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萬機
太守是漢代郡級行政單位的長官,相當于清代職官中的知府,人們便把“太守”作為知府官員的敬稱。“風流太守”指的晚清宦黔的知府汪炳璈。他才華橫溢,風流倜儻,擅長題寫楹聯(lián),所至之處,都留有聯(lián)語。而且為官清廉,體恤下情;平時出巡,不騎馬,不坐轎,更不鳴鑼開道,輕裝簡從;有時微服私訪,與普通百姓隨意聊天、談笑風生。每當游賞古跡名勝、樓臺亭閣之際,吟興觸發(fā),往往揮筆題聯(lián),為景物平添風采。因此,人們賦予“風流太守”的雅號。
汪炳璈(1818-1882),字仙譜,湖南寧鄉(xiāng)人。受家學濡染,少工詞賦。道光末年中舉,得胡林翼舉薦,歷官至貴西道員。同治中期調(diào)貴州,歷任安順、遵義、大定(今大方)、銅仁、鎮(zhèn)遠各府知府,游歷黔中各地。
貴陽甲秀樓風光,名聞遐邇。汪炳璈來到景區(qū),深為樓臺的雄姿所傾倒,立在浮玉橋上的涵碧亭,觀賞者橋洞間涌流的碧水,恍若置身于瓣瓣蓮花之間。于是,一副楹聯(lián)隨口而出:
水從碧玉環(huán)中出;
人在青蓮瓣里行。
既寫實景,又抒實感,頗富畫意詩情。梁章詎把此聯(lián)語錄入《古今名聯(lián)》中。
原貴陽師范學院教授向子方輯有《貴山聯(lián)語》一書,其中多為汪氏所作。汪炳璈在大定,為府署題寫楹聯(lián)一副:“一代伏流通上界,萬山拖雨入中華。”《貴山聯(lián)語》闡釋云:“上句指烏江,下句指云嶺山脈。大定居吾黔上游,有高屋建瓴之勢;府城居鳳山上,六歸河流經(jīng)下,隔岸為對江屯,群峰爭高,上插霄漢,氣象極雄偉。汪公此聯(lián)大氣磅礴,包掃無遺,足為江山增色。”
光緒四年(1878),汪炳璈調(diào)任鎮(zhèn)遠知府。鎮(zhèn)遠位于舞陽河畔,舞陽河下通沅江、洞庭湖,北通巴蜀,西達滇緬,是“南方絲綢之路”的交通孔道。城東河岸的山崖間,有明清古建筑群,樓閣殿宇,隱現(xiàn)在叢竹古木間,雄奇秀麗,遠看仿佛一幀掛在天地間的巨型畫幅,令歷代墨客騷人吟賞不絕。東西兩岸有祝圣橋相連接。相傳康熙年間,緬甸人向皇帝進貢幾頭大象,就從此橋上踏腳而過。為了增設景物,汪炳璈在祝圣中段建了一座閣樓,二樓一底,八角重檐攢尖頂,峭拔奇?zhèn)ァM舯H特命名曰“狀元樓”,激勵士子金榜題名,魁甲天下。(按:20年后,鄰府麻哈州的舉子夏同龢,于光緒甲戌科高中“狀元”。)他為狀元樓題寫三副楹聯(lián):底層東向青龍洞一面,門楣題“河山柱石”,聯(lián)語為:
掃盡五溪煙,漢使浮槎撐斗出;
辟開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
西向府城一面,底層門額題“云漢天章”,聯(lián)語云:
人上翠微梯,蓬島青蔭天尺五;
客來書畫舫,桃花流水月初三。
二樓上的對聯(lián)云:
把笛作龍吟,東去洞庭秋月滿;
傳書隨風使,西來滇海慶云多。
這幾副對聯(lián),或?qū)憵v史掌故,隱含唐蒙通夜郎,或?qū)懮剿L光,或?qū)懹斡[盛況,無不緊扣當?shù)貙嵡閷嵕埃覛馄腔趾耄[古撫今,詩情濃郁;流風遺韻,綿延不輟。
汪炳璈對鎮(zhèn)遠府的山水風物情有獨鐘,在府署的頭門兩邊題寫一副聯(lián)語,云:
勁氣直撐天,誰做得四萬八千丈屏山,一柱奠西南鰲極;
靈源仙伏地,我放開三百六十重灘水,偏橋啟東北熊疆。
上句指府城后的石屏山,懸崖絕壁如刀斬斧劈,端立如屏。其間一峰高插云表,有如南天柱石。下句寫鎮(zhèn)陽江,即舞陽河。發(fā)源于甕安境,常沒入山洞或暗河。從偏橋(今施秉)至鎮(zhèn)遠一線,有險峽三處,全長近70華里,其間有峽谷、瀑布、平湖、清泉、溶洞與奇峰,既有峨眉之秀,且兼青城之幽,又有長江三峽之險,且有漓江之美。而今已開辟為鎮(zhèn)遠舞陽河景區(qū),有“小三峽”的美譽。
汪炳璈還為鎮(zhèn)遠紫皇閣題有一副聯(lián)語:
西來舞水云山,野渡舟橫,兩岸曉煙饒畫意;
東去蜃樓海市,洞庭月落,五溪夜雨沁詩魂。
舞陽河的旖旎,洞庭湖的蜃樓與五溪風雨盡收囊中,氣象壯闊。
汪炳璈宦黔14年,政聲極佳。三度任安順知府,深得民心。當其調(diào)任鎮(zhèn)遠知府時,郡人歡送,寫一聯(lián)頌其德政。聯(lián)語云:
憶昔年光霽前來,白水河公然虎渡,何幸還居普里,邀供奉瓊樓一醉,幾千戶歌舞承平。云日詠霓裳,又聽得,天上金詔簫管月;
看萬里星辰北向,紅崖嶺尚有羊碑,忽聞移節(jié)舞陽,記東坡玉帶留題,數(shù)百載煙緣文字,江山開錦繡,應難忘,去時循召樹常春。
由此可見,平民百姓沒有忘記這位“風流太守”。(作者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貴州省文史館館員 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