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叫“元”宵節
元宵節的“元”其實是很有講究的,它是從道家“三元”而來。道教里面有“三元神”,就是名字分別叫做“上元天官”“中元地官”和“下元水官”的三位神仙。這三位官神的生日分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所以這三個日子分別稱為上元、中元和下元。元宵節的“元”就是指正月十五上元,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宵”在古代是指夜晚。顧名思義,元宵節就是在正月十五夜晚過的節日。
元宵是搖出來的
元宵大家都很熟悉,綿軟的糯米里面包裹著芝麻餡兒、或豆沙餡兒、或山楂餡兒、或果泥餡兒……咬一口,香甜糯軟,滑溜溜地從喉嚨滑下去,那叫一個美味。元宵的餡兒是怎么包到糯米團里的呢?原來,餡兒是搖到元宵里面的。首先把做好的餡兒泥切成手指大小的方塊,一顆顆放在鋪滿糯米粉的笸(pǒ)籮里有節奏地搖。元宵餡兒第一次與糯米接觸稱為撞餡。搖一會兒撈起來蘸水,再下笸籮搖,這是二水。如此反復,經過五次過水,糯米粉一層一層粘在餡兒上,就搖成了圓滾滾胖嘟嘟的元宵。因為搖元宵很需要技術,所以一般大家都是在商店里買現成的。如果遇到有的店現場搖元宵,你可要睜大眼睛仔細看嘍,搖元宵像不像是在跳舞?
元宵節是“鬧”出來的
元宵節的夜晚,我們都會走出家門“鬧”花燈。元宵節鬧花燈的習俗是佛教習俗和道教傳統相結合的產物。如今的鬧花燈依然延續了佛教人人平等的觀念,有“正月十五沒大小”的俗語和風俗,這就讓元宵節的“鬧”有了無所顧忌的狂歡色彩。中國儒家文化歷來遵從長幼等級,但元宵節這一天,所有的禁忌都可以打破。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書生學士還是老人小孩,一概上街觀花燈,猜燈謎,賞焰火,看雜耍,熱鬧非凡。一切等級、性別、貴賤的界限全部打破,一切隔閡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歡歌笑語。歡天喜地的元宵節就是因為這無所顧忌的“鬧”而讓人著迷?,F在,元宵節已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確實更值得狂歡了。
隨著元宵節結束,寒假也進入尾聲。一年之計在于春,新的學年你有怎樣的打算呢?趕快加“酷玩部落”QQ群(240639201)與全國的小讀者一起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