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叉本是農(nóng)具,農(nóng)民在勞作間隙自娛自樂,竟也能秀出藝術(shù)來。
舞鋼叉在全國各地都有,但像曲周縣安寨鎮(zhèn)南陽莊村那樣,至今保留一套較為原始社火儀式的,卻鳳毛麟角。農(nóng)歷七月三十,對這里的村民來說,絕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社火日,其一,它是300多年前始祖南方藝人在此授藝的日子,其二,它是閻王爺生日。可見這里的社火至少應(yīng)該有兩層含義,一是感恩、紀念,二是祭祀、祈福。
這個平原小村看起來平平常常。人口不過千余,街道寬闊,房屋齊整,小買賣做得興隆,小日子過得安寧。假如不是節(jié)日親眼所見,真想不到在這樣的地方,還有這樣一群人,肯默默將幾乎淡出歷史舞臺的鋼叉舞久久傳承。老藝人手把手地教,年輕人毛手毛腳地學。現(xiàn)會首王玉朝近六十歲的人了,舞得虎虎生風,八面威風,叉隨身走,人叉如一。他自幼愛好武術(shù),喜歡耍槍弄棍,14歲拜師學藝,一身過硬功夫,是聚英叉會的主要傳承人。
據(jù)說當?shù)夭鏁鹪从谇蹇滴跄觊g。時有一南方藝人路過南陽莊村,身染重病,南陽莊人將其收留并治好了他的病。為報答救命之恩,藝人將自己的飯碗舞叉技藝傾囊相授,取名叫“儺舞聚英叉會”。南方藝人知恩報恩,南陽莊人更不忘本,將其授藝的日子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定為紀念日,年年這一日聚英叉表演,切磋技藝。巧合的是,這一天剛好是閻王爺?shù)纳铡V皇遣恢喇數(shù)厥窍扔屑腊蓍愅醯牧曀祝€是先有聚英叉會的習俗。
曲周儺舞聚英叉會的儀式讓人著迷。
先是擊鼓聚英。村中央擺上一面大鼓,“聚英叉會”的大旗一插,咚咚咚鼓鐃齊鳴,不足半小時,化好裝的鋼叉隊員便會從四面八方奔來。只見他們一個個“鬼面獠牙”,紅黃黑綠的油彩涂了滿臉,鋼叉扯在手中,盡顯英雄氣概(也有一部分隊員不涂臉,只著隊服)。六七十人手執(zhí)鋼叉聚在一起,不僅氣勢非凡,其作為正氣、正義的凜然氣概更使人熱淚盈眶。農(nóng)村社火之所以動人,根源即在于此。不是農(nóng)村人特別善于營造氣氛,而是農(nóng)村人對天地神靈的敬畏心分外深重,人在角色里才能投入而忘我,至誠至真。從這些鋼叉隊員身上,我絲毫看不到平日柴米油鹽的尋常面孔,都是真正的“英雄好漢”。
聚畢,在隊旗、鑼鼓的導(dǎo)引下,一起前往村廟前祭拜。廟里早已擺上供品,會首進廟上香,鳴放鞭炮,全體磕頭跪拜。鋼叉也是神圣之物,眾隊員將鋼叉兩兩相對架在一起,置于廟前空地上,點燃鞭炮,繞鋼叉一周燃放以趨吉辟邪。接著是雞血祭叉。隊員手舞鋼叉一對對出場,然后一字排開,叉頭向下奮力插入土中。會首焚紙燒香,一名會員手抓一只活白公雞,滴血繞叉飛轉(zhuǎn)一圈,一揮手將雞扔出場外。點響鞭炮,再繞叉一圈,最后全體隊員單腿跪地,瀟灑地三叩首,打個漂亮二踢腳,弓步取叉起舞。自始至終,戰(zhàn)鼓敲得震天響,鼓點如疾雨如號角,將氣氛渲染得驚心動魄。這個儀式非常簡單,但簡單里透著復(fù)雜的內(nèi)涵,活雞祭祀的程式堪稱源遠流長。隊員都是有點功夫的人,三叩首,二踢腳,弓箭步取叉,動作柔中帶剛,飄逸灑脫,十分好看。
然后排隊跑場。跑圓場,跑“8”字場,跑別棍,拖著鋼叉跑,舉著鋼叉跑,耍著花樣跑,然后互相跳叉,跳前叉,跳后叉,唰地打開一個圓場——花樣舞叉正式開始了。
