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愛玲
[摘 要]《詩經》承載著儒家的文化,歷來被奉為經典,其因不僅僅在于它是儒家的思想寶藏,也在于它系統而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明和文化面貌,可以說是當時的一部社會百科全書。《詩經》中的作品,內容十分廣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時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有反映婚姻愛情的,有反映征伐行役的,有反映宗廟祭祀的,有反映社會性質的,也有反映當時農、商業以及其他各種生產活動的。因而,筆者通過對《詩經》的考察,可以窺見當時社會的一些文化面貌。因此,本文主要從《詩經》中反映農、商業和采集的篇章內容入手,從文化的角度淺談中國古典詩集《詩經》背后的經濟文化。
[關鍵詞]《詩經》;農業;商業;采集;經濟文化
人類的經濟活動是一切文明的沃土。人類的經濟活動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而文化現象有時也是一種經濟現象。經濟與文化,相融共生、彼此滲透。《詩經》作為先秦文化的經典,其中有不少意在描述古代人們經濟生活的詩篇,特別是反映農、商業和采集漁獵內容的詩篇,一句話概括便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這足以證明了人類的經濟活動催生了人類文化活動。
一、《詩經》中的農業活動與經濟
我國的農業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很早就開始了農業種植活動,新石器晚期的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標志著農業的初步發展。周人將自己的始祖與發明農業聯系在一起,可見農業在周人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詩經》時代,農業生產已占有重要地位,周初的統治者極為重視農業生產。
《豳風·七月》這樣直接反映周人農業生產生活的作品,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藝術上,都是《詩經》農事詩中最優秀的作品。《豳風·七月》是《詩經》中的農事詩,全詩八章,總結了當時的農夫在每個月所從事的相應農事活動。“一之日于貉”,“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秀■”,“春日載陽……爰求柔桑”,“六月食郁及■”,“七月烹葵及菽”,“八月萑葦,蠶月條桑”、“載績”,“九月筑場圃”,及“叔苴”,“十月獲稻”及“納禾稼”。全詩以時令為序,順應農事活動的季節性,把景物風俗和農民生活聯系起來,全面、深刻、生動、逼真地反映了西周時期農民的生活狀況。詩中客觀反映出農民生活和貴族生活的懸殊差距,在對當時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平鋪直敘中抒發了不滿和哀怨,千百年后的讀者,不僅能了解到當時的農業生產和農民的生活狀況,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他們的不幸和痛苦。
二、《詩經》中的商業活動與經濟
《詩經·衛風·氓》是衛國(今河南淇縣一帶)的一首傳統民歌,所描述的是春秋中后期的社會生活面貌,特別是春秋中后期商業經濟繁榮發展的社會現象。盡管它并不是一首專門反映商業貿易活動的詩,但它的確從不同的角度,生動地反映了春秋中后期商業經濟發展繁榮的社會現實。
交通是商業貿易的經濟命脈,便利的交通條件是商業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詩經·衛風·氓》中多次提到了“車”。“車”在當時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在商業貿易活動中,發揮了無比重要的作用。在《詩經·衛風·氓》詩中,盡管并沒有直接描寫車子的商業用途,但我們不難想象,人微言輕小商人的“氓”在城市與鄉村各地之間長途“抱布貿絲”,往來數百里之遙,當然不會耗費人力去搬運。他既然可以用車接來新娘,裝運嫁妝(“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又用車子送走被他休棄的妻子,當然也可以用車子裝運貨物,這顯然是毋庸置疑的事。從《氓》詩中所反映的現象來看,春秋中后期,水陸交通都是非常發達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時商業經濟的興盛與繁榮。
三、《詩經》中的采集活動與經濟
當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手上有了余糧,獲得了一定的經濟上的自由,人們的活動也就不再局限于生產,文化的內涵也隨之得到擴展。“駟驖孔阜,六轡在手。公之媚子,從公于狩。”(《秦風·駟驖》)當人們從農耕過渡到商業、采集活動等,文化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發展。據史料記載,《詩經》中最早的詩篇大約作于西周初年,而最晚的則作于春秋中葉。在這段長達500多年的時間里,社會生產主要以農、商業為主,而輔以采集。
《詩經·周南·卷耳》就有“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的句子。再如《詩經·周南·關雎》也有“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的句子。這些詩句,都足以說明在當時的生產活動中,采集還是很重要的一項。當時的社會生產力雖較之前代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人們對于物質條件還是不甚滿意,在這種情況下,采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勞動者的生活狀況。于是,當我們翻閱《詩經》的時候,就經常可以聽見那些來自豐茂的山嶺和富饒的原野之上的動情的吟唱了。
總而言之,雖然《詩經》背后的經濟文化是幾千年前我們的先祖從社會生活中凝練出來的,可直到今天都在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經濟活動。無論世界如何的變化,無論時代如何的發展,我們仍然需要一種有文化指引的經濟生活,也更加需要去追求有價值的文化。
參考文獻:
[1]雒江生.《詩經通詁》.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2]黃金貴.《古代文化詞語考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
[3]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4]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
[5]姚偉鈞.《中國古代畜牧漁獵經濟論略》.社會科學戰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