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繪畫領域里,有一朵罕見的藝術之花,這就是焦墨畫,這種畫法,以前古人很少用,于今用的也不多。但仍有對此執意追求者,楊栓成就是其中的一個。
焦墨畫,是用干枯的墨色、枯枝技法創作的中國畫,它不借助滲化、漫漶與洇潤,主要是以線與點進行結構,然后進行皴擦,這種方法,難而又難,因為它筆筆分明,不能有一絲敗筆,所以無處藏拙,不能茍且。
焦墨畫興于五千年前的彩陶,旺于隋唐時代的壁畫,自宋以后水墨興而焦墨衰,后世黃賓虹、張仃、李可染皆有涉足。
楊栓成受其兄長楊文會影響走上畫壇。先后入河北工藝美術學院、中國輕工管理學院美術系學習,先后師從藝術家韓羽、許鴻賓、譚寶泉等,故藝技大進。他的國畫作品多次發表于國內各家報刊并在多次全國大展中獲獎,有的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收藏。
栓成畫焦墨畫,是近些年的事情。水墨丹青是中國畫的傳統,栓成多年沉浸其中亦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他不滿足于此,在其兄長楊文會啟發下,他開始了對焦墨畫的不懈追求。他首先研究了焦墨畫的起源和其發展脈絡,還搜集和觀摩了古陶、古壁畫及王蒙、程遼、黃賓虹、張仃等焦墨畫作,然后心追手摹,日思夜想、墨池筆冢地苦苦追求,幾年過去,栓成的焦墨畫已顯現了淡淡的古意,已具備了焦墨畫的基本特征,已展示了一些大家風范,已露出了焦墨畫攝人心魄的力量和感覺。
我仔細閱讀了栓成的幾幅焦墨畫。
我最欣賞的是他的《棒子地》:一片枯枝黃葉的棒子桿,幾個露著金黃顆粒的棒子轱轆,萎縮的纓穗垂下??吹竭@里我似乎看到了一個子女滿堂,自己卻垂垂老矣的老翁,觀其畫法,但見畫面勾勒分明、沉穩厚重、疏朗流麗、遠近可感、空靈透氣。虛實相生。而棒子葉上的一個翠綠的蟈蟈又給整個渾黃的畫面增添了一派生機。
我也喜歡他的《勃勃生機》。畫面上,老樹虬枝,根須裸露,似祖母粗糙的手臂,而她摟抱的一束綠葉黃花,恰似一個青春年少、嬌美靚麗、多彩多姿的孫女兒。這幅畫大斧劈皴、大開大闔,疏處能走馬,密處不透風,筆筆見骨,線面結合,不滯不濕,恰到好處。
我尤其喜歡他的《高粱》,我生長在白洋淀西岸,因為年年水災,所以家鄉早年多種高粱,見到他畫的高粱,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高粱分兩種,一種叫“拉散馬”,就是顆粒松散;一種叫“疙瘩頭”,即顆粒收攏。他的畫中畫了三株“拉散馬”,兩株“疙瘩頭”,“拉散馬”頭向上仰,“疙瘩頭”頭向下垂,這與事實相符。在一張紙上畫五棵高粱,留下了大片空白,這更體現了作者的筆力功夫。五株高粱稈形成了五根“骨線”,支撐了整個畫面,而或上揚、或下垂的葉子則給予了有力的烘托。作為輔色,高粱葉上的蟈蟈和小瓢蟲則更起到了“補筆墨之不足,顯彩墨之精神”的作用。
看到這些畫,我像看到了楊栓成其人。與他相交不久,但似曾相識,就像他的畫,不管水墨焦墨,在感覺上就像就在你面前,既不近逼,也不遠行,總保持著一個合適的距離,君子之交,理性而適中。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