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霓

貴陽市白云興農中學(以下簡稱興農中學)創辦于1993年,從36名學生、農房校舍的簡陋辦學,發展成為貴州省民辦學校中的第一所省級二類示范性高中,是貴州省規模最大、實力最強、辦學條件最好、辦學歷史最長的民辦全封閉寄宿制完全中學。其發展的核心,在于面向農村,著力培育中等生群體,并結出了累累碩果。
面向農村生源:從把握生存空間到升華教育理想
興農中學大量招收農村孩子,既姓“民”又姓“農”,學校取名“興農中學”,就是要為農民子弟服務,實施從農村打開缺口的戰略。
建校之初,校長蒲邦順創造性地提出了“爭公辦學校之不爭,補公辦學校之薄弱”的辦學理念。他認為,地處西部貧困落后地區的農村教育相對薄弱,優質公辦學校又不可能全都顧及得到,這便是興農中學生存的廣闊空間。只要辦學質量上去了,而且服務周到,就不愁沒有生源。
1993年建校初期招收的36名學生,全是貴陽市白云區附近農村的孩子。這些學生入學時學習基礎很薄弱,有的連ABC都不會念。為此,蒲校長率領僅有的幾名老師一頭扎到學校里,為他們一一查缺補漏、鞏固知識,短時間內大幅提升了這些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成績。1994年學校43名農村孩子有41名考上了中專,實現了跳“農門”的傳奇。
1996年興農中學擴大招生范圍,招生對象除了原有的農民子弟,還擴大至公辦學校無暇顧及的縣、鄉農村生源,此外還有在大多數學校最容易被忽略的學習成績中等,甚至偏差的“中等生”。蒲校長認為,農村是最大的教育市場,農村的孩子有權利受到良好的教育,興農中學應始終真誠服務于農民朋友。目前,興農中學74%的學生來自于農村,學校為了支持他們穩定就學,每年都要拿出幾百萬元,資助其中20%以上的貧困學生。
在經濟的支持、精神的鼓勵、學校教育的培養下,自2001年開始,興農中學每年都有學生走進清華、北大、復旦、浙大等名牌大學。學校采取“先下再上”的發展戰略,以教育相對薄弱的州縣市尤其是農村為立足點,擴大影響,積累實力。蒲校長說,“興農中學這棵大樹的根,應該伸到全省各縣市,在那兒去汲取營養,才能枝繁葉茂。”興農中學的生源在2005年覆蓋了全省88個縣市,這也為興農中學贏得了興旺發達的局面。
優差相幫、貧富相濟:實現學校“內部良性循環”
在以“農”為核心的同時,蒲邦順校長又適時提出了一條“優差相幫、貧富相濟”,實現學校內部良性循環的辦學理念。即把學校的中等生和農村優秀貧困生兩種資源充分整合,既達到學校教育教學效果的整體提升,取得社會效益;同時又解決辦學所必須的積累,挖掘民間的經濟潛力,支持學校的發展。蒲邦順校長說,興農中學以占學生大多數的中等生為主要生源,學校著力為他們“糾正習慣、補習基礎、樹立信心”,使他們在老師的教育下“品德有長進、學業有提高、升學有希望”,同時以在學費上“減、免、緩”等優惠政策,招收一定數量的品學兼優但家境貧困的學生,作中等生的榜樣、行為的表率,讓這兩部分學生“優差相幫、貧富相濟”。
在這一辦學思想指導下,興農中學讓那些占60%“進重點中學、重點班無門”的中等生和20%學習偏差生在這里實現了人生的第一次起飛:優秀貧困學生完成了高中學業,幾乎百分之百走進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重點大學殿堂,大多數中等生圓了他們及其家長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大學夢想。
分層教學+預科教育:特色教學因材施教
興農中學在高中采取預科班、普通班、奧賽班、實驗班等分層次教學,針對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模式的教學,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才的希望。在興農中學,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采取小班制教學,根據學生的差異制定每個學生的培養計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高中預科教育。
初中畢業考不上高中,便會形成一個斷層。這部分孩子不少流落社會,對他們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都會造成隱患。2006年,興農中學開全國之先河,首創高中預科班——在高中三年之前加設一年預科班。預科班的各門功課都是老師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編寫的。同時,精心配備教師,教學與教育并重。在預科班教育上,蒲校長的主導思想是: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樹立應該是自編教材的核心內容。通過一年的預科學習,從知識上進行補充,從心態上進行調整,不僅使4年前中考300多分上不了高中的多數學生有了走進大學殿堂的機會,而且使更多的學生在這里走出了中考的陰霾,適應了高中的生活,收獲了自信和樹立了理想。據統計,在辦預科的8年中,有學生高考超過一本線,三分之一以上學生高考超過二本線,85%以上超過三本線。
