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10月,八路軍一二九師開始在山西太行和太岳山區建立抗日根據地。1938年4月,擴建為晉冀豫根據地。1941年1月,和冀魯豫及魯西根據地合并為晉冀魯豫根據地,控制地區包括山西東南、河南北部、山東西部、河北南部和西南部及江蘇部分地區,人口2500余萬,是華北敵后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抗日根據地。1949年8月,劃歸華北解放區。據不完全統計,在這12年中,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共有報社13家,出版發行油印、石印、鉛印的各種報紙約180種,期刊167余種。這些報刊在宣傳黨的政策,介紹國內外形勢,報道抗戰業績,鼓舞軍民士氣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目前,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出版的紅色報刊主要散存在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省市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因當時戰爭環境惡劣,印刷條件較差,加之年代已久,這些報刊保存極為不易,有些已經聞其名而不見其跡了。現將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收藏的當時有較大影響的報刊薈集如下,以饗讀者。
一、《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1946年5月15日在邯鄲市創刊,不久移到武安縣出版。該報對開四版,日出一張。張磐石任社長,袁勃任總編輯。該報的主要任務是宣傳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指導地方工作,報道國內外新聞,反映地方人民群眾的要求。該報主要發行到晉冀魯豫解放區所轄太行、太岳、冀魯豫、冀南地區。1947年3月中旬,新華通訊社總社隨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在總社人員轉移期間,曾以該報為主抽調人員組成新華社臨時總社,從4月1日至7月上旬,擔負起向全國播發新聞的任務。1948年5月,晉冀魯豫解放區與晉察冀解放區合并為華北解放區,該報于1948年6月14日停刊,共出版746期。6月15日起與《晉察冀日報》合并,改組為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后成為中共中央機關報。
二、《冀南日報》
《冀南日報》是中共冀南區黨委機關報,1939年9月18日在河北廣宗縣杜楊莊一帶油印創刊出版。該報四開四版,三日一期,到年底改為石印。初創時,從社長到雜務共有13人。到1940年春,編輯、印刷、發行、通訊聯絡等逐步齊全,人員近百,出版發行量也從創刊時的2000份增加到10000份。1940年4月以后,《冀南日報》進一步規范化。一版為地方新聞;二版為國內新聞,介紹其他根據地戰況、評論、通訊等;三版為國際新聞,每半月一次國際時事分析;四版轉載或特約權威的時論專題、政府法令,并辟有文藝副刊。1942年4月,日寇大掃蕩后,冀南平原的環境十分險惡,編采人員潛伏在叢林里,印刷廠深深埋在地下,每期制幾份紙版,由秘密交通站和群眾傳遞到各個分區去。因印刷發行極端困難,后休刊。1945年9月復刊,最多發行量達20000多份。1949年7月終刊,并入《河北日報》。
三、《邊區政報》
《邊區政報》是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編輯出版的政務刊物,1941年11月15日創刊,半月刊。主要通報邊區財政、經濟、教育等項工作的情況,目的是交流經驗,配合指導中心工作。內容涉及重要的方針、計劃、條令、政令等,刊物設有特載、參軍動態、群眾動態等欄目。
四、《勝利報》
《勝利報》是中共晉東特委機關報,后來成為中共晉冀豫區黨委機關報,1938年5月1日在山西和順縣園街村創刊。四開兩版,石印(有時油印),隔日刊(有時三日刊)。報頭由朱德同志題寫。該報的主要任務是:反映抗戰形勢,宣傳馬列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廣大軍民的抗日救國斗爭和根據地的各項建設,揭露日寇、漢奸賣國賊和反共頑固派的滔天罪行,及時報道國內外的大事,教育群眾為抗日斗爭服務。主要負責人先后有張大英、安崗、傅小潭、王雪松、高戈等。除設有社論、評論、代論、新聞通訊、工作研究、經驗、三日國內大事、三日國際要聞外,還設有民革室、老實話、小辭典、名詞解釋、章回小說、漫畫等欄目。版面生動活潑,文字通俗易懂,深受廣大讀者歡迎。該報共出版390多期,1941年7月6日停刊,7月7日改名為《晉冀豫日報》。
