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河
企業“見廟就進”、“見菩薩就燒香”,這樣的情況必須改變了——李克強總理的這一言論,激起了輿論熱議,也引發了我們的深思。
企業家本來應當有其“精神”,那就是在市場中獨立搏擊風云,在商戰中自主合縱連橫,完全不應把心思放在官場上,也不必“拜廟燒香”。但在今天不少地方的政治生態和“市場經濟”中,要商界恪守“企業家精神”,似乎很難,甚至做不到。審批過程中那么多關卡、那么多“衙門”,你不“拜”,能行嗎?比如李克強總理講的那個例子,企業新上一個大項目,要經過27個部門,50多個審批環節,時間長達10個月,連小小一條漁船的命名,都要政府部門層層“核定”直至“頂層”一級才能放行,這27個“廟”,你能不“進”?這50多個“菩薩”,你敢不“燒香”?有些“衙門”,權力過于集中,卻又缺少制約,企業的立項、貸款、土地等等,由他一言乾坤,于是一個小辮子“書辦”,可以把你的項目冷藏十年,一個小小處長,可以揚言“分分鐘搞死一個企業”。讓企業家不俯首“進廟”、不低頭“燒香”,恐怕是一種不現實的苛求吧。
中國的“企業家精神”缺失,常常為人們所詬病。近日有一位著名的女企業家對李克強總理說,企業不需要特別的扶持和培植,只要公平的環境就行了!其實,發揚“企業家精神”也好,改變企業“見菩薩就燒香”的怪狀也罷,都需要環境和社會條件。這里至少有兩條,一是法治,企業并不要求政府部門給予額外關愛,只要一視同仁的國民待遇即可,嚴格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就上上大吉;二是改革,“衙門”要“削權”,把更多的權力還給企業和社會,企業才不至于被“管死”,社會也才會有“活力”,同時腐敗也才會失去土壤和根源。有了這起碼的兩條,企業“見菩薩就燒香”的現狀才能從根本上得以改變,企業家“把心思放在官場上”的怪狀也才能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