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摘 要]質量保證體系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管理手段。年鑒作為一項復雜的社會化工程,運用質量保證體系管理年鑒的編纂工作將會事半功倍。本文從外部和內部兩方面淺談如何建立年鑒質量保證體系。
[關鍵詞]年鑒質量保證體系;外部;內部
年鑒質量保證體系就是史志部門以提高和保證年鑒質量為目標,運用系統方法,依靠必要的組織結構,把各部門、各環節的質量管理活動嚴密組織起來,將整個編纂過程中影響年鑒質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來,形成一個有明確任務、職責、權限,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質量管理有機整體。筆者從外部和內部兩方面淺談如何建立年鑒質量保證體系。
一、構筑三個保障,為年鑒編纂提供外部質量保證
良好的外部質量保證體系是做好年鑒工作的外部基礎條件。下面,從法律保障、組織保障和供稿網絡保障三個方面來闡述外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
(一)形成依法編鑒格局。《地方志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地方綜合年鑒編纂出版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的制定和實施,為各級政府依法、規范、科學編鑒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條例》和《規定》從宏觀角度對全國地方志及年鑒工作相對原則性地作出了規定,但各地的修志編鑒環境不一致,我們必須要結合各自實際,研究制定具體的實施意見,指導各地開展編鑒工作。同時,要通過行之有效的方式,大力宣傳《條例》《規定》等,努力營造全社會各界關心年鑒、支持年鑒的良好氛圍。
(二)建立完善組織保障。所謂完善組織保障,就是切實落實好“一納入五到位”。1、落實法律規定。《條例》第四條明確規定:縣級及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地方志工作的領導,地方志工作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這為各地年鑒工作落實“一納入五到位”提供了法律依據。2、爭取領導支持。首先,把握住有利時機,比如在召開史志工作會議或是上級領導來指導督查工作、外地史志機構來交流考察等,及時向相關領導匯報年鑒工作情況,爭取領導的關注。其次要以優異的成績贏得領導的信任和重視,史志部門要緊緊圍繞各級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發揮史志業務優勢,提升史志服務效能,助力經濟社會發展。3、凝聚工作合力。在贏得上級領導支持的同時,我們要主動加強與區域內重要部門的溝通聯系,尋求工作支持和幫助。如黨委政府在推動年鑒工作方面給予指導、幫助和督查,發改部門可將年鑒工納作入經濟社會發展計劃,人事部門可在人員配備上給予支持,財政部門可在經費上給予傾斜,黨史、新聞、文化等部門可以在宣傳年鑒方面給予幫助。
(三)健全供稿網絡保障。要充分利用網站、報紙、電視等有效載體,廣泛宣傳編纂年鑒的重要性和深遠意義,使各供稿單位領導及具體撰稿人從思想上重視年鑒工作。結合年鑒的編纂周期特點,注重引導供稿單位健全內部供稿機制,明確分管領導,安排熟悉單位業務、熱愛年鑒工作、事業心強、文字水平高的人員連續擔任具體撰稿人。要暢通政府行政發文、部門供稿的主渠道,明確供稿單位職責,引導各單位樹立“一盤棋”思想,站在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上審視年鑒編纂工作,并根據職責分工統籌安排撰稿任務。同時,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及時調度單位組稿情況,表揚先進,鞭策落后。
二、依托三個平臺,為年鑒提供內部質量保證
內部年鑒質量保證體系是整個體系建設中的核心部分,需從規范化、責任分工、人員培訓三個方面來構建。
(一)編纂規范化。中國年鑒編纂的規范化問題,是中國年鑒事業能否健康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之一,是提高年鑒質量和使用價值,增強年鑒功能的基本問題之一。年鑒編纂實行規范化,是勢在必行不容置疑的。(1)2012年7月出臺的《規定》,著力解決了年鑒編纂中的基本問題,并對指導思想、總體原則和成書標準等內容作了明確規定。工作中,我們要認真研讀并嚴格執行《規定》要求,對年鑒的編輯內容進行規范,包括總體設計、選題選材、條目編寫、成書加工制作等,著力提升年鑒的編纂質量。在年鑒編纂工作流程上,要結合地方特色,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制度,包括組稿制度、編輯加工制度、審稿制度、校對制度、出版發行制度等,使每一個環節、每一道工序都有章可循。
(二)責任分工制。年鑒工作涉及到多方面、多領域、多環節,質量問題是一個貫穿于年鑒編輯各個環節的普遍性問題,每一個環節都有各自的質量要求。因此,職責分明、層次簡化、分工合理、運轉協調、高效靈活的分工負責制就顯得尤為重要。主編要站位準確,樹立嚴格的質量觀,切實當好年鑒工作的總設計師、總指揮,全力做好年鑒的策劃設計、環境營造、總纂把關、流程控制。編輯分工要定責、定時、定質、定量,從初期組稿到中期編纂、后期校對排版都要自行負責、全程參與、一抓到底。要加強過程管理,使每個環節的責任人,既是監督者又是被監督者,其編纂質量和工作效率隨之而處于有效的監控之下,提高編輯的責任心。同時,要建立激勵機制,獎先罰后,既進行書面表揚,又把編輯的工作情況與評先樹優、職稱評定等緊密結合,以調動編纂人員的積極性,確保編纂的質量和進度。
(三)培訓常態化。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對編纂出高質量的精品年鑒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人才隊伍的塑造則依賴于有一套高效務實、系統完善、持續長久的培訓機制。史志部門要根據整體編纂人員的思想狀態、政治理論素養、業務水平等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分期分層次制定長期培訓規劃。培訓方式上,可以通過定期組織學習、理論研討、參加上級史志系統業務培訓、到先進地區的史志部門交流學習、開展優秀年鑒讀稿評稿活動等方式提高編纂人員的業務素質。培訓內容上,無論是供稿單位的編寫人員還是內部編輯,都要系統掌握年鑒的基本知識、體例、寫作要求等基礎性內容。同時,要多涉獵專業以外的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知識,多與外界交流,要走出去,沉下來,到基層,入企業,下農村,要全面搜集素材,增長見識,積累信息,成為具備廣博知識的“雜家”。
注釋:
(1)楊雋:《略談年鑒編纂規范化》,《上海地方志》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