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清以前的中國傳統醫療體系,延續數千年,盡管在醫學知識、醫療技術層面上不斷有所進步,但體系上沒有根本創新。自西方醫療引進以來,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清政府和普通民眾的歡迎,醫院、西方醫書、醫學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引起了晚清時期醫療體系的根本性變革,使晚清醫療的發展逐漸向近代化邁進。
[關鍵詞]晚清;醫療;近代化;傳教士
晚清以前的中國醫療體系,大部分以家庭為單位。醫生單獨執業,或坐堂開店,或應請上門施診,醫療單位以“醫家”而非“醫院”的形式出現。民間所傳的傳統大多以游方郎中,散布各地,走街串巷,懸壺行醫,治百家病,吃百家飯等方式出診。這種制度延續了大概四五千年,直到晚清時期西醫東傳,西方醫院制度引進以后,才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以1844年《望廈條約》的簽訂為標志,中國的