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結合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有效實踐,增強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能力,必須從明確服務理念、適時調整專業設置、建立“政校行企”聯動的長效機制等諸方面著手。
關鍵詞: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10-0011-04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積極培養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
一、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價值所在
(一)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是國家的頂層設計
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2010年,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又提出:“強化社會服務功能是高等職業院校主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關鍵。”今年6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也明確要求,要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推進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進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高職院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政府的持續戰略要求。
(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教育要推動社會發展,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區域經濟發展聯系最直接、最緊密的教育類型,常常以為區域服務的效果為其存在的價值。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高職教育得到快速發展,高職院校數量不斷增加,而同期高校生源數量銳減,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間、高職院校相互間競爭日趨激烈。高職院校主動為區域經濟社會提供服務,可了解企業對人才的真正需求,激發其改革的動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培養出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能得到當地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在政策、資金、人才、設備和技術等方面給予的大力支持,從而推動其健康、可持續發展。相反,如果一所高職院校只重視教學科研,關門辦學,就難以得到當地政府和行業企業的支持,就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三)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發達國家高職教育的成功經驗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在《歐洲應用技術大學(UAS)國別研究報告》中分析了應用技術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歷程,得出了應用技術大學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伴而生的時代產物、尤其是與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這一結論。報告認為,經過50多年的發展,應用技術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為歐洲各國經濟增長、社會繁榮和科技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使這些國家始終保持了強勁的競爭力。特別是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瑞士、德國等實體經濟發達的國家都保持了強有力的國際競爭力,這其中,歐洲各國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特別是應用技術大學(高等職業教育)起了決定性作用。[1]
二、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問題分析
近年來,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各地各校都有一些好的做法、成功經驗,但總體來看,還存在多方面的問題與困難亟待解決。
(一)社會服務意識不強,缺乏主動性
許多高職院校“以服務為宗旨”的理念沒有真正樹立起來,社會服務意識不強。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曾對前來研修學習的地方高校校級領導和部分西部地區高校的中層領導做過問卷調查,問及所在高校對當地經濟建設所起的作用時,25%的領導認為很有幫助,50%的領導認為有點幫助,認為沒有什么幫助的占23%,還有2%的領導說不清有怎樣的作用,[2]這從一個側面看出問題的普遍性。相當多的高職院校尚未主動適應區域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加強與行業企業合作;未能準確了解企業生產現狀(包括設備、技術、工藝流程和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等)、生產中的疑難問題,難以發揮自身人才、技術等優勢為企業排憂解難。還有一些高職院校顛倒了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主要想讓企業多為學校服務,未充分認識到產學研結合是高職院校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和必由之路。
(二)專業設置不合理,缺乏針對性
近年來高職教育快速發展,各院校的專業建設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但離社會的需求、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還有相當距離。不少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結構不協調,專業類型少,結構不合理,培養規格單一,尤其是一些區域發展中的支柱產業、優先發展行業、重點企業的相對應的新專業缺乏,不能按照區域對高技能專門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進行培養,提供的專業培訓和技術服務也缺乏針對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提升和水平提高。
(三)教師社會服務能力不強,缺乏有效性
服務社會是高職院校教師的應有職責。但是,長期受傳統計劃經濟辦學思想慣性的影響,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機制相對缺失,社會服務平臺尚未健全,政策支持與制度配套尚顯不足,導致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意識與能力欠缺。加之多數高職院校教師缺乏專業實踐經歷,對行業企業技術裝備、工藝流程、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等了解不深,職業技能中應有的實踐操作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等不強,使得高職院校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產學研結合能力相對有限;面向社會實踐第一線,注重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具體問題,注重在社會和企事業單位最需要的技術、工藝問題上找課題,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已成為高職院校更好發揮職能的重要內容。
(四)良性互動機制沒有形成,缺乏系統性
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涉及的面廣,關聯到教育、企業、科研以及政府管理部門之間各種利益。因此,需要系統完善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和協調各方關系,保證合作的成功,而目前我國這方面尚顯欠缺。大部分高職院校在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和為區域服務過程中缺乏長遠規劃,沒有整體性、連續性,僅局限于搞一兩個項目,為行業企業的服務也大多數是松散、短期、低層次的,長效機制不健全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三、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策略選擇
(一)明確社會服務理念
