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悅


不知道這一刻你是喜是悲:手上戴的運動手環與手機上APP上顯示的數字似乎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睡了幾小時,步行多久,吃了多少卡路里……TA會告訴你運動與休息好不好。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個時代,數字像基因一樣被深深嵌入到人類生活乃至人類本身??纱┐髟O備以及物聯網的到來,會讓普適計算更為輕巧地與你融與一體。在呂克·貝松的電影《超體》中,如果人腦能像計算機一樣運作,那么一個人就能令世界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一切將處于奇點爆發。實際上,不用再懷疑,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你就是數字,數字就是你。
在這樣的時代,PC產業顯然也走到了一個關口,生存還是死亡也成了整個產業都忍不住午夜自問的命題。消費級PC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移動設備的沖擊下,顯得乏善可陳。在各種促銷季里,傳統PC和筆記本電腦的銷量正在快速失去市場占有率。IDC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智能手機的保有量在10億部。這毫無疑問地令PC產業的生態環境產生被擠壓的困境,形勢看上去有點步步驚心。傳統PC即將走到盡頭?還是幻化成類似可穿戴設備,成為人體延長的器官?
Oculus等虛擬現實設備在2014年的崛起,讓人們對自己的數字分身充滿趣味和信心。不過,一個顯而易見的現實擺在人們面前:你是否對這樣的未來感到恐懼?任何討論未來的企圖都帶有風險,樂觀者容易傲慢地失去客觀的評價,而悲觀者容易沮喪地遺忘前進的動力。不如回頭看看來時路,這讓我們在面對未來時心懷激蕩又不失冷靜。從1984到2014,PC的每一個10年都值得回味。
第一個十年:1984~1994
1984注定是與喬布斯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
1984年1月24日,在美國橄欖球超級碗比賽的黃金廣告時間,出現了一則堪稱歷史的60秒廣告。一個漆黑并帶著冷漠的大廳里,無數光頭男人正在觀看大屏幕。屏幕里酷似奧威爾筆下“老大哥”的人正在聲嘶力竭地講話。一個身材健美的女子沖進來將手中的鐵錘扔向大屏幕。應聲而碎的屏幕消失后出現一行字幕:“On January 24th Apple Computer will introduce Macintosh. And you′ll ?see why 1984 won′t be like 1984.”
充滿隱喻的廣告顯示了蘋果對PC市場的企圖。在當時“蘋果Ⅱ”系列電腦在經歷了幾年熱銷之后走下坡路,而IBM PC不斷涌入企業和家庭的時候,這樣一則廣告正是對當時PC市場現狀的反應。蘋果用個性鮮明的廣告表明了自己的立場,這則廣告的創意導演李克勞表示:“‘1984表達了蘋果的理念和目標,是讓人民而非政府或大公司掌握操縱技術,從而讓計算機變得普通人可及而非控制人的生活?!贝撕蟮墓适?,相信人們已經耳熟能詳。喬布斯借此將Macinotsh推上了個人PC的主戰場。
彼岸的風同樣吹拂到了此岸。1984年,鄧小平在上海說出那句影響深遠的話:“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崩顺痹?983年采用英特爾8088芯片的0520微機在濟南誕生,從此拉開了中國計算機制造的序幕。長城、中華學習機等成為國人關于個人PC的最初記憶。
實際上,從技術角度來講,1981年8月,IBM召集12位工程師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款PC IBM PC 5150,這是世界上首次明確了PC的開放式業界標準,它允許任何人及廠商進入PC市場,這對于整個PC未來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不過,產業的發展很快出現了“壟斷”。微軟和英特爾所組成的“Wintel”聯盟,即兩家公司在PC產業內密切合作,以推動Windows操作系統在基于英特爾CPU的PC機上運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Wintel聯盟制定的一些技術規范,已成為PC產業事實上的標準,該聯盟也因此在全球PC產業形成了“雙寡頭壟斷”格局。IBM、英特爾和微軟在個人PC產業中的沉浮正是PC從產品標準化到產業化的歷程,而由于技術壁壘而被迫自主開發的聯想成為中國商業初期形態的代表公司之一。
第二個十年:1994~2004
時間翻轉到2004年。曾在個人PC賺得盆滿缽滿的IBM,將PC業務出售給了聯想。被比喻成“蛇吞象”的聯想,在經歷了5年轉型之后,堅定地走在PC的道路上。
