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繁榮電影創作,用電影體現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精彩的故事情節、鮮活的鏡頭語言、豐滿的銀幕人物,生動形象地傳播核心價值觀。中國夢充滿想象,得其大可兼其小,見其小可觀其大。要以中國夢為重要主題,植根中華文化沃土,把人們追夢尋夢的奮斗表現出來、筑夢圓夢的激情匯聚起來。電影創作要堅持題材多樣、創意制勝,既要善于大中取材,積極反映歷史大勢、謳歌人間真情、塑造美好心靈、追求幸福生活;也要善于小中見大,從凡人小事、生活情趣、鄉村山廓、走進自然中發現真善美,寫出為時代和百姓稱道的好劇本,推出更多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的好影片。要促進電影藝術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加強評論引導,推動優秀國產影片更好地提高水平贏得觀眾。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劉奇葆出席全國電影工作座談會并講話。
藝術創作應當以人民為中心。但如果只拿人民喜不喜歡、高不高興、歡不歡迎作為衡量一部作品的唯一標準,那就失之片面。全面的標準,是既要受到人民歡迎,又要能夠教育引導人民。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談藝術創作標準。
文學從來就不是自娛自樂的東西。文章一旦出手,必定會影響世道人心,而且作品越好,影響越大。一部好作品,甚至會影響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影響人一輩子。所以那些鼓噪文學無用的人,要么是無知,要么是別有用心。
——作家鮑十說,文學應當承載某種現實意義和社會責任。
單純去觀看藝術品已經過時了,人們想要成為藝術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產生的“交換”。你要得到一些東西就必須也給我一些東西。你 把你的時間交給我,我給你一個令你難忘的經歷。這是等價交換。
——行為藝術家阿布拉莫維奇認為,藝術世界需要一種精神的交換。
旅行文學和所有文學創作一樣需要沉淀和咀嚼,最好是三四年,時間再長會有點忘記了,太短的話,拿出來的東西會是夾生的。
——旅行文學家陳丹燕如是說。
我的繪畫主題盡可能是非常熟悉的甚至是不起眼的。如同在一個巨大的廢品站,里面堆滿了無數的東西。大多數好東西都被人揀完了,我只能從別人遺忘的或不要的東西里面去找我認為的寶貝。
——畫家張恩利說,這是一種把觀者輕易地引入到作品中的一種方法。
我度過的人生中,大部分時間是被忽略的。我對此感到非常高興。被忽略是一個不得了的特權。因此我學會了看其他人所不看的,并且對于各種情況作出不同的反應。
——被譽為“彩色攝影先驅”的索爾·雷特說,他喜歡簡單地看世界。
不同時代的音樂特點可能不一樣,種類也很多,音樂不分年齡,也不分國界,不在于迎合誰,關鍵在音樂是否出于本真。音樂是做不得假的,言不由衷就打動不了人。
——作曲家葉小綱認為,做音樂必須出于本真。
文學的豐沛和復雜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折射出來的。中國小說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抓住關鍵點,從而產生放射作用,而是去對枝葉事無巨細地描摹,導致平庸。
——作家陳希我如是說。
舞蹈最本質的特點,從產生那天開始就不是表演給人看的,而是人的自我需求、生命需要。舞蹈是跳給自己心中的神。從美學、人類學角度看,現在舞臺表演的舞蹈,是被異化了而非本質的舞蹈。
——舞蹈教育家、理論家呂藝生認為,應該在多元時代創造中國新舞風。
長篇小說收納思想,短篇小說收納靈感。靈感在一剎那形成時就長大成熟了,是落地就會走路的娃。思想,形成慢,長大慢,成熟也慢,是王母娘娘蟠桃園里的桃子,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果,三千年成熟。
——作家葉彌如是說。
音樂劇必須每時每刻抓住觀眾,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讓他們無聊,讓他們精力分散,每時每刻都應該把觀眾拽進來,把觀眾“鎖定”。
——百老匯音樂劇導演卓依·馬可尼里認為,音樂劇創作需要所有創作者之間互動。
開始寫作時,你的作品里面可能有一個面具,這個面具是一個人物,你通過這個人物說話,或者是通過一個角度說話。年紀大一點,懂得稍微多一點之后,就可以通過某些社會問題說話。這么寫可能稍微像樣一點。
——詩人蕭開愚談寫作。
藝術的意義在于你的藝術思想可能為人類帶來一點點影響力。我的作品拿出來讓觀者有些感觸,可以從里面找到他們的話語,去對應,這對我來說就有意義。
——行為藝術家李如是說。
除了肢體、眼神,舞蹈演員有自己的思考很重要。奧修說過,一個人的行動,就是先要有思考才行。思考變成行為,行為產生習慣,習慣變成個性,個性就是你的命運。哪怕跟別人跳同樣的音樂,只要有思考就好,舞蹈比到最后比的就是一個境界。
——舞蹈家金星說,舞蹈演員必須有自己的思考。
漢字是祖先向我們和世界提供的一份厚禮,是理論的、藝術的結晶,我們不能輕易將其割斷。把漢字盡可能寫得正確,寫得美好,對宣揚中華文化大有好處。
——書法家歐陽中石表示,盡管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但“字如其人”這種表達并不過時。
大部分時候,作家等于作品,想到哪里想到多少都寫出來,這樣的作家能充分地把自己表達出來。還有的時候,作品大于作家,雖然有些東西沒有想到,但是通過各方面的技術的訓練,通過文學性的表達,產生的東西大于自己所想的,這才是最好的。
——作家徐則臣談創意寫作。
我對所有事情持開放態度。我喜歡所有的藝術品。我真的相信我們應該不去做判斷,而保持開放的態度。這樣所有事情才能活起來,才可以形成一種對話。
——藝術家、收藏家杰夫·昆斯認為,對藝術品不要做判斷。
(劉建蕊/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