花樣舞叉的時候,鼓點不像跑場那樣節(jié)奏感強了,卻更加激越。圍成圓圈的隊員各自為陣,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什么單挑花、雙挑花、雙抄花、背劍、倒背劍、懷中抱月、單打鑼、雙打鑼、竄叉、手捻花、貓洗臉等。內(nèi)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我只看到滿場的鋼叉在飛舞,旋轉(zhuǎn),與每一個鋼叉隊員不即不離,時而騰空到藍天上去,時而斜滑到腳下,腳一勾又滑到了背上,滾到肩上,驚險連連。這是鋼叉舞的重頭戲,最見隊員功夫,不能有一點兒差池。假如在此時丟叉,可是最現(xiàn)眼的事。三百多年的傳承,使鋼叉舞花樣繁多,看得人眼花繚亂。舞鋼叉有一定的危險性,是民間舞蹈與武術(shù)雜技的糅合,這使它既招人喜愛、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又拒人千里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它的傳承和弘揚。
最后一項活動是演繹故事。只見閻王爺一步三挪,顫巍巍登上寶殿,圣旨下,捉拿秦檜老婆王氏,一個小鬼一桿叉,直用了五桿叉方把王氏捉住。這出叫《閻王登殿》。還有一出《套野靈鬼》場面宏大,情節(jié)簡單,氣氛緊張,講的是閻王為保一方平安派鬼差捉拿野靈鬼的故事。野靈鬼頭戴儺面具,一穿白長衫,一穿黑長衫,被鬼差團團圍住,為首鬼差手持鐵鏈與之角逐,野靈鬼行蹤詭譎,飄忽不定,大戰(zhàn)數(shù)個回合之后才將其套住。故事似乎荒誕,卻都是百姓耳熟能詳?shù)模酵跏戏从车氖侨藗儜蛺簱P善的愿望,套野靈鬼是人們期盼平安的心聲。在這里閻王似乎戲份兒并不多,卻儼然代表了正義的力量,是娛神祭祀戲的真正主角。2007年6月,曲周儺舞聚英叉會被河北省政府批準為河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
曲周儺舞據(jù)傳源自南方藝人,應(yīng)該多少帶有南方古老儺風的味道。儺臉化裝非常有特色,不像土生土長邯鄲武安儺那樣精心描畫,而是粗線條大手筆的勾勒,色彩艷麗而線條粗狂,簡直是將幾種顏料往臉上胡亂堆砌,給人撲朔迷離之美,狂野之美。
曲周聚英叉會保留著許多原生態(tài)的內(nèi)容,儀式性強,表演性弱,比較生活化,儺儀特征明顯。不刻意追求藝術(shù)化和程式化,一切為娛神娛人這一主題服務(wù),是大多數(shù)民間社火的共同特征,尤其是保留儺舞的地方。儺舞應(yīng)該屬于比較原始的舞蹈,有一定規(guī)定性,更主要的是自主抒發(fā)性情,是民間信仰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屬于宗教文化的范疇。嚴格來說,它與現(xiàn)代所謂“舞蹈藝術(shù)”的內(nèi)容和形式相差還是較遠的。
同一個社火,主題卻有二。無論是巧合也罷,巧托也罷,曲周儺舞聚英叉會在形式與內(nèi)容上,既祭祀了祖師爺——南方藝人,又祭祀了閻王爺,一舉兩得,相得益彰。民間智慧真是博大無邊,每每在細微處,張揚出不動聲色的華彩。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