,年均礦產勘查投入374.3億元,包括中央財政88.91億元(7.9%)、地方財政261.86億元(23.3%)、社會資金772.16億元(68.8%)。社會投資占礦產勘查總投入的1/3,中央財政占財政投入的1/4,以企業為主體的多元投資格局基本形成。
“重要新發現主要有鄂爾多斯砂巖型鈾礦、夏日哈木銅鎳礦、西藏多龍地區斑巖銅礦、薩熱克砂礫巖型銅礦、扎西康地區鉛鋅礦、膠東金礦、新疆那拉提地區金礦、安徽沙坪溝鉬礦、贛北鎢礦帶等。”陳仁義說。他最后談到,企業投資主體的確立,是實現找礦突破的關鍵要素;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實現找礦突破的重要推力;整裝勘查的全面推進,是實現找礦突破的重要方式;地調與科技的支撐服務,是實現找礦突破的重要前提。
文/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