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瓷器史,河北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商代,河北人就開始使用原始青瓷。至遲在北朝,河北人已在燒造瓷器。唐宋時期,河北是重要的瓷器產地,邢窯、定窯、磁州窯——三大窯瓷器遍布全國。元明清三代,河北地處京畿,世界罕見的元瓷和明清官窯瓷器得以在河北流傳收藏。
河北博物院《名窯名瓷》展覽匯集瓷器精品276件,分為:北朝瓷器、邢窯瓷器、定窯瓷器、磁州窯瓷器、井陘窯瓷器、元瓷遺珍、明清官窯精品7個部分。這些瓷器時代跨度大,釉色豐富,造型各異,地方特色濃郁,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
北朝瓷器:青釉仰覆蓮花尊
在我國陶瓷史上,北朝是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北方瓷窯體系的形成,突破了過去只有南方生產瓷器的局面。從此,南北兩大瓷系互相促進,使我國陶瓷生產發展的速度大大加快。
南北朝期間,產生了一大批佛教藝術杰作。佛教理念也必然滲透到陶瓷藝術中,青釉仰覆蓮花尊就是一個代表。這個供奉在菩薩面前的瓷尊,遍體裝飾蓮花瓣,器形莊重敦實,裝飾瑰麗,釉色青中閃黃,釉層厚而均勻,胎釉結合牢固,歷經千年以上,無脫釉、無冰裂紋。
《名窯名瓷》展覽中的青釉仰覆蓮花尊,1948年出土于河北景縣封氏墓群。頸部有醒目的凸弦紋,將其分成上中下三段。自肩部至足部,蓮花尊裝飾六層不同形態的仰覆蓮瓣:第一二層模印的雙瓣覆蓮貼在肩腹之間,蓮瓣圓潤舒展;第三層恰在器腹中部,蓮瓣最長,瓣尖突起微向外卷,每瓣還加飾一片模印的菩提葉紋;第四層仰蓮貼在下腹部,瓣尖略微上卷;最底部的高足上堆貼兩層覆蓮……各層蓮瓣仰覆呼應,華縟精美,富有濃郁的宗教色彩。那些末端微微翻卷的花瓣,飽滿肥厚,皎潔豐潤,充滿昂揚的生命力,觀之令人肅然起敬。
邢窯:唐“盈”字款白釉蓋罐
中國白瓷的發祥地邢窯,是唐代制瓷業七大名窯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早燒制白瓷的窯場。始燒于北朝,衰于五代,終于元代,燒造時間大約為九百多年。
邢窯白瓷分細白瓷、粗白瓷兩種。細白瓷是專供皇室、貴族的上等瓷,粗白瓷則行銷市場,貴賤通用。上等瓷底部多刻有“盈”字款、“翰林”款,《名窯名瓷》中展出的“盈”字款白釉蓋罐即是一例。經考古工作者多年研究,刻有“盈”字款的白瓷,是邢窯專為唐代大明宮內的“大盈庫”燒造的貢品,常被皇帝用來賞賜大臣。這一點,《新唐書》、《舊唐書》中均有記載。這件“盈”字款白釉蓋罐,體型碩大,大氣磅礴。造型上豐下流,胎釉潔白如雪、光潤如玉,表現了大唐文盛豐盈、以白為美、以玉修德、空白至道的人文境界。
定窯:土定瓶、白粉碟與瓷花轎
《歸潛志》上說“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可見定窯出產的白瓷名不虛傳。定窯瓷器胎薄而輕,質地堅硬,色澤潔白,它雖是民間瓷窯,北宋中期之后,由于品質精良、紋飾秀美而被宮廷選中,為宮廷燒造了大量瓷器。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宋代屬定州境內,故名“定窯”。定窯創燒于唐代,經過五代,于北宋時達到鼎盛時期,元代雖然仍有生產,但最終止于此時。
《名窯名瓷》中展出了北宋定窯白釉褐彩轎,也是胎質較為疏松,釉色白中泛黃。轎身及轎夫施白釉,轎頂施黑褐色釉,轎身四周及轎夫身上裝飾性地點有黑褐彩。
這件白釉褐彩轎1969年出土于定州靜志寺塔基,應系官宦富豪人家定制的隨葬冥器。器物通高15.8厘米。轎身為正方形,前面有轎門,門簾半懸,上有彩帶。轎頂塑成用繩子和毛氈結扎而成的六角攢尖式,六面各貼一朵模印團花。轎身兩側有轎杠,四角各有一名轎夫,短衣長褲,腰扎汗巾,一手叉腰,一手扶杠,作起轎狀,形象簡練生動。白釉褐彩轎器形雖然不大,卻采用捏塑、堆貼、鏤空、壓印、刻花以及點彩等多種裝飾技法,真實再現了北宋民間四人肩輿(轎)的形象,是定窯仿生瓷中罕見的精品。
磁州窯:元白釉黑彩詩文四系大瓶
磁州窯的古瓷窯址,在河北磁縣漳河兩岸的觀臺鎮附近,創建于宋代,屬磁州,又因以磁石制胚燒制瓷器而得名。磁州窯的白底黑花瓷器在宋代十分流行,上好的磁州窯瓷和定窯瓷同價。“白底黑花”瓷器的繪制方法有:繪花、劃花、剔花和珍珠地劃花等,線條流暢,構圖灑脫,是中國北方民間瓷器的代表作。
