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翔
假如你和我一樣,是個依靠工薪生活的普通人,相信在看到《無薪時代:未來沒有工作》片名時的第一反應,應該和我是一樣的。
這是一部時長127分鐘的英國紀錄片,導演、編劇和主演都是同一個人:Sam Vallely。此君到底是何方神圣,我無從得知,甚至通過各方記錄和搜索引擎,也找不到蛛絲馬跡。由于在整部影片中他也只是通過旁白出境,因此我只能判斷出這大概是一個年紀不大的白人,男性。
然而,他的這部片子卻激活了我久遠的回憶,以及在顛沛流離的現實人生中上下求索時曾經無數次關于現代科技思考的碎片痕跡。
記得小時候,曾經有同學問老師:如果未來世界里各種工作都是由機器人來擔綱,那我們到時候干什么?老師的回答很簡單:那么多的機器人,難道還沒有損壞的或者故障的,需要人工來修理?貌似靠譜,著實忽悠了我多年。
《無薪時代》講述了這樣一種可能:由于科技的飛速發展,未來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失業,各種重復性的體力勞動會由機器人完成,甚至一些部分帶有“想象”和“創意”的腦力工作也是如此,譬如醫學、教育、翻譯等。至于工業、農業、物流、交通等行業,其實這種變遷已經在進行中:龐大的亞馬遜倉庫中,已經有大量的機器人進行分揀和發貨工作,多年來無一差錯;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上路了,直至今日仍保持著交通事故零記錄;3D打印的多方試水和工業機器人的廣泛應用,還用我多說嗎?
長期以來,作為中性詞匯,“科技”一詞被我們賦予了更多主觀上的褒義。事實上,科技的進步不一定帶來社會的進步,社會的進步也不意味著其源動力必然來自科技,二者并非如影隨形。
我不是科黑,絕對不是??v觀歷史,科技為人類的發展帶來了快速的提升,以及持續不斷的推動。得益于科技,我們現在的生活水準更高,生活在更加自由的世界里,人和人的交流愈發通暢……很多人樂觀地認為,科技是人類擺脫自然限制的金鑰匙,它無所不能。
然而,即便不從辯證的角度,我們也能看到硬幣的另一面。科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的急劇枯竭和生態的嚴重惡化;微信、微博上千篇一律的轉發和點贊,表明了人們正在失去自主性與個體性;國與國、人與人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也已經被物化。
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觀看了《超驗駭客》之后,寫了一篇嚴肅的文章。他認為,人工智能或許不但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事件,而且還有可能是最后的事件。他的潛臺詞是:人工智能可能會導致人類的滅亡?;艚饒孕牛祟惖倪M化絕對無法與人工智能武裝起來的機器人相提并論。他承認人工智能可能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益處,但是它也有失控的微小可能。
科技在造福人類的同時,確實帶來過很多災難與風險,近的比如基因技術的廣泛應用,遠的比如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科技的參與程度越深,戰爭的殘酷性和毀滅性就越強。其實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早在88年前的《存在與時間》一書中就指出,由于科技的主宰趨勢及其消極后果,“人本身及其事物都面臨著一種危險:變成單純的材料及對象化的功能。”人們被制造者、開發者牽著走,并愈發依賴技術的功能。
我們總是一廂情愿地相信,近代以來,科技得到了飛速的提升。事實上,科技確實帶給我們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然而科學理論卻鮮有重大突破。說到這里,我就有必要將科技分為兩個名詞:科學、技術。在人類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科學和技術并沒有聯結在一起,只是在西方科學理論興盛起來之后,二者才得以融合。不過一直是技術發展較快,科技理論則相對緩慢。即便到了今天,伽利略、笛卡爾、牛頓開創的科學方法和理論依然有效,但是技術的步伐卻在不斷加速。
社會學家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與社會和自然的演化速度相匹配,否則就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同時,在科學技術發展演化的過程中,倫理道德的維度也不應被忽視。
最后,再給那些由于這篇小文而可能憂心忡忡的朋友們一個安慰。實際上,《無薪時代》帶來的失業并不可怕,那時候少數有工作的人們,操縱著無數的機器人創造巨大的價值和生產豐富的貨品,贍養著所有人,而無業的其他人則可以鉆研任何自己感興趣的,而機器人無法涉足的項目,譬如繪畫、音樂、文學、社會學、心理學——畢竟這是人類精神家園中的無上瑰寶。
因此,請繼續審慎而熱情地擁抱科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