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著名京劇奚(嘯伯)派老生名家張軍強是我的師哥。他現任重慶市京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張軍強是從河北走出去的,是保定這個戲曲之鄉培養出來的實力派名家。
“神機妙算”的張軍強
張軍強1962年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的一個農民家庭。9歲時被父親送到離家不遠的雄縣板家窩村進行戲劇基本功訓練。他父親的初衷非常單純,讓一個農家孩子有一門掙飯吃的技藝。河北廊坊和保定這兩個地方在京劇歷史上出了許多著名武戲演員,如武生宗師李春來(保定高碑店人)、蓋叫天(保定高陽縣人)、李蘭亭(廊坊永清縣人),武生大家李萬春(保定雄縣人)、李少春(廊坊霸州人)、張云溪(廊坊三河縣人),還有武丑大家張春華(廊坊武清縣人)。廊坊和保定有著很好的戲劇氛圍,許多村鎮都有廟會,一到廟會的日子就請劇團唱大戲,在這樣一個地方,張軍強從小就受到了戲劇文化的熏陶。
憑著天生的條件和悟性,加上自己刻苦練功,張軍強很小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1972年1月,張軍強考入保定市京劇學員隊(戲校)。1974年1月,武生宗師李蘭亭的得意高徒、著名京劇武生表演藝術家郭景春先生到學員隊任教,張軍強就跟隨他學習李(蘭亭)派武生藝術。
張軍強文武兼備,特別是自然嗓音條件好。1977年夏,他的嗓音倒倉(變聲)了三個月就很快倒了過來。當時大部分同學因怕嗓子倒不好,就在倒倉期間抓緊練武功。用郭景春老師的話說:“文的不行了,還能有武的干演戲這一行。”但事與愿違,大部分同學的嗓子都沒有倒好。唯獨張軍強在這三個月嗓子倒倉期間,基本不再練武功,幾乎天天吃完饅頭后就躺下睡覺。有時讓同宿舍的我打飯時捎回幾個饅頭,吃了又躺下接著睡。我一直對張軍強這種舉動感到納悶,至今都記憶猶新??赡苁菑堒姀姷纳ひ魶]有因激烈練武功而受到傷害的緣故,嗓音很快倒了過來,這為他在舞臺上扮演主要角色提供了先決條件。張軍強頭腦靈敏,悟性好,學東西領會快,好揣摩,郭景春很是喜歡他這種聰明機靈勁兒,戲稱他是“神機妙算的張軍強”。
師從名師 成績斐然
張軍強在學員隊學習和演戲期間,先后在《杜鵑山》、《紅云崗》(《紅嫂》)、《帶響的弓箭》、《紅色少年》等劇中飾演主要角色,均受到內外行的好評,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優秀演員苗子。此外,郭景春還給他教授練習了李派單刀槍的“小品”“單刀拐”、李派“劍槍”、李派“查拳”、“十三掌”、李派武生“走邊”、現代京劇《沙家浜》“奔襲”等基礎身段武功,李派武生身段動作的“脆、帥、美、狠、漂”,四致、規矩、工架性強、邊式等特點掌握準確。這為張軍強在武功身段的表演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唱念文方面,張軍強主要受教于京劇余(叔巖)、楊(寶森)派老生教育家梅伯寒老師。1977年9月3日,張軍強與少數尖子同學被分配到保定市京劇團工作。因張軍強嗓子條件好,改學文武老生。先后在傳統戲《罷宴》、《宏碧緣》、《漢宮驚魂》、《四郎探母》、《玉堂春》、《龍鳳呈祥》、《失空斬》、《文昭關》等劇目中飾演主要文武老生角色。曾先后到天津、北京、石家莊、山東濟南、江蘇南京等地演出,受到當地觀眾歡迎。
1984年9月20日,張軍強跟隨京劇名家李光所學的《打金磚太廟》一折,以總分第一的好成績,榮獲保定市首屆戲曲青年演員大賽第一名、一等獎。他的藝術成績得到內外行的高度肯定和稱贊。
三年后,張軍強調入河北省京劇院,擔任主要文武老生演員。先后榮獲河北省戲曲節演員二等獎和演員一等獎,1991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青年京劇電視大賽的熒屏獎。
鉆研奚派 終有所成
