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



必須找到一個主題,才能夠把所有的諾貝爾獎得主聯系起來,最后瑞典人找到了這樣一個詞——創造力。
世界上沒有一個獎項能夠像諾貝爾獎那樣具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從1901年開始頒發至今,它已成為最受大眾和科學家重視的國際獎項之一。在六個不同的領域,包括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和平與經濟學,已經產生了889位諾貝爾獎得主。每一個獲得者都可以在每個領域中獲得大約140萬美元的獎金,這筆財富來自于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19世紀的科學家、發明家和世界巨富。
這個家喻戶曉的獎項有著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比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并不是真正的“諾貝爾獎”。1969年,瑞典國家銀行出資增設瑞典銀行經濟學獎,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或“諾貝爾紀念獎”。又如,諾貝爾獎雖然給瑞典帶來崇高聲譽的獎項,卻曾經遭到國王的反對,拒絕頒給除瑞典籍以外的其他國家的人士。每年12月10日是諾貝爾獎頒獎和舉行盛大晚宴的日子,之所以選擇這一天,是因為12月10日是諾貝爾先生的生日。
2014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再次齊聚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按照慣例舉行晚宴。宴會接近尾聲時,諾貝爾獎得主們要上臺表示感謝。他們有講幽默故事的,有談感受的,甚至還有表示對社會不滿的,可謂風格迥異。但不論怎樣,晚宴總會在笑聲中收場。
2001年諾貝爾獎百年華誕的時候,斯德哥爾摩還成立了諾貝爾獎博物館,位于老城的心臟地帶,與瑞典王宮幾步之遙。館內設有展覽、電影院、劇院和工作室,還有書籍及紀念品商店和咖啡店。這里曾經是瑞典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后來又成為瑞典文學院所在地。與諾貝爾故居紀念館不同,這里與諾貝爾本人相關的展品很少,重點介紹的是諾貝爾獎。每一年當諾貝爾獎得主來到斯德哥爾摩的時候,都會參觀諾貝爾獎博物館。
諾貝爾博物館的質樸與諾貝爾頒獎晚宴的金碧輝煌形成巨大的反差,整個展廳總面積不超過500平方米。由于場地的狹小,必須找到一個主題,才能夠把所有的諾貝爾獎得主聯系起來,最后瑞典人找到了這樣一個詞——創造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收藏“創造力”和啟發創造力的博物館。
據諾貝爾博物館策展人托比亞斯·德格賽爾(Tobias Degsell)介紹:“博物館成立以后,我們就把創造力定義成用一個特殊的方式來思維。我覺得這并不是足夠的定義,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用特殊的方式來思考。諾貝爾的哲學有兩面,一方面是會想,第二方面就是要會做。正是集合了這兩點,才成就了我們這些諾貝爾獎得主。不管是文學還是科學,都是如此?!?/p>
在展廳布置上,瑞典人充分發揮了創意,用立體化的展示方式,讓參觀者完整感受諾貝爾獎創立以來人類的智慧之美。抬眼望去,800余名歷屆諾貝爾獎主的照片懸掛于頂棚專門鋪設的軌道上,每天開館后便不停地轉動,所有獲獎者的照片轉一圈約3個小時。在展廳中間,一排長長的曲折的紅色地柜格外顯眼。地柜抽屜打開,是一頁頁諾貝爾獎得主的生平事跡介紹,沿著曲折的地柜向前,似乎翻開的是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創意的歷史。
諾貝爾博物館將所有關于諾貝爾獎的故事都數據化,你可以站在多媒體演示設備前,戴上耳機,完全沉浸在創意的世界里。展廳辟出了兩個小間播放影視資料,互動演示雖然不多,但非常生動,一按按鈕,一個甲烷分子的動態演示就展現出來,直觀地表達了難以理解的分子結構解析。所選取的實物展示特別能讓人感慨科學進步的迅猛。
在諾貝爾獎得主再次聚會斯德哥爾摩時,我們對德格賽爾進行了一次專訪,討論的話題是“如何引爆創造力”,并聆聽了一段關于諾貝爾獎得主的私家歷史。
記者:諾貝爾先生和同時代的科學家相比,他的最大不同之處在哪里?
