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常年行走在泥河灣地域上,進行攝影。看到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看到古建筑群、民間技藝、鄉土文化、民俗禮儀等。一邊是不斷考古發掘,一邊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正在逐漸消失。
位于壺流河畔的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制作青砂器(也就是人們說的砂壺、砂鍋)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蔚縣砂器體薄質堅,具有較高溶點,使容器硬度很高,不易溶化,砂器所含成分配比較均勻,沒有異味。煎煮食品、藥物具有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等特點,是鐵、銅、鋁器不可比擬的,且物美價廉,深受百姓的喜愛。
制作青砂器的原材料是蔚縣西北部山區羊圈一代的矸子土和砂,輔料是西細莊產的硬煤。現在白河東村有兩家生產青砂器的小作坊,兩個老板是親哥倆,都六十多歲了。據老二王啟杰講,他們的爺爺、父親都是做青砂器的。現在生活條件不錯,兩個孩子大學畢業,在北京工作,本來不想再生產青砂器,可又怕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在自己這一代失傳。
我來到這里,調研了青砂器的歷史、生產工藝、營銷情況,制訂了詳細的拍攝計劃,先后多次到這里拍攝照片。2011年全國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大賽,選送了一組(八張)照片,在激烈的競爭中,《蔚州青砂器》獲得銅獎,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展出。我到工廠把獲獎的消息告訴了老板和工人們,他們都很高興。這件事也推動了該縣政府對“青砂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2012年,蔚縣青砂器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啟杰被評為青砂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