加強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工作,必須對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功能進行準確定位。一要充分認識社會服務是高職院校不可或缺的主要職能,務必確立“社會服務水平是高職院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的理念。首先要認識到高職院校基于社會行業的需要應運而生,與其他普通高校相比,應更加貼近區域經濟社會,更加重視應用性成果的研究,更加強調發揮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過程中的“中間站”作用。其次要充分認識社會服務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實力的一項重要標志。高職院校要保持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深入行業企業、融入區域社會,了解、研究和分析行業和區域發展新動向、新需求,掌握最新、最關鍵的技術和工藝等,更加主動地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德國奔馳公司總部所在的斯圖加特和大眾集團所在的沃爾斯堡,當地應用技術大學都以工程制造、電子、汽車專業為特色,就是非常好的例證。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始終遵循“立足蘇北,面向江蘇,輻射‘長三角’,培養服務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辦學理念,面向行業企業及農村,堅持產學研結合,努力探索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新模式,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一大批技術高技能型人才,正是理念升華的生動寫照。
(二)適時調整專業設置
專業設置是高職教育教學工作與社會需求相銜接的紐帶,是高職院校得以展示自己辦學特色的重要方面,關系高職教育發展的出路及方向。[3]高職院校要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推動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學校要不斷根據區域發展需求,合理調整專業結構,大力發展區域發展中支柱產業所需的專業,優先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要根據市場和社會需要,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在學生技能培養和職業素養提升上下功夫。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自2005年首輪評估以來,在專業建設上一直堅持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為依據,確立了“圍繞辦學定位、針對市場需求、依托行業優勢、突出校企合作”的專業建設思路,形成了緊扣電子信息產業,面向現代制造業,大力發展優勢專業,適時調整傳統專業,著力扶持新興專業的專業格局。
(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高職院校只有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才能實現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職能。近年來,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校企合作在推高人才培養質量中的重要作用,與華為公司、聯想集團、西子奧的斯電梯有限公司等著名企業以及江蘇省SMT行業協會、富士康科技集團建立了3個企業學院、2個校企合作事業部。校企雙方共定培養方案、共建課程體系、共施技能訓練、共育“雙師”隊伍,使人才培養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和行業企業需要。[4]這其中,學院與亞州最大的精密模具企業——鴻準精密模具公司合作在校內共同建立了富盟電子(淮安)科技公司,學院提供6000平方米廠房和600名員工食宿,企業投入1.2億人民幣設備。校企雙方聯合申報“省級工程研發中心”和“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共同構建工學交替的“1.5+X+0.5”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遞進式實訓體系、完全互融的師資隊伍,實現了企業、學生、學校的發展。中央電視臺、新華網、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等媒體作了專題報道;教育部高教司、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北京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有關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江蘇省委書記等領導先后蒞臨指導。以此為基礎形成的成果“基于校企聯動、人才共育的模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四)走產學研一體化道路
科研是高校的三大職能之一。高職院校要著力搭建校企共同的科研平臺,面向社會實踐第一線,注重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具體問題,注重在社會和企事業單位最需要的技術、工藝問題上找課題,大力促進產、學、研、用結合,注重與企業聯合開展橫向課題研究,以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為生產服務的特點。[5]利用產學研合作方式,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發明創造、技術革新通過企業轉化為生產力;另一方面,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來調整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計劃,使之更符合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6]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歷來重視發揮電子信息產業領域人才、技術和行業資源優勢,主動對接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建有省級以上科技平臺9個,包括省科技廳“江蘇省淮安教學具產業數字化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江蘇省淮安物流公用信息技術服務中心”“江蘇省淮安設施農業智能化公共技術服務中心”等。兩次被評為“江蘇省科技工作先進高校”;2013年在省“送科技下鄉促農民增收”活動評比中又被評為“科技富民突出貢獻單位”。今后高職院校的“產學研一體”,要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要求,與社會各方共同開展應用性研發創新,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建設“江蘇省淮安設施農業智能化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整合相關科研院所與科技型農業企業資源,構建開放式信息化服務平臺、推廣應用智慧農業物聯網技術;牽頭組織在淮高校與教學具企業共同實施“淮安市教育裝備產業升級協同創新工程”,協同開發應用適于教育裝備產業升級進步的共性新技術和前瞻性新產品;建設省社科聯“淮安地域文化調研點(淮安地域文化數據庫)”,通過多學科和跨部門的協同研究,形成淮安地域文化研究的集聚效應等,都是有益的嘗試。
(五)建立政校行企聯動長效機制
要實現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目標,必須制定多方參與的支持政策,實施政府、學校、行業、企業聯動的長效機制,這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識。2010年4月,由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和淮安高教園區管委會共同發起,中共淮安市委、淮安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區域職教合作發展(淮安)論壇在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論壇以“魅力淮安,攜手中西部百所職校,共建、共享、共贏,構建政、校、行、企合作新模式”為主題。中國開發區協會會長、省教育廳分管負責人、省經信委負責人、淮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主要領導及來自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180多個院校(單位)負責人出席了論壇。本論壇后更名為峰會,已連續組織了4次,臺灣的多所高職院校參加。這是立足區域發展、瞄準行業動態、貼近企業需求、扎實推進政校行企合作的一種有效嘗試。通過與政府、中西部高職院校以及行業企業合作形成的合力,提高了人才培養水平,也極大地增強了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對于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具有重要意義,使“中國制造”更多走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國服務塑造新優勢、邁上新臺階,這是高等職業教育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1焦新.應用技術大學:國家競爭力的助推器[N].中國教育報,2013-12-19(3).
[2]諶飛龍,葉清.地市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探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1(7).
[3]陳年友,王梓林.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6).
[4]黃君錄,盛定高,于正權.提升質量謀發展之道 聚焦特色走創新之路——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加強人才培養工作紀實[N].中國教育報,2011-12-21(8).
[5]盧凱軍,任力暉.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原則和途徑探析[J].中等職業教育,2012(17).
[6]李軍.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有效途徑探討[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1).
(責任編輯:方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