德格賽爾:諾貝爾先生從來沒有受到過正規的學校教育,在他幼年時舉家遷到了俄羅斯,由于當時俄羅斯的法律不允許外國人在公立學校里面念書,所以諾貝爾先生和他的兄弟姐妹都是在家里受的教育。他的父母聘請了來自圣彼得堡地區不同大學的不同教授,教自己的子女數學、化學、物理等。后來這個家庭也意識到了學習語言的重要,17歲的諾貝爾就能夠說五門語言,瑞典語、英語、法語、德語和俄語,而且非常流利。
火藥從亞洲傳入歐洲后,意大利人發明了一種液態的火藥技術,非常危險,放在手上小小的一點,就會讓整個屋子爆炸。為了找到更加穩定的助燃劑,諾貝爾先生就在不斷地進行實驗錯誤、再實驗的過程,諾貝爾的弟弟因此在一起嚴重的爆炸事故中喪生,他被別人指責為對弟弟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并沒有停止實驗,直到發現了硝酸甘油炸藥,讓硅藻土和甘油為主的燃料混合在一起,就像水與花的組合,具有完美的穩定性。這僅僅是他生命當中的一個專利而已,他的一生共掌握了345項專利,是一位真正的發明家。
諾貝爾在19世紀就環游了整個世界,建立了跨國企業。17歲時他告訴父親,他不想做科學家,他想變成一個作家,想寫詩。父親為了避免這個孩子成為作家,就逼著他到美國、歐洲做長途旅行。因此他有機會看到了歐洲和美國的工業在欣欣向榮地發展。由于在瑞典生產的炸藥不能被出口到其他國家,他就在世界各地需要炸藥的地方設廠,建立了世界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跨國企業,他的工廠不僅遍布歐洲,還遠播到斯里蘭卡、南非等亞洲和非洲國家。
諾貝爾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當他衰老的時候開始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等我去世的時候這些錢該怎么使用呢?他并不想讓自己的哥哥獲取這筆錢財,他很愛自己的哥哥,只不過有天上掉餡餅的話,人就會很懶惰。他不喜歡懶惰的人,所以他就創造了這么一個獎項。
記者:創意究竟是一種天賦,還是可以通過教育獲得創新?
德格賽爾:創新可以通過教育獲得,但這取決于這是一種怎么樣的教育,到底是培育創新的教育,還是扼殺創新的教育。我們和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進行過座談,他們大多不約而同地談到了一些老師。他們提到有些老師非常出色,還有些老師非常糟糕。有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就因為一位糟糕的物理老師而轉學化學。其次,培育創新的教育也可以讓孩子們知道,解決問題可以有多重路徑,并不是所有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解決問題也不意味著你需要完全聽從老師的指導,按部就班。教育制度應該帶給大家的是,對于解決不同的事情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借助于不同的人。在這點上,現在的教育需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實踐。我們曾經以為愛因斯坦是個學習不好的孩子,其實這不是事實。真實的情況是他是個讓老師感到頭疼和麻煩的學生,他經常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在他去面試大學的時候也沒有人喜歡他。我們需要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去提問,不要循規蹈矩。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是最好的學校。
記者:在你們的研究中,有沒有發現諾貝爾獎得主在個性上的一些共同特質?
德格賽爾:我們也會問他們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們想要成功的話,需要哪些能力?有一個能力我們把它放在了我們博物館的地板上,就是所謂的“堅持”。有些人覺得“交流”非常重要,如果說你沒有非常好的交流能力,你也不會成功。有些人覺得“遠景”非常重要,沒有目標的話我們肯定不會成功。有些得主認為“辛勤工作、兢兢業業”最重要,有些人強調所謂的“能力和技能”,有些則認為“問正確的問題”才是關鍵,有些人也提到了“不尊重傳統”。
但真想成功的話,一定還要有“合作精神”,如果說自己獨善其身,單槍匹馬的話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們也要在別人身上找到我們所需要的能力,自己的能力其實是遠遠不夠成功的。有機地整合不同人的能力,我們就可以做非常偉大的事業。這就是為什么現在的諾貝爾獎更傾向于頒發給能夠合作的三位科學家。有些人就特別擅長把不同的因素整合起來,有些人則非常善于創造一種網絡。其實關鍵就在于如何找到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變得有創造性。
記者:我們也注意到關于諾貝爾獎得主一些有趣的事實,比如說得主最多的前三位國家分別是美國257人,英國93人,德國80人。對創新來說,它到底是取決于個人,還是取決于環境?
