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芬蘭小鎮波爾沃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小城,至今已有680多歲了,其悠久的歷史僅次于芬蘭最古老的城市圖爾庫。
當我們從小鎮的停車場下車,踏上光滑的鵝卵石小路,映入眼簾的是古老的歐式風格建筑和湖光瀲滟的水鄉風光。波爾沃悠然自得地散落在湖光山色之間,雖貌無驚人之處,卻格外清新爽目。
徜徉在波爾沃的老街區,蜿蜒的小路將我帶到河邊,清澈的河水倒映著紅色木屋,遠處有藍天白云,處處皆是入畫美景。這些獨特的木房子是在十八世紀末,為了迎接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的到來,將木頭本色的倉房用赭紅色油漆粉刷一新。這些顏色還起到了保護木結構、不被風雨和陽光損壞的作用。此后200多年來,紅倉房得以定期粉刷維修,故而完好地保存下來。如今,這些紅倉房作為住宅或倉庫還在使用,并成為古鎮波爾沃的地標建筑之一。
這些房屋雖是私人所有,但是主人只能改變屋內的裝飾和結構,外部的東西只能修復不能改變。沿岸一排排精致的紅倉棧,把我從繁華的赫爾辛基拉入一個宛如夢幻的童話世界。清澈的河水倒映著藍天白云,映襯上一溜赤紅嬌小木屋,寧靜無波,令人陶醉。
早在十三世紀,波爾沃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波羅的海和內河的交匯處,而成為一個重要的進出口貿易中心,那些坐落在波爾沃河畔的一排排紅倉房無言地展示了波爾沃的航運史。幾百年來,這些紅色的房子一直是來自歐洲大陸的水果、葡萄酒、香料、咖啡、煙草等貨物的儲存倉房,然后通過波爾沃的內河,將這些貨物運往芬蘭內地,產自芬蘭的皮毛、木材、黃油、魚干和亞麻等貨物則由此運往國外。倉房貿易帶來繁榮,到了十六世紀,波爾沃已成為具有完全進出口權的貿易港口。
我沿著河來到一座橋上,河中停泊著各式游艇,它們的背景是大片的綠和漾著微波的河水,單只看著,就能感受到愜意自得。現在波爾沃人的生活一定悠閑而現代,人們駕著游艇可到波羅的海遨游,也可沿波爾沃河逆流而上到赫爾辛基和芬蘭北部。
河的另一側有一塊很大的水面和草地,樹木也很多,像是一小塊濕地,清幽得很。
行走在小鎮中,感受最深的就是環境怡人,非常安靜,只有操著不同語言的外來游客行走著,談論著。樸實的當地人,依然保留著十八世紀時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習慣。
那些蜿蜒曲折的街道,狹窄通幽的小巷,如花的庭院和低矮的木屋是中世紀城市生活的縮影。而那些老建筑是芬蘭唯一保存下來的中世紀城區建筑。難怪許多詩人、藝術家都喜歡這里,都在這里居住過。芬蘭詩人魯內貝格在這一住就是40年,完成了他大部分的作品,其中芬蘭國歌的歌詞也是誕生在這里。現在我更體會到了它的奧秘所在:繁榮的經濟,清麗的景色,濃厚的藝術氣息……在這里,我連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建于十三世紀末的尖拱頂式波爾沃大教堂,對波爾沃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其原因是:公元1809年,俄國沙皇在這里確認了芬蘭人的信仰、憲法、權力和自治,芬蘭的第一屆議會在這里舉行,對于芬蘭,這是最終邁向獨立的重要一步,所以這里被譽為芬蘭獨立精神的基石。我沿著曲折的上坡路前行,來到老城山頂的尖拱頂式大教堂。游客們常常把它稱為芬蘭第三大教堂。
這座白色尖頂的教堂富有北歐的建筑風格,頂部兩側的斜面陡立,正面白色三角形墻體上用紅磚拼砌出圖案。綠頂獨立的鐘樓正在敲鐘,悠揚的鐘聲在古老的小鎮上回蕩,時光仿佛停滯在中世紀。
這座教堂最初建于十三世紀末,也是木結構,而現在的教堂是十五世紀重建的,600多年來,它歷經多次戰爭和大火的洗禮,經過煞費苦心的修復,它又恢復了以前的光彩。
有利即有弊,交通的便利給波爾沃帶來了繁榮,也給它帶來了戰亂和災難。十六世紀初,丹麥人通過海路到達這里,并破壞了這座城市;俄國人曾將它燒毀了兩次;公元1760年,它又被一場大火燒毀了大部分的建筑。現在老城區內依然保留了不少中世紀小木屋和狹窄的小巷,這是因為災后城市重建時,盡量按照中世紀城鎮風格修復了這座小城,這一舉措在建筑結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也因此,波爾沃被稱為“木結構的博物館”。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