學校管理:以學生為出發點,全方位服務學生
興農中學以“服務讓家長省心,教育讓學生安心,管理讓家長放心,質量讓家長信任”為治校方針并狠抓落實。興農中學有一個嚴格的規定,學校為全體教師提供免費伙食,但教師必須與學生共同進餐,以此增進師生感情,同時維持就餐秩序,讓教師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學生。
以學生和家長為本的管理始終貫穿學校日常工作之中。學校規定:只要有10個學生以上的縣份,不論有多遠,家長會要盡量開到縣上去;學生犯了錯誤,請家長來校必須通過執行校長或年級主任批準;學生生病住院,必須有班主任、校領導到醫院看望,先由學校墊錢治病等等。學校以黨支部牽頭,總務處、教學處、教務處、德育處負責,定期開展學生家長問卷調查,收集對學校工作尤其是教師、員工的服務工作的意見,并設有意見箱,鼓勵學生向學校領導反映情況。針對假期里遠道回家不易的學生,學校設有專門部門和專職人員負責對留校生進行管理。不少教師把學生帶到自己家里包餃子,做飯吃……
優質教育資源輸出:領辦學校 ?建立分校
為了充分發揮民辦教育機構體制優勢,貴陽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將一所只能容納300多名學生寄宿的初中移交給興農中學“零租金”領辦。經興農中學貸款投資1000萬元裝修改造后可容納1500名學生寄宿。既增加了學位,又減輕了政府長期承擔教育經費的負擔。
國家級少數民族貧困縣獨山縣高中教育質量一直上不去,大量優秀生源舍近求遠到貴陽、都勻甚至省外“名校”求學,不但加重家長的經濟負擔,更嚴重挫傷了本土教師的積極性和自尊心。2013年5月10日,獨山縣政府和興農中學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國有民辦的“獨山縣興農中學”成立。
由于辦學體制的改變,開辦僅一年,獨山縣興農中學在全州的統考和高考中名次迅速提升。秋季招生,優秀學生很少外流。過去在外地求學的學生不少轉回獨山讀書,整個學校校風、學風、教風煥然一新,獨山縣教育出現了轉機。優質民辦教育資源對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輸出,已經取得良好效果,獨山縣興農中學的辦學實踐是符合國家改革創新精神的一種區域教育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探索。
鑄造“興農”品牌:為民辦教育提供發展新思路
興農中學通過智育與德育教育并舉、兼顧效率與質量,不僅成為高分的制造者,更成為為社會輸送人才的有效通道。2000年前,學校為中等專業學校輸送了340多名學生。2000年有高中畢業生以來,為高等學校輸送了二本以上學生近8000余人,其中重點院校近3000人。近5年來,學校二本以上升學率達72%左右,其中一本升學率達25%左右。連年有考入北大、清華、浙大、復旦等院校的學生。
在我國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興農中學創新民辦教育發展的經驗,不僅迎來了學校自身發展的新機遇,更成為中國特色教育發展的一條可以借鑒的可行路徑。
興農中學立足于西部欠發達地區,兼具民族、貧困、落后、邊遠多重特征,旨在服務于農村學生、中等生等處境不利群體,并實施素質教育,不但提高學業成績,更培養學習習慣,建立學習信念等,為不同的學生設計“有教育關照”和符合“個體發展”的教育,并為他們筑起了通向成功的橋梁,使學生不但考上理想的大學,更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辦公廳主任、原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在2010年11月25日貴州省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專門強調:“如果我省各市、州、地都能有1—2所貴陽白云興農中學那樣的民辦中學,……我省教育發展就會呈現出新氣象”。(作者系教育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黃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