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鄲大名縣有一條衛河。當年曾是貫通南北的隋唐大運河主航道。衛河東岸有一個小村莊,這里原來是衛河的一個渡口,后聚集為村落,因處于河灘上而得名小灘。
清朝同治年間,禮部侍郎毛昶熙奉命赴河南督辦團練事宜,輕舟微服沿運河南下,行至大名府小灘鎮,停舟上岸步入這座繁華的小鎮,受到當地士紳的盛情款待。這里發達的商貿與“小灘”的鎮名顯得極不協調,士紳們仰慕毛昶熙的書法和名氣,請其為本鎮命名題字。毛昶熙被小鎮日進斗金的繁華景象所感染,也取沙里淘金之意,提筆寫下“金灘鎮”三字,從而沿用至今。
繁忙的衛河碼頭
金灘鎮位于河北與山東兩省的接壤處,與山東莘縣隔河相望。大運河開通后,因河運興盛,舟船輻輳,逐漸發展成為一座大型水陸碼頭和集鎮,商賈云集,店鋪林立,每逢農歷初一、初三、初六、初八為集市之日,可謂兩天一小集、三天一大集,十天四個集,成為一方聚寶之地。雖然元朝時對大運河進行裁彎取直,致使主航道東移至今山東境內,但作為運河的支流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明永樂年間廢除海運后,倡行漕運,因金灘鎮“南襟河洛,北通燕趙,東接齊魯,西拱嵩行,舟行輻輳,民物阜殷,儼然一都市”,在鎮里分別設置了戶部分司、巡檢司、稅課司,專門負責管理水運事務,并從縣城派去官員常駐金灘鎮,負責疏浚河道,防止河道淤淺影響漕運。明朝大理寺卿張鹵辭官回家鄉河南儀豐時,乘舟途經小灘鎮,隨口吟出《泊小灘鎮》一詩:“從此官程水陸分,小灘公署接河濱。田疇弁麥時難稔,旅客帆檣日易曛。魏博提封連四域,漢家轉餉急三軍。囊中奏牘今猶在,去國匆匆未敢聞。”描繪了古鎮四通八達、舟楫竟發、商船匯集的繁榮景象。明朝后期,為防范北方的韃靼入侵,仿造大名府城的模式修建起了寨墻,還建有寨門五座:北門、東門、東南門、南門、西門。城墻高達三四丈,上有垛口,遠遠望去,蜿蜒起伏,巍峨壯觀。它不僅起到軍事防御作用,而且使居民和商貿更為集中,更利于集市商業的發展。直至20世紀80年代,寨墻方拆除,今尚存寨門、寨墻遺跡。
清朝時水運仍然支撐著小鎮的興盛,金灘鎮成為大名府最為熱鬧的一條黃金街,鎮上店鋪林立,顧客如流,各地客商云集此地。山西、陜西的商人在明清時期形成了馳名天下的晉商和秦商,他們的腳步很快踏上了這塊富庶之地,募集資金修建了山陜會館,并在地方經濟中雄踞一方。
山陜會館位于金中村東街路南,臨河而建,西距衛河東堤僅200米。據說它與聊城山陜會館的建筑風格、設計圖紙皆出自一人之手,始建于清代中后期。至民國時期,戰亂頻仍,晉、陜商家零落蕭條,漸漸廢置。
如今的會館坐南面北,修改后的山門保存完整,四根墻柱呈錐形高出墻體,大門正上方呈三角形,古樸厚重,具有晚清民國的建筑特色。大門內是一座寬敞的院落,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南端有五間主房,東西配房各三間,灰布筒瓦,硬山式屋頂,圍墻倒塌,破損嚴重。從院內凌亂地堆放著柱礎、石鼓、獅子等建筑構件,可以想見它當年房屋鱗次櫛比,人流摩肩接踵的盛況。
充滿詩意的“沙灘暮雨”
金灘鎮碼頭終日一派繁忙景象,不息的運河上船只穿梭往來,各種吆喝聲此起彼伏,沿岸的垂柳籠罩在暮雨的薄霧中,宛如一幅生動的水墨畫。小鎮的錦秀繁華吸引了不少名人前來光顧,他們乘著小船朝發夕至,迎著斜風細雨,于傍晚時分來到金灘鎮,禁不住被這里的美景所折服,并留下了多首贊詠的詩篇。白日嘈雜的碼頭與暮雨中寧靜的古鎮,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戴其員在《沙灘暮雨》一詩中寫道:“千家樓閣萬舟橫,煙雨迷離薄暮情。伐鼓拷金喧水國,吹笙撥阮度云軿。榜人踴躍樽前笑,賈客經營夢里行。獨有少年無意緒,金沙灘上看調箏。”孫郁也以《沙灘暮雨》為題寫道:“秋老金灘見露螢,煙村掛雨片帆青。農夫戴笠歸深巷,旅雁呼群下遠汀。蘆岸樵歌時隱隱,沙頭漁火晚熒熒。野人饒有滄州興,獨坐扁舟醉醁醽。”孔蔭樾、潘世晉等人也留下了《沙灘暮雨》的詩作,使“沙灘暮雨”成為當地的十二景之一。
小鎮內濃濃的人文氣息,成為許多文人雅士的向往之地。清朝時有一位叫馬田增的雅士,寄居于金灘鎮。他喜愛菊花到了如癡的地步,常到數里之外尋找名貴品種,并不惜重金買回家。他在自己家里養植了一百余種菊花,每天定時澆水松土,像愛護孩子一樣呵護著這些菊花。菊花開放時,他把菊花一盆盆擺放在庭院里,每棵花上都掛上字簽,上面題有花名和詩詞,然后邀請朋友共同品賞,并將這種活動叫“菊社”。他年年如此,樂此不彼,有人給他贈送了一塊匾額,上書“陶令遺風”,贊譽他像陶淵明一樣喜愛菊花。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秋,馬田增七十二歲時病故。在他咽氣時,菊花的清香之氣充盈室內,蓋棺后香氣才逐漸消失。三日之后,百菊零落,綠葉枯萎。第二年的春天,沒有一棵菊花抽枝發芽。
當地最早的清真寺建筑