五、《戰斗》
《戰斗》原為晉冀豫區黨委的黨刊, 1937年11月9日在山西和順縣創刊,毛澤東主席題寫刊名,油印本,半月刊。前4期由晉冀豫省委編印,后停刊。1938年8月16日復刊,開始出第5期,改為由戰斗社出版,一直到第77期止。之后又從1943年6月1日起開始出版第78期,改為中共太行區黨委機關刊物,太行分局合并于中共中央北方局,由分局負責主辦,晉冀豫區黨委不再刊行黨內刊物,并從第78期起改為鉛印出版,仍為半月刊行一次。《戰斗》共出版了121期,增刊27期,直到1949年5月才停刊。《戰斗》為黨內秘密刊物,讀者對象為晉冀豫區以及分局所屬地區的廣大黨員干部。《戰斗》除轉發黨的重要指示與黨的領導人撰寫的重要文章和報告外,還包括中心運動、支部建設、干部學習、黨內生活、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對敵斗爭等各方面的理論與實際的問題,以及各地的工作通訊、工作的經驗與教訓總結、短小精悍帶鼓動性的文藝短著與詩歌等。該期刊的欄目辦得比較豐富多彩,有短評、專論和基本問題、經常工作、通訊、書報介紹、問答與通訊、文藝·列寧室等等。
六、《抗戰生活》
《抗戰生活》是晉冀豫根據地出版的以反映根據地軍民斗爭生活為主題的大型綜合性刊物。1939年4月1日在山西長治創刊,每月兩期,每6期為1卷。1939年7月因日軍大規模“掃蕩”而暫時停刊,1940年5月1日復刊。該刊由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李竹如、張磐石先后擔任主編。欄目設有專論、時事展望、學術講座(主要介紹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理論)、文藝、學習經驗(哲學社會科學方面)、通訊、書報介紹、信箱、木刻等。《抗戰生活》每期約6萬字,16開本。1941年12月,該刊因并入《華北文藝》而停刊。
七、《華北文藝》
《華北文藝》于1941年5月1日創刊,月刊,華北文藝社編輯出版,蔣弼任主編。1941年10月1日出至第1卷第6期終刊,共出6期。創刊號以本社名義發表的《我們的希望》一文闡明了該刊宗旨:推動敵后文藝運動,探討新民主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尋求和創造民族形式,“和一切熱情的寫作者攜起手來,使我們的創作水平逐漸提高”,至少作為民族革命戰爭偉大詩篇的“一個儲備的素材,粗疏的底稿”。該刊主要發表反映晉東南敵后根據地生活和斗爭的創作,還刊出過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晉東南分會第二屆會員大會特輯和魯迅先生逝世五周年紀念特輯。孑之的小說《我要做公民》、袁勃的詩《黑夜與少女》、徐懋庸的論文《我對于華北敵后文藝工作的意見》等,在當地曾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八、《太岳文化》
《太岳文化》是太岳文聯機關刊物,1946年10月1日在山西陽城縣創刊。該刊是將《新文藝》、《經濟工作》、《教育通訊》、《文娛通訊》等幾種刊物合并出版的一種綜合性的月刊。江橫擔任主編,太岳區黨委宣傳部部長李哲人、軍區副司令員孫定國、行署副主任裴麗生等親自參加編輯工作,太岳新華書店出版發行。該刊主要內容有時事戰局的評論,民主政治建設,經濟工作的成績和經驗,解放區廣大人民翻身解放的幸福生活以及在自衛戰爭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事跡等。設有論壇、報告、故事、小說、詩歌、劇論、農村研究、新解放區專頁、文藝等欄目。《太岳文化》共出9期,1947年6月1日停刊。
從1937年到1949年的12年里,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紅色報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油印、石印到鉛印,逐步發展壯大。把黨不同時期的對敵斗爭和邊區黨政、經濟建設和文化斗爭的各項方針政策,及時傳達到軍民中,成為宣傳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的喉舌和黨聯系群眾的紐帶,以及對敵斗爭的銳利武器。同時,這些紅色報刊的創辦,還為黨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新聞人才,新中國成立后,他們分赴全國,成為全國各地新聞和文化教育戰線上的重要力量。在極其惡劣的戰爭環境下,他們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和強烈的敬業精神,都為新聞事業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中國的新聞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