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發改委調研組

習水縣地處川黔渝結合部的樞紐地帶,是貴州經川渝、通江達海的前沿窗口。這樣一個區位、資源、生態氣候等綜合優勢比較突出的縣,卻長期戴著一頂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是一個“守著金山沒飯吃”的典型代表。
2011年習水縣全省綜合測評排名倒數第10位,在“鳳岡會議”上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重點“關照”。3年后,習水縣從2011年“鳳岡會議”上的全省綜合測評倒數第10位上升到2013年的全省第27位,兩年綜合測評排名躍升51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從2010年的2.92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7.02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提高到17580元和5162元,向社會展示了一個經濟景氣指數和百姓幸福指數明顯提升、生態綜合效應和 ? ?開放帶動效應持續顯現、綜合經濟實力和區域發展活力明顯增強的“習水現象”。
習水的跨越發展,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開放創新的一系列思路與舉措:打響“生態牌”,念好“山字經”,下好“改革棋”,走好“開放路”,凝聚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協同發展合力,探索出一條貧困落后地區實現后發趕超的有效路徑。
靠改革引領以開放助力
“跳出習水看習水”,堅持規劃引領和改革創新,強化問題導向和戰略定力,注重區域協調發展,突出城鄉統籌,注重開放倒逼,突出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注重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突出發展環境打造,注重發展績效,抓住關鍵環節精準發力,注重民生改善,突出城鄉居民脫困增收,是習水縣跨越發展、改革創新實踐的策略概括。
強化問題導向,堅持規劃引領。縣委、縣政府將習水定位為川南渝西黔北區域性中心城市、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圍繞促進縣域科學開發、城鄉協調發展,引進高端研發團隊開展規劃編制和政策設計、路徑研究,科學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功能定位,集中規劃打造發展平臺和載體,通過政策梳理優化、資源力量整合、項目包裝推介、環境打造和利用,使區域后發優勢、資源優勢、交通區位優勢得到了充分整合利用。
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變優勢資源為優勢產業。依托赤水河谷獨特的釀酒環境,發展壯大白酒產業;依托煤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煤電產業。著力構筑工業發展平臺,促進工業集聚集約發展,按照不同區域產業功能定位規劃建設的5個工業園區全部啟動,含“一園三區”的白酒工業園區入駐企業已達13家,煤電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已有二郎電廠、粉煤灰綜合利用等企業和項目入駐,溫水重慶工業園區目前已入駐企業11家,馬臨煤炭配套工業園區、良村服裝加工園區已有陜西重工等一批企業入駐。2013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2011年基礎上增加了1.5倍,連續兩年增速排全市第1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翻番。
創新生態文明理念,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充分利用生態氣候比較優勢和緊靠重慶瀘州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度假旅游產業,依靠改革創新實現發展和生態有機融合。一方面,在保護生態環境上出實招守底線。作為全省第一批改革試點,習水縣率先啟動了鄉鎮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工程、啟動實施了25度以上坡地退耕還林工程。另一方面,在依托生態資源推動發展上出實招守底線。按照國際化標準,堅持“全景域”理念,大力發展度假旅游產業。
正確處理市場和政府關系,變政務環境“硬骨頭”為開放合作軟實力。“吃拿卡要”、“冷硬橫推”、“慵懶散拖”是習水縣過去一些干部的常態作風,群眾意見大、投資者望而卻步。針對這一要害問題,習水縣緊緊圍繞改善投資環境這個基礎工程,充分用好政府、市場“兩只手”,堅持用市場觀念想問題謀發展,用市場手段、按市場規律辦事情推項目,以發展的需要、市場的要求倒逼政務服務環境改善和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打出了一套轉變作風提高效率的“組合拳”,有效提升了習水縣的開放形象。比如推行“一站式”代辦服務,實行多部門聯合審批,政務服務中心開通“流動服務車”把審批窗口搬到項目現場為企業上門審批,在園區設立政務服務分中心,對影響投資環境的違紀違法行為進行嚴肅查處,等等。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開明開放的政務環境,有效提升了習水的開放形象,形成了吸引外來投資的“磁場效應”,華潤集團、中電投集團、中儲糧公司、希望集團、紅塔集團、太平洋建設集團、重慶第三軍醫大學、國家體委等企業和單位先后有項目落戶習水。
