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蜘蛛在織網。它牽出一根細絲,搖搖晃晃地把這根絲搭在另一根絲上。這有些不對勁,平時它總能織出又規則又漂亮的蛛網,可現在,它看了看自己的成果—簡直是雜亂無章。其實這并不怪它。事實上,它能織出這樣的網來,才真真正正讓人驚奇,因為它現在,正在遠離大氣層的太空中。
這只蜘蛛是個幸運兒,它被一項科學實驗選中,美國宇航局的“奮進”號航天飛機載著它進入了國際空間站。這項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小學生對科技的興趣。通過這項實驗,學生們可以了解到無重力狀態下蜘蛛如何結網和進食。
剛剛進入太空,蜘蛛還不能適應失重的環境,不過等它們適應了太空生活,就勤勞地織起網來,表現真不錯!要知道,在地球上,蜘蛛通常利用自己的搖擺和下落能力進行結網,但在失去重力的太空中,蜘蛛要做到這一點可不那么容易。所以,即使它把蛛網織得一團糟,也很了不起了。
人類曾經送過很多動物到太空中去,它們種類不同,肩負的使命也不一樣。狗是人類最常選用的動物,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只叫萊卡的狗。
1957年,小狗萊卡搭乘前蘇聯第二顆人造衛星開始了它的太空之旅,成為了首個進入太空的動物狗。科學家們在萊卡的身體表面和皮下安裝了感應器,用來監測它的呼吸和心跳。萊卡進入了專門為它設計的火箭頭部的密封艙,被送到離地球1600公里的高空。可惜的是,這只小狗無法適應這次旅行帶來的負面影響,恐懼和身體上的不適,讓萊卡在進入軌道幾小時后就去跟死神相會了。萊卡身上的感應器傳回的數據顯示,萊卡上天后不久,心率就達到了平時的三倍。萊卡為人類的航天事業獻出了生命,但是這次旅程也證明了哺乳動物能夠承受火箭發射后一定的嚴酷環境,為載人飛行事業提供了參考。
猴子也是動物“宇航員”的熱門人選,這些猴子都經過嚴格的訓練。美國曾經用“挑戰號”把兩只松鼠猴送上太空,科學家想要知道宇宙條件會不會改變它們的飲食習慣。經研究發現,兩只猴子和人類宇航員習慣非常相似,它們同樣會覺得疲憊,同樣會沒有食欲。
還有一些更微小的動物,比如果蠅,因為人類的疾病基因中約四分之三與它們有關,所以,人類把它們發射到太空,目的在于檢測基因在太空是否會突變以及高空輻射對人類會有哪些影響。小小的果蠅們不負眾望,在生物科學領域給科學家們提供了很大幫助,也為基因的重組和改造作出了貢獻。
最讓我們感到驕傲的是一些蠶,它們搭乘我國發射的第22顆返回式衛星,經歷了18天的太空遨游后安全返航。這是北京景山學校同學們的一項試驗,主要是為了研究蠶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的一系列生理循環現象。“太空蠶”和蠶卵組成的“太空旅行團”被安置在“青少年太空生物艙”里,在太空的18天里,蠶生長周期所有的過程都被微型數碼照相機拍攝了下來。
隨著嫦娥3號衛星的升空,我國在太空的探索事業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而這些飛上太空的動物英雄們,為人類的航天事業獻出了它們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它們應該受到我們的尊敬和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