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民間有個習俗,那就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他喜慶時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慶祝,而呂梁嵐縣的傳統面塑是山西乃至中國北方面塑的典型代表,我一直盼著能有一天到嵐縣拍拍當地的面塑。
農歷二月十七,我們河北的攝影家一行驅車來到山西省嵐縣。第二天一早,我們來到嵐城鎮北街農戶家中,分成三組進行拍攝。當推開面塑大師李成秀家的門,熱熱鬧鬧的景象撲面而來:73歲的李成秀大娘和她的女兒、外孫女正在有說有笑地制作花饃,有的在揉面,有的在捏,有的在上色,炕上炕下擺滿了做好的面點。來到以面塑為業的梁春英家更使我們大開眼界,她做的馬、鵝、豬、羊、龍、鳳、花籃、果籃惟妙惟肖。今年是馬年,她家為面塑節牌樓制作的面馬每一只足有三四斤重,神似而形美,深受人們歡迎;十二屬相的小面掛件細膩精巧,栩栩如生。拍攝空隙,我跟男當家的老梁聊起面塑節的來由,他說:“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我們嵐城鎮北街有一傳統的古廟會即‘貢會’。主要形式就是擺貢,用面塑這種形式體現出民眾追求真善美的禮祭活動。”
相傳很久以前,當地有一位善良賢惠的年輕媳婦叫慧蓮。她過門不久,丈夫去世,婆婆也因此雙目失明。她用一顆善良的心侍奉婆婆,持家種地,四處求醫買藥。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婆媳二人四處乞討。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冬夜,婆媳倆宿住一座破廟,饑寒交迫,二人昏倒在地。朦朧中,慧蓮看見一位白衣的老太太手拿佛塵翩然而至,用佛塵在婆婆雙目上輕輕一拂,盲婆婆的雙目便重見光明。慧蓮很感動,跪地拜謝。白發婆婆將她扶起,還教她秘方為窮苦人治病。后來,她行醫鄉里,為百姓治病。老百姓尊稱她為“白衣大士”。慧蓮一直活到90歲而坐化。鄉親們為紀念她,在她坐化的地方修了座廟,并把她坐化成仙之日——農歷二月十九日,作為一年一度的紀念日。每年這一天,當地百姓用技藝精湛、制作精美的面塑供品,諸如象征六畜興旺的家禽、家畜,象征長壽的松鶴延年、壽星、壽桃,象征喜慶吉祥的如意璧合、魚跳龍門,寓含幸福、愛情的鴛鴦、孔雀、鹿等動物造型等,來祭祀這位百姓心目中的菩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農歷二月十九面塑供會。
農歷二月十九,浩大的嵐城鎮供會儀式開始了。柴火剛剛熄滅,炊煙在半空中幻化成云霧,女人們已經裝扮一新,手捧托盤,里面盛放著親手捏制的面供。男人們也不甘示弱,他們燃起鞭炮,吹起八音。整條北街,熙熙攘攘,喜氣洋洋,連小孩兒都不甘寂寞,擠在人群中,像一只只小鳥飛來飛去。長約200余米的長龍式供臺上陳列滿祭祀面塑品,供品琳瑯滿目、場面蔚為壯觀,一整條街道變成了面塑藝術展示的長廊。 面塑藝術節期間,還有民間社戲、秧歌、祭祀等活動助興,豐富了面塑的內涵和外延。
嵐縣面塑的民俗源于何時已無據可考,但卻從未中斷過。近年來,這一藝術節在政府及文化部門的引導下,品位不斷提高,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完美,越來越引起群眾和民俗藝術家的重視。嵐縣宣傳部的同志告訴我們,面塑就是用白面捏制成的各式造型,興于明代,盛于清代,是嵐縣的一項傳統技藝。每逢農歷二月十九,各家各戶都會把精心制作的面塑擺放出來,舉行禮祭儀式。近年來,會這門手藝的人大都年事已高,而年輕一代的工藝水平與老一輩人相較不及。當地群眾深感民間文化傳承的不易,自發籌款舉辦“面塑藝術節”,對面塑技藝進行搶救性的保護。地方政府也撥出專款支持藝術節的舉辦。藝術節還設立了獎項,向面塑精品的制作者頒發證書和獎金。李成秀老人說,面塑對手藝的要求很高,會做面塑的人不少,但要真正做得好,則需要多年的功夫。盡管年紀大了,但她仍然堅持指導鄉親們制作面塑。
栩栩如生,精美絕倫的面塑長龍一直從遠古擺到如今,這些美麗的花饃是嵐縣人將藝術和生活糅合在一起的作品,是精神與物質相融洽、古樸與時尚相疊加的極致,它們宛如一朵朵驚艷的花朵綻放在呂梁寒冷的二月,這也正是感動攝影家們不停地按動相機快門的原因。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