聯想“接盤”IBM的故事,從PC產業的時代背景來看,這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199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人總共花費了90億美元購買了約700萬臺家庭電腦,這在美國1994年全年所售出的電腦中占據了40%以上的份額。隨著技術的成熟,“摩爾定律”的效應愈發明顯。而隨著國門的打開,國內的微機市場被開放。當年的長城、浪潮等“國字號”在286、386面前潰不成軍。
然而“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吸引了康柏、惠普等國際廠商的進入。1994年,康柏首先與四通合資生產康柏PC機,年產能力50萬臺。1996年開始,臺商搶灘長三角,微星、技嘉、廣達、英業達,仁寶、緯創,華碩、明基等紛至沓來,在上海及江浙一帶建立了一座又一座工廠。長三角逐漸成長為繼珠三角之后的又一個PC制造基地。
從更為深遠的角度來看,PC的大量普及催生和孕育了諸多日后的互聯網巨頭。1994年,Mosaic瀏覽器及World Wide Web的出現,令互聯網開始引起公眾注意。同樣在這一年,楊致遠創建了雅虎。而到了1996年,對大部分美國的上市公司而言,一個公開的網站已成為必需品。互聯網熱浪催生了投資浪潮——1995年12月,互聯網工具軟件NetscapeIPO;1996年4月雅虎門戶網站IPO。在接下來的1998年,谷歌成立,騰訊成立。1999年,馬云建立了阿里。2000年,百度成立?;ヂ摼W的熱浪同樣加速了中國相關企業的成長。1985年成立的中興,在1997年深交所上市。2004年,騰訊上市,從此成為“兇猛的企鵝”。
而一場深刻的商業變革也在這個十年中被孕育出來——電子商務。2000年,美國政府向信息和通信產業投資8.5億美元,并提供1.1億美元用于發展第二代互聯網,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而電子商務時代的到來,壓縮了渠道,改變了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關系。在技術層面,另一場巨大的產業變革也在這個10年里出現,因互聯網巨頭的數據中心冗余產生的新計算商業模式——云。云計算的出現改變了IT交付和使用模式,促動了整個產業的變革。
第三個十年:2004~2014
回首2014,最耀眼的互聯網公司恐怕得是阿里。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成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IPO,開盤價92.7美元,較發行價上漲36.3%,市值2285億美元,一舉超越Facebook、亞馬遜、騰訊和eBay,成為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
關于阿里堅挺的股價,玩笑是這樣開的: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是無數個“敗家”的女人。是的,中國的電子商務出現在1997年,阿里系的出現不僅催生了“淘寶村”,更制造了“雙十一”、“雙十二”等網絡購物節。電子商務深度挖掘和釋放了潛在的生產力。那些通過PC、平板以及智能手機在線購物的人們,也正在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到的推薦,購買更多的東西。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互聯網加速普及,云計算和大數據的雙重發酵,使得PC從個人電腦蛻變為個人計算。2010年橫空出世的iPad以及后來的iPhone,讓移動設備成為離人體最近的互聯網入口,而各種可穿戴設備的出現更加速了這一進程。這使得另一個數字多少顯得有點末世英雄的感覺——2013年的第二季度,聯想集團在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市場份額達16.7%,較上季度增長1.4個百分點,超過惠普成為全球PC市場出貨量第一。
不過,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現狀。在這樣一個時代里,當PC的形態不再重要,計算被以更為廉價和方便的方式賦權給每一個人。這樣的本身加速了極客的出現,也因此加速了開放式創新的過程。在人人享有計算的權力,并能將自己的創想投入到產品生產當中去。這個過程聽起來也不陌生?對,小米手機、特斯拉汽車等都是粉絲深度參與和創造的“大產品”。而3D打印技術與云計算、大數據的結合,當然這都要借助PC形態,人們成為可以更為自由的創客,從生產者的方向重新定義商業。一個人類與計算合體的超體時代,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