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部100萬字的理論巨著呈現于我們面前時,許多學術界同仁都不敢相信,文弱的陳旭霞女士會有這么大的托梁扛鼎之力,堅韌不拔地在古老的元曲世界里奮戰了3000多個日日夜夜之后,終于完成了這部關于中國古典文學《元曲與民俗》研究的開拓性著作。筆者拜讀此書,更感到這是一部立意高蹈、資料翔實、內容豐富、行文優雅,足可以使人不忍釋卷的學術精品。
一、尋根討源,理脈清晰
陳旭霞這部《元曲與民俗》,在著作過程中參考了200多部中國歷史、元史與民俗、元代文學及其研究的各種著述,包括馬可·波羅、道森、阿布·賽義德等外國來華者的見聞性著作。這樣就形成了對元代歷史文化和元曲所有研究成果的一次再研究和全面的繼承,形成了一次立體的古典文學與民俗學研究的交叉融匯與集成。也可以說陳旭霞進行了一次馬拉松式的文學尋根,同時也進行了一次民俗文化的尋根,是用“另一只眼睛”,即民俗學視角和方法進行了一次深入詳細的學術巡禮。作者以其豐富的學識和資料占有,以其學術提煉和概括能力,對元曲中的民俗文化進行了沿波討源式的探索,讓我們感到每一種民俗事象的論述都頭緒明了,脈絡清晰。
在前言中,作者開宗明義,引用鄭振鐸關于元曲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論述,肯定古今元曲研究的重大社會歷史意義,認為“在一幅幅流溢著濃濃的極具動感的農耕文化的風俗畫中,在一曲曲流動著極具悠揚的市城村野小唱中,不僅再現了元代人民的許多原生態的生活場景和人生百態,記錄了大量民間風情、市井情趣、閭巷習俗、社會掌故,補充了《元史》的缺筆……”;認為詩化的元雜劇與散曲對社會生活與風尚乃至文化心理做了“原汁原味”而有趣的描摹,藝術地再現了當時民俗文化“生產場域”的具體形態,以及各民族在風土民情上的“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作者總體性地對元曲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系進行了簡要的概括,并且要解密元代民俗的“廬山真面目”,力求找到法國丹納所說的“藝術品的最后解釋”和“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作者也正是這樣做的。從宏觀到微觀,從大格局到纖細處,以其邏輯性解析引導著我們在元曲文化淵藪中進行開掘和觀賞。比如在第一章“元曲里的飲食”中,作者切入于“塌了酒樓,焚了茶肆”,追述元代初期蒙古人鐵蹄踏遍中原造成的空前浩劫,但它建立了疆域空前的大元帝國,實現了各民族之間的空前大融合、交通大發展和史無前例的中外文化大交流,催生了元曲并使中國文學出現了由雅而俗、雅俗交融的大轉折,進而闡述元代飲食上的多種繼承與創新。蒙古人豪爽喜飲的習俗與當時雜劇、散曲中的有關表現,以及各種宴會、飲食的風習變遷。作者在分門別類研究元代面肉蔬果、酒俗、茶俗等食俗過程中,都一一進行了有關食品食俗的歷史追述。比如饅頭的來歷,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又敘述三國時諸葛亮在蜀地禁止用人頭祭江神而推廣面蒸的饅頭,從此四川一帶的人頭祭變成了相似于人頭的面食祭,由于“蠻”與“饅”諧音,也就漸漸叫成了饅頭。這是一種大大提高了當時文明程度的祭祀和面食用途改革。還論述了煮制面食包括重羅面、細索面、饸饹、餛飩、餃子等食品在元曲中多姿多彩的表現。
在第二章“元曲里的服飾”中,作者又從中國服飾史的角度追記古人穿戴御寒而又審美的漫長歷程,然后進行元代服飾與它們在元曲中的反映,突出了蒙古族、漢族等民族服飾的不同特征。并且引用俄國作家果戈里關于服裝“具有民族的精神”,要“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觀察它”的觀點,進而論述元代勞動人民重視服飾的實用性和創造美,體現他們的勞動美和心靈美。還條分析縷地論證了元代服飾的傳承性、融合性、多元性、抑女性和禮儀性,認為這是如馬克思所說的“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反映了元代人民的審美精神和集體無意識的審美原型心理。各小節從服裝質料、形制到發型與裝飾、佩飾等逐一進行論述。這是從廣到深又見微知著而順理成章。