奚嘯伯原本是文人出身,學養非常豐厚,因為酷愛京劇“下?!?,足見他對這門藝術的熱愛。他善于吸收各派之長,并注重在行腔中注入文化韻味。他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獨創的奚派唱腔,既有兼容性又有獨創性,既委婉細膩又清新雅致。尤其是它獨具的洞簫之美,讓戲迷深深著迷,欲罷不能。
奚嘯伯之子奚延宏當時擔任石家莊市京劇團團長,是著名架子花臉。他聽了張軍強演唱之后,認為其行腔韻字酷似父親,是一塊奚派藝術的好材料,希望張軍強在奚派藝術中有所作為。奚延宏的一番話堅定了張軍強立志于奚派藝術的決心,并于1992年向奚派高徒張榮培先生舉行了拜師儀式。
更讓張軍強感到欣喜的是,他還有幸成為著名學者、奚嘯伯先生的嫡系傳人——歐陽中石的入室弟子。這使張軍強對奚派唱腔以及所蘊涵的文化,有了更細致的了解和切身的體會。歐陽中石要求張軍強:“學奚派唱腔,不能只追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不僅要學習奚嘯伯先生的藝術,更要學習他的藝品、藝德?!彼麨閺堒姀婎}詞:“從余學奚派探母之見娘,及紅鬃烈馬之進窯,更教以發音吐字行止站動之要領,強頗能解釋醒悟,亦能即習得神,余甚喜,寄以厚望,探索于奚派藝術,有所恢宏,則奚師有靈可以含笑矣!”勉勵張軍強深入學習鉆研奚派演唱藝術。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張榮培、歐陽中石二位先生的精心教導下,張軍強深得奚嘯伯藝術的精髓。二位先生對張軍強都寄予厚望,所以對他的要求也非常嚴格,不只教其藝術,更教其如何做人。
張軍強扮相清秀儒雅,嗓音非常適應奚派的聲域,高音不尖不刺運用自如,中音韻味醇正悅耳動聽,低音酣暢淋漓底氣充足,通過他本身的刻苦學習,師父的嚴格教導,使張軍強對奚派藝術委婉細膩、清新雅致的藝術表演風格有了更深層的把握和理解,使他逐步領會了奚派藝術的真諦。
奚派的聲腔藝術特色,委婉細膩、清新雅致、錯骨不離骨的唱法是奚派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如:奚派看家戲《白帝城》哭靈牌一折中的兩段(反西皮二六),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最突出的是吐字收音的講究,及錯骨不離骨的耍板唱法。如“拋”“胞”等字的唱法,從字頭的準備上看都在板上,但字腹出來大家能聽到時卻在板外,而收音時則又與下一字緊緊連在了一起。這樣一來,更覺得“唱”是充滿了悲切之意,纏綿悱惻,如泣之感。張軍強在演唱此戲時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奚派藝術的這一特色,并且運用自如,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境界。張軍強通過堅持不懈的刻苦學習,對奚派藝術、京劇有了更獨到、深層的把握和理解,他的唱腔具有奚派的“腦后音”響堂的特長,尤其是“一七”轍的運用更是游刃有余,音色正、音量大,聽后有余音繞梁之感,給觀眾若即若離、似說如唱藝術感受。
張軍強演出的奚派代表劇目《白帝城》、《范進中舉》、《楊家將》、《珠簾寨》、《打金磚》、《擊鼓罵曹》和主演的《大探二》、《四郎探母》、《紅鬃烈馬》以及現代京劇《沙家浜》、《方志敏》、《智取威虎山》、新編歷史京劇《大足》等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由于他潛心鉆研,認真學習奚派藝術,現已成為奚派優秀的第三代傳人。
2000年以后,張軍強先后調入山東青島市京劇院、江蘇省南京市京劇團。后來,他作為優秀的京劇專業技術人才,被引進到直轄市——重慶市京劇團,先后擔任副團長、團長,并在新編歷史京劇《大足》中擔任領銜主演。2007年12月3日,他憑借在新編京劇《大足》中的出色表現,打動了一向非常挑剔的評委團,一舉奪得首屆中國戲劇獎、第2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從而結束了重慶京劇界和男演員沒有梅花獎的歷史,成為重慶市首位“男梅花”。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