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
摘 要:文章闡述了我國自建國以來會計制度的時期,即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以后及從1992年至今;分析了變遷的主體和動力,認為我國會計制度的變遷具有漸進式、從量變到質變、有較強“路徑依賴”的特征。
關鍵詞:會計;制度;制度變遷
1.關于制度變遷環境
會計環境的變化會導致會計制度的變遷,而會計制度環境的變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去分析。如北京工業大學的欒甫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金靜紅等知名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中國會計制度環境變遷進行了階段性的劃分。綜合國內理論界的眾多觀點,本文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將會計制度環境的變遷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期間:
(一)1949年——1978年。新中國成立初期,會計制度建設方面主要照搬前蘇聯,之后經歷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國政治經濟遭受了空前的浩劫,企業會計制度的變革最終失敗。
(二)1978年——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快速發展,在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內,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邁進。1978—1981年間,黨和國家工作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重心,到了1982—1992年,工作重心調整為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在此期間,會計制度的變遷是與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遷相匹配的。
(三)1992年——現在。1992年開始,中國進入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會計制度的變遷要適應會計制度環境的變遷,1992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時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環境的改變導致了會計制度環境的改變。這期間會計制度環境的變化,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的,顯現出很多特征,使中國在轉變政府職能、完善法律制度、建立現代產權制度、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經濟運行規則等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就。自2012年到現在,財政部相繼出臺了《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以及《行政單位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變遷的方向是逐步引入權責發生制,向企業會計靠攏,標志著非營利組織會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代。
2.關于制度變遷的主體和動力
(一)會計制度變遷的主體
制度變遷的主體可能是政府、相關利益集團、企業或組織,也可能是某些自愿聚集的松散或緊密的團體或個人。而中國會計制度的變遷屬于基于群體決策的理性設計型制度變遷。
綜合國際上會計制度發展較好國家的情況,會計準則或會計制度有三種制定主體: (1)法國、日本等代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直接負責制訂會計制度的國家。 (2)類似于英國的屬于民間機構負責制定,政府通常不直接干預的制定主體。這種模式對真實和公允的觀念十分重視。 (3)美國、加拿大等民間性職業機構負責制定,但政府保留對會計制度的監督管理權和最終的決定權。由于中國的民間會計職業組織發展的歷史較短,在規模、數量、質量以及影響和威望等方面都無法達到要求,難以承擔起領導和組織會計制度變遷的重任。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是,企業在有了統一的會計準則后,自行制定相配套的會計制度進行規范;中國的會計專業教育水平、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以及會計從業人員的學術水平還較低,因而在可以預見的較長時間內,無法像會計發展上比較成熟的國家那樣,能夠達到完全按照企業會計準則進行規范的程度,使得財政部在出臺會計準則的基礎上必須再制定相應的會計制度來指導實踐。
(二)會計制度變遷的動力
黃少安提出,制度變遷的動力應該從內外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他認為,在特定的制度下,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與人類運用各類專業科學工程技術,制造和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滿足人類自身生存和生活能力之間的內在矛盾才是制度變遷的內在動力;而變遷主體從事變遷的目的是制度變遷的外在動力,因而制度變遷動力被其分為內在動力與外在動力。
3.關于制度變遷特征
通過對會計制度環境變遷的綜合分析,中國的經濟學家對建國以來中國會計制度變遷的路徑進行研究,并分析中國會計制度變遷的特征,得出了不同結論。在擁有許多學者研究的前提下,總結歸納出中國會計制度變遷的特征:
(一)中國會計制度變遷主要是漸進式的制度變遷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已經從計劃主導會計制度向轉軌經濟會計制度發展。到中國在2005年發布的具體會計準則仍然分為全部企業和上市公司兩部分實行,在此之后第二年的2月15日,中國頒布了新的準則系統,在上市公司試點后全面推廣,以上內容都說明了中國的會計制度變遷模式是漸進的,緩步執行的。
(二)中國會計制度變遷由增量變遷逐漸向存量變遷轉變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便是漸進式的改革方式。因為會計制度具有這種變遷的初始條件,所以中國會計制度在變遷過程中也體現出了有增量式的變革特征。隨著各種會計制度在資本市場的推行,會計從業人員及相關利益團體慢慢增加了對新制度的認識,進一步減少了變革的費用,會計存量制度的改革條件已經具備。現在,新會計準則體系已經發布,并且規定上市公司在 2007 年 1 月 1 日起開始實施新準則,其他類型的企業按部就班有序執行,這標志著中國會計制度改革已經向存量制度改革全面推進。
(三)中國會計制度變遷具有較強的“路徑依賴”特征
諾斯對新制度經濟學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關于制度變遷具有路徑依賴性這一性質的提出。諾斯說過,路徑依賴是對長期制度變遷做分析性理解的關鍵。
在對中國的會計制度變遷進行分析時,很多研究者僅把新制度經濟學作為參考的方向,但是卻沒有很好的融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它們之間雖然存在差異,但是也有相似的內容,吸收兩種理論的精華對于分析中國會計制度變遷有很大幫助。在當前的一些知識相關載體中,有關變遷利益組織的出現和成長并沒有大篇幅的記錄,這是未來應該加大研究力度的內容。隨著經濟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制度在變遷中必會體現出越來越豐富的特點。所以,分析各個階段的特點是具有深遠影響的。雖然在對于微觀經濟問題的闡述時更多的以新制度經濟學為依據,但是對于這些問題的分析還有待更深層次的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