二、穿越大元,豐富多彩
雖然這部《元曲與民俗》只寫了四章,突出了元代的飲食、服飾、節俗和游藝,卻又是囊括了元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當時元人物質生產、衣食住行、人生禮儀和各種精神的民俗事象,顯示了元曲作品與漢賦、唐詩、宋詞相比,其具有罕見的民俗文化包容量。在節俗中,作者從一年的元日開始,若報花名一般地展現立春、元宵節、龍頭節、射日節、上巳節、清明節、端午節、夏至日、觀蓮節,到下半年的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王和除夕日的各種節俗在元曲里的藝術表達,做了全程的描摹與論述,讓我們看到元人全年性的節日文化生態。作者又從各節的祭祀、飲食、服飾、游樂等方面進行交叉性論證,形成了全方位的元代節俗的活的視頻。我們猶如穿越到七百年前的大元社會中,與元朝先民一同享受昔日的節日快樂。正因為如此,作者在對元曲的民俗文化巡展中,揭示了元曲的可貴與不朽。
在每一章里,作者也都通過元曲作品的引述和分析,突出了元代習俗與元曲創作的人民性、民族性、世俗性和草根性,體現了關漢卿他們的創作貼近時代、貼近現實、貼近百姓,具有很強的現實主義精神。
三、激情闡述,詩意表達
陳旭霞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她面對的又是詩意盎然的元曲,又與元人作品氣質相合、心理同頻共振,也便激情滿懷,寫起來自然若行云流水一般,氣勢順暢,得心應手。例如關于服飾中的帕巾,作者這樣寫道:“在元代社會風俗中,帕巾既有實用價值,又具有豐富的文化意味”,“其原因,除了繼承漢地固有習俗之外,還可能與草原游牧生活舊俗有關”。“據《析津志》載,每年冬月‘宰相于至日,親率百辟恭賀,上位根前遞手帕、隨貢方物’。元曲中關于手帕的記載主要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中以下實際和象征性的用途……”下面引用分析王舉之小令[仙呂·一半兒]《手帕》:“藕絲纖膩織春愁,粉線輕盈惹暮秋,銀葉拭殘香臉羞”和喬吉小令《手帕呈賈伯堅》的“對裁湘水穀波紋,挪皺梨花雪片云”,以說明元代的帕巾是服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作者還陳述了元人的包頭,在引述馬致遠雜劇、張可久小令等作品中的有關描寫,證實了包頭既實用、必備,又可以充作“愛的使者”。
作者一直向我們進行著詩意的描述與論說。比如在第四章“元曲里的游藝”中,關于當時游戲、旅游的習俗便這樣寫道:“行走在元曲描寫的出游路上,那‘曉來雨過山橫秀’的山景,那‘一江煙水照晴嵐’的水景,那‘百十里街衢整齊,萬家樓閣參差’的街景,那‘琪樹暖青山鷓鴣’的生態景觀,那‘凝翠靄亭臺樓閣’的建筑景觀,都令元代人‘信步閑行走’,更令我們凝眸細賞。”又言“沿著元曲行旅的路線逶迤走去,撲面而來的是活潑清新、自然閑適的氣息”,接著評價盧摯小令《寒食新野道中》是“用清麗的筆法、溫和的色彩,表現出曲中人陶然忘機的情懷”,還引用小令中“柳濛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贊美這是“一幀沒有任何雕飾的水彩畫”。
總之,陳旭霞這部《元曲與民俗》是發揮了“邊行優勢”,在似乎邊緣地帶進行了傳統詩學與現代民俗學、民族學、社會學和文化學等學科上的一次完美結合。其所進行的元代文化尋根之旅,具有少見的包容性和巨大的信息量,讓我們看到元曲百家在草根性的文化自覺中,以各自的才情表現了絢麗多彩的元代社會生活,為當今的古典文學研究和民俗學等方面研究提供了一個新鮮的樣本。毋庸置疑,這洋洋百萬言是對以前民俗學視角的元曲研究的一次成功超越與發展。作者功底扎實,前期學術準備充足,后期寫作嚴謹、精益求精,志達至善至美,并且兼顧一定的可讀性。這種精神與科研態度,都可以見出陳旭霞的理論個性與學術風采。(作者系河北省民俗協會會長)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