金灘鎮分為金南、金東、金中、金北四個行政村,在眾多的人口中,有近半為回族。據大名縣志和清真寺內的碑刻記載,早在元代時就有回族遷入。明代燕王朱棣稱帝后,為填補華北一帶因戰亂造成的空曠而大量遷民,由于回族人口的聚集,開始進行傳統的禮拜祭祀活動,于是興建起多座清真寺。金灘鎮原有四座清真寺,稱為南寺、北寺、西寺和女寺。1963年因衛河決堤,使許多建筑物遭到了損毀,如今南寺成為當地居民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
南寺因坐落在金北村大街路東,也稱金北清真寺,為一組具有穆斯林風格的建筑群。該寺始建于元末,后歷代均進行了修繕,是大名縣境內目前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穆斯林風格的建筑。
清真寺坐東面西,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東西長約51米,南北寬約22米。大門為一座古式門樓,上扣琉璃瓦,脊上飾有瑞獸,在門上方懸掛楷體“清真寺”金字大匾。由寺門進去為大堂西照壁,照壁的后面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大殿,長30米、寬I7米,面積500平方米。前殿正中門楣上有“普慈今世”金字木匾一塊,殿頂兩山均有飾獸。
大殿由東向西分別為古棚、禮拜堂、祭殿。古棚為清朝重修時增建的,前檐均有花欞窗門,大門兩側立有兩通重修碑。中部為硬山頂禮拜堂,禮拜堂位于寺內西南部,坐西向東。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三個亭式攢尖的懸檐祭殿,中部攢尖為六角,兩側攢尖略低為四角,三部分結合處留有天溝。該建筑為磚木結構,共有檐柱八根,金柱八根。寺院內南、北各植有一株直徑一米左右的百年古槐,其中的一棵已被毀壞,幸存的一棵枝干虬勁,至今根深葉茂,郁郁蔥蔥。
歲月掩映的郭隆真故居
金灘鎮的繁華與開放,打開了小鎮人的視野,他們從滔滔北去的運河中看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從這里走出了一位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革命活動家郭隆真,她因與周恩來、鄧穎超合作共事,結為摯友而為人所知。
郭隆真出生于金灘鎮一個普通回民的家庭,她的故居位于金北村南的南北大街路西,因年久失修,已布滿滄桑。院門處為一排低矮的房屋,大門設在房屋中央,需穿堂而過方可進入院內。院的右側有一座磚瓦房,1909年她與父親一起在這里創辦了一所女子小學,招收20多名女學生,并自任教員。1912年5月,直隸省政府派人檢查各地辦學狀況,當他們了解到郭隆真父女興辦女學的情況后,給予特別嘉獎,并讓該校搬到城內。院落的后門就是運河,1913年,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來大名招生,郭隆真毅然報名,從這里沿運河北上,從此離開家鄉,投入到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風暴之中。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郭隆真與鄧穎超等人發起成立了“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被推舉為評議委員兼講演隊長。還與周恩來等發起組織了“覺悟社”,出版了刊物《覺悟》。為尋求救國真理,1920年11月7日,她與周恩來、張若名等人一起踏上了赴法勤工儉學之路。1922年,中共旅歐支部成立,郭隆真經周恩來介紹在巴黎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秋,郭隆真與李富春、蔡暢等15位同志被中共旅歐支部派往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進行短期學習。
1925年奉調回國,在北京負責各大學女生聯絡工作和香山慈幼院地下黨工作。她創辦了縵云女校和《婦女鐘》《婦女之友》等雜志,并以此為掩護到各大學進行革命活動,發展黨團組織。1929年,郭隆真被派往東北從事工人運動,任中共滿洲省委委員和省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1930年,山東青島的黨組織遭破壞。黨中央派郭隆真前往青島任山東省委委員,青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負責重組黨組織。不久被捕,1931年春,郭隆真被解往濟南,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親自審訊她。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嚴刑拷打,郭隆真堅貞不屈。1931年5月4日凌晨,她和鄧恩銘等同志一起英勇就義,年僅37歲。
家鄉的人民為紀念這位運河邊長大的優秀兒女,于1986年在大名縣烈士陵園內建成了郭隆真烈士紀念館。紀念館坐北朝南,紅墻藍瓦,古樸典雅,館前矗立著郭隆真的漢白玉頭像,整個園區整潔雅靜,掩映在蒼松翠柏叢中。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