德格賽爾:這些諾貝爾獎得主并不是完全都在自己國家出生和接受教育,現在的科學家一生都在不斷地移動,尤其是哪里有投入,他們就會去哪里。在美國、英國和德國,它們有世界最一流的大學,它們也是對研究投入最多的國家。日本曾經立下計劃,要增加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數,因此加大了研究的投入。與得獎人數最為關聯的是,能否創造一個對研究投入力度更大、對人才更加開放的社會。我們相信未來的趨勢是,會有更多的來自印度和中國的諾貝爾獎得主。
記者:女性在諾貝爾獎歷史上889次頒獎中只有47次獲獎,您如何看待女性獲獎人數的偏少的事實?
德格賽爾:雖然諾貝爾獎頒發了47次給女性,但實際只有46位女性獲獎,其中居里夫人一人奪得兩次諾貝爾獎。1901年第一次頒發諾貝爾獎的時候,世界女性還沒有獲得教育權。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攻讀博士,從事科研工作。比如現在瑞典讀博士的女性人數就已經超過了男性。雖然這只是小小的變化,但是隨著女性受高等教育人數的增加,日積月累,一定會有更加明顯的變化。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重新改選后,女性評獎人的人數也在增加,這也是一個今后會有更多女性獲獎者的理由。
記者:雖然諾貝爾獎也曾頒給過17歲和25歲的年輕人,但為什么諾貝爾獎得主的年齡普遍偏大,最年長的一位得主年齡達到90歲?
德格賽爾:雖然大部分的諾貝爾獎得主是在他們60歲之后獲獎,但這并不是意味著他們的研究成果都是在60歲之后才獲得的。這么做的原因是為了保持科學的審慎。比如2010年獲得生物或醫學獎的羅伯特·愛德華茲,憑借試管嬰兒技術獲得了這個獎項。試管嬰兒技術是在上世紀70年代發明的,但評獎委員會為了驗證這些試管嬰兒能否像正常人類一樣生育,而故意等了整整30年。由于科學技術的復雜性,因此往往會過幾十年才頒發給他們。
記者:您曾經在硅谷演講如何才能激發創新的火花,在您看來,怎么樣才能激勵創新,形成鼓勵創新的文化?
德格賽爾:以我在硅谷的經歷,我認為最重要的首先要能夠接受不同的意見,尤其是重視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所給出的不同意見。其次,愿意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去做同一件事情,也不要害怕失敗。雖然我們看到了硅谷的成功,但是我們也別忘記那些“盧瑟”,他們就像諾貝爾那樣不斷地重頭再來。在我看來,一個鼓勵創新的文化,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把志向和興趣聯系在一起,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這就像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巴黎,當時世界上最杰出的藝術家、文學家、設計師都聚集在那里,巴黎給他們機會不斷地交換信息和想法。還有一點就是不能把你的研究成果保密,要積極地公布你的結果,成為科學界的一分子,學會聽取不同人的意見,因為你的創新可能就是從那些和你差異很大的人中得來的。
舉例來說,10%的諾貝爾獎得主都和劍橋大學有關,這是世界上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一個大學。我覺得這個現象非常有趣,我們就去了劍橋大學,并且問劍橋大學的領導,為什么你們學校這么出色?這個領導就告訴我一個秘訣,關鍵在于你要會玩,還有多樣性也很重要。讓一大堆年輕人和非常聰明的人在一起聚會,并不是足夠的,我們還要讓他們互動起來。劍橋大學在這方面就做得特別好,它經常會邀請一些出色的學者、研究者來參加他們的晚宴。在晚宴上你不能夠自己選擇挨著誰坐,劍橋會為你決定你旁邊的人是誰,有可能你左邊是一位經濟學教授,右邊是一位人類學教授。在晚宴結束之后,所有的人都能夠從彼此身上得到很多的靈感和啟發,所以說當他們回到公寓的時候,就會變得無比地富有創造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