在《名窯名瓷》展覽“磁州窯”單元,“元白釉黑彩詩文四系大瓶”十分引人注目。一方面,這件器物器形碩大,高達55.5厘米,口徑12.5厘米,足徑15厘米;另一方面,大瓶腹部以褐彩行楷題詩一首:“落花時節水流香,送客歸來笑一場。不鎖草堂取樂去,野雀偷筆學題墻”,字體剛勁有力,意境豪放灑脫,“白釉黑彩”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極為醒目。
“四系大瓶”,是磁州窯器物中極富特色的一類,其造型古樸挺拔,頗具北方粗獷豪放的氣韻。所謂“白釉黑彩”, 又稱“白地黑花”“白地黑彩”,其燒制過程為:先在成型的瓷坯上施一層潔白的化妝土,在化妝土上用毛筆蘸細黑料描繪圖案,然后上施一層薄而透明的玻璃釉入窯燒造。
詩詞文字作為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器重要的裝飾紋樣之一,常出現于罐、瓶之上。但是,像元白釉黑彩四系大瓶這樣保存完整的卻并不多見。其字其詩雖屬無識無款之作,卻于平淡中見神奇,于無意中見性情,詩情畫意味道濃濃,耐人尋味。
井陘窯:鹿紋瓷枕
井陘窯是歷經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處大型瓷窯址集群,遺址位于河北省井陘縣中北部和井陘礦區,是一處分布面廣、燒造時間長、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窯址群。井陘窯以制作白釉瓷器為主,唐代多點彩裝飾,金代多印花。
井陘窯最有特色的產品,當屬戳印劃花瓷枕——關于這一點,《名窯名瓷》中展出的鹿紋瓷枕,即可見一斑。
鹿紋瓷枕整體呈奶油色,底座上是一些規則的紋路,枕面的四周是一些簡單的花草紋,中間祥云繚繞,芳草地上一對小鹿相對俯臥,神態安詳,寧靜和諧。枕面上,鹿與花草線條簡潔清晰,神態栩栩如生,動感十足。經專家鑒定,該鹿紋瓷枕系遼金時期出產,極具文物價值。
鹿是古人心目中的一種瑞獸,有祥瑞之兆。因此古代瓷器中鹿紋圖案較多,造型亦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尤其是唐宋以后,古人借“鹿”與“祿”之諧音,以象征福祿常在,官運亨通,應用更加廣泛,井陘窯傳世的這件鹿紋瓷枕,正屬于這一時期。
元瓷遺珍:青花雙獅戲球紋八棱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又叫“玉壺春壺”,其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凈水瓶演變而來,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圓腹、圈足。關于“玉壺春瓶”名字的來源,一般的書籍都說是因宋人的詩句“玉壺先春”而得名,也有說是因“玉壺買春”而得名。
《名窯名瓷》展出的青花雙獅戲球紋八棱玉壺春瓶,1964年出土于保定市永華南路。此瓶呈八棱形,敞口,細長頸。鼓腹,圈足微外撇。瓶身繪九層青花紋,頸部繪蕉葉紋、回紋和蓮瓣紋。腹部主題紋飾為雙獅戲球圖,獅身系彩綢纓絡,回首翹足,嬉戲爭斗,空白處間以雜寶。下腹、頸、足部繪錢紋、蓮瓣、回紋及卷草紋。造型優美,紋飾生動清晰,青花色澤濃艷。
元代玉壺春瓶承襲了宋代的形制,體形瘦長,釉色、紋飾華麗豐富,已從宋代的實用酒器轉變為陳設器物。
明清官窯精品:粉彩荷花吸杯
《名窯名瓷》展覽中,有一件清光緒年間制作的粉彩荷花吸杯。它形如一朵盛開的荷花,粉白粉紅的花瓣中,花蕊嫩黃,花梗碧綠。杯子內底上,脈絡清晰的花瓣間,有一小孔,與花梗相連,花梗中空,作用相當于吸管。在古代,這種自帶固定吸管的杯子,名“吸杯”。據《酉陽雜俎》記載,以荷葉作酒杯,在唐時文人雅士中非常流行。他們把荷葉連著長梗折下,架在硯盒上,用簪頭刺破蒂芯,讓酒灌入中空的荷梗。再將荷梗向上拉起,彎成大象鼻子似的弧形,然后主賓輪流以嘴含住荷梗的端頭,用力吸吮,其妙處在于能令酒水染上荷葉的香氣,使人倍感清涼。于是,由此衍生出人工制作的“碧筒杯”。只不過,“碧筒杯”大多為蓮葉型,荷花造型并不多見。
粉彩荷花吸杯又名“光緒粉彩秋操杯”,其花梗背面,書有“大清光緒三十四年太湖附近秋操記念”字樣。所謂“秋操”,即“秋季軍事訓練”,是晚清政府檢閱陸軍新軍編練結果的軍事演習。從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共舉行過三次“秋操”,第一次在河北河間舉行,隨后還有河南“彰德秋操”、無錫“太湖秋操”。“秋操杯”就是清政府為紀念這幾次“大閱兵”而特制的杯子。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