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詩不是歷史唱本、故事圖解,是歷史規律、社會發展主旋律、民族精神的藝術反映。哂然廬評點,趙品光、趙芒妹編著的《中華今詠三百篇》涵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至當今改革開放這段歷史時期的史詩。卷首有指針,卷末有史鑒;詩首有詠綱,詩末有評點。這樣一整套獨家創編的史詩選評體制,堪稱當代一家史詩選評藍本與斷代史詩通本。
書名中的“今詠”一詞是相對于古詩而言。一個“今”字涵括近現代至于當代三面時空。中國之古終于清亡,后即為今。“今詠”者是指近現代至于當代所寫之古體詩也。全書共分三卷。史詩首卷展示中國近代仁人志士推翻封建統治建立民國的這段風雨歷程。凸出偉大辛亥革命的英雄凱歌:“清朝帝國龍旗號,投與江流誓不還”。史詩二卷是中國現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詩歌總匯。第三卷,新中國成立至今。數千年來中國人民第一次當家作主巨大智慧總爆發,創造出改天換地空前偉大業績摶扶搖飛馳銀河之上,成為中華詩國精神光耀千秋的時代,民族浩歌交響曲,震撼世界。
(一)全書史詩結構與風格特色。每篇詩品居首編出題前提示《史詩特編》《本編特選》兩類詠綱篇目,以展示該詩品在本史詩中的典型代表性與歷史意義,每種詩目只選編一首或一組詩品代表作。(二)除古風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騷體、近體絕句、律詩、排律等優秀傳統詩藝之外,特別開放出前輩詩家所創、今人幾乎遺忘、當代近乎絕跡之拗律、散律、三韻律詩、仄韻古絕、三韻古風等詩體,以益中華詩歌優秀傳統之傳承。(三)詩必有體、詞必有調、曲必有譜(曲牌)是中華數千百年詩歌藝術的優秀傳統,是需要群眾認識了解支持承前啟后世代承傳的文化藝術,是傳承給廣大群眾看的,不是單給行家看的。《中華今詠三百篇》每首詩品皆標明詩體,所開放諸體詩品皆舉出權威例證。堅持繼承發揚古詩藝術優秀傳統的社會責任,以利承傳,以正學風。(四)《中華今詠三百篇》改革開放押韻,大大開放韻腳到魯迅提倡的中國詩歌“押大致相同的近似韻”之廣闊度,以利中華民族數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精華之一的古體詩歌藝術薪火傳承。(五)本史詩對漢語多音詞在格律詩中改革開放的一家之言: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漢語隨著革命歷史步伐產生了從未有過的多音詞,諸如:無產階級革命、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已凸破以雙音詞為主體節奏的格律詩“一以貫之”的平仄聲范,在格律詩中是不可能論平仄格律的。這是中國現代漢語隨社會發展變化的客觀存在。格律詩的改革理應相應變化。一言以蔽之,多音詞在現代格律詩中不論平仄,也不算拗句,應成為格律詩當今創作共識。格律詩當然要嚴守格律。本史詩底線是絕句一句拗、律詩頸聯外的拗句最多不過兩句,其詩體可成立。否則即非律詩。(六)《中華今詠三百篇》獨家開辟有一個史詩壓卷專欄《史詩寶鑒》,即:每卷末特別編有歷史經驗教訓與時代明燈謳歌壓卷專欄,以彰史詩精魂歷史前進步伐之光華。這是本史詩獨家獨創之史詩編纂風格。(七)《中華今詠三百篇》作品不實行世行版本的終身不變一貫制,相反,而是實行終身開放制:隨時吸納優質佳作,再版時可以更換詩品以精益求精。
總的說,全書正如《序綱》結語:“是中華民族從近代血火深淵到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戰斗進行曲;是封建舊中國自鴉片戰爭辛亥革命到新中國社會主義的革命史詩;是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攀登高峰創造輝煌的時代謳歌。”可謂歷史長河奔騰的精神巨浪、中華詩國怒放的浩詠瓊花。中華詩詞學會顧問晨崧先生觀罷此書興賦一律曰:“中華今詠達三經,戛玉波瀾萬斛情!浩氣正音吾獨步,南針經緯孰同名?龍驤彪躍中外韻,鳳翥鸞翔今古琴。河洛之祥千載秀,補天浴日創新聲。”全書詩系于史,史涵于詩。編評精粹,標格獨創——大可一觀。
(責編:宗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