堅持民生為本,以改革思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由于經濟發展滯后,社會事業欠賬較多,城鄉發展不協調,人民群眾缺乏幸福感。針對這一歷史問題,習水縣結合同步小康創建,抓住民生薄弱環節,著力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城鄉就業服務一體化、城鄉產業布局一體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在戶籍改革、農村土地流轉、政務服務保障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實踐,取得了明顯成效,社會事業從經濟發展的軟肋變為助推發展的強翅。
“習水現象”引發的思考
“習水現象”充分說明,推動發展與保護生態不是對立的,貧困落后不是欠發達地區的永恒標志,只要大膽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創新,善于利用自身優勢資源,科學選擇發展路徑并盯緊目標抓牢抓實,就一定能夠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促進發展與生態互動融合,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第一,理念超前、高起點規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推動跨越趕超。后發趕超需要先進的理念、高起點的規劃引領,只有好的理念和規劃才能謀劃出好的項目,才能充分整合利用好特色優勢資源,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縣情的后發趕超之路。習水縣無論是發展戰略定位、區域功能布局,還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都始終堅持以超前的理念、全域開放的視野來謀劃發展思路、重大項目和配套政策措施,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在黔渝區域板塊上培育出新亮點,讓百姓和客商耳目一新。
第二,解放思想、真抓實干,有效解決發展中的現實問題。解放思想的深度廣度決定發展的速度和力度,只有跳出陳舊思維和慣性束縛,只有激發干部群眾的干事創業激情,只有打破陳規“彎道超車”,才能創造超常發展的業績。習水縣在推動跨越發展中,堅持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有效凝聚了全縣后發趕超的正能量,樹立了開放開明、實干興縣、團結和諧的新形象。該縣探索建立同部署、同調度、同考核、同獎懲“四同時”工作機制,采取“賽場選兵、戰場點將”,強化督查問效,創造出25天完成二郎電廠二期征地39戶206畝的“二郎速度”,46天完成茅臺集團習水片區改擴建工程征地2336畝的“習酒速度”。
第三,推進開放合作、改革創新,有效激發經濟發展的動力活力。習水縣堅持用開放的思維推動體制機制的創新,構建政策高地、投資洼地,有效聚合了資本、人才、信息等發展要素,福建、廣東、浙江、重慶等外地優強企業和一批有實力的客商相繼落戶習水,二郎電廠等區域合作項目有序推進,為該縣后發趕超注入了新的動力。鰼部生態文化旅游度假區所在地過去就是一個極少有人光顧的偏僻山鄉,百姓貧窮,如今卻成了開發開放的熱土,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的高端人士、管理人才和有實力的投資客商,特別是度假區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用開放的視野、全球的眼光、市場的手段來謀劃和推動,擯棄過去“觀光游”的傳統開發理念,著力構建出一個多層次、廣延伸的產業鏈條,實現了度假旅游產業鏈的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大變強。
第四,正確處理發展和生態的關系,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良好的生態是推動跨越發展的寶貴資源,推動跨越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融合互動是習水縣在推動后發趕超路徑上的有益探索,創造了典型范例。按照“四河·四帶”的規劃思路,習水縣在推進經濟(白酒)開發區、煤電化循環經濟園區、土城紅色文化旅游創新區、鰼部生態文化旅游園區開發建設的過程中,始終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放在首位,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因勢利導,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環境,走出了一條貧困落后地區依托良好生態優勢促進循環、低碳、綠色發展的路子。事實證明,選好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路徑,既可以有效開發利用金山銀山,又能牢牢保護綠水青山,真正實現“百姓富、產業強、生態美”。
第五,堅持民生為本、統籌城鄉發展,在后發趕超實踐中實現和諧發展。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必須讓人民真正共享發展改革成果才能有效凝聚起后發趕超的正能量。習水縣在跨越發展中始終把民生放在首位,統籌謀劃布局,全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化發展,既拓寬了發展的空間、優化了項目布局,又整合了資源、形成了城鄉互動發展格局。(執筆:貴州省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處處長盧啟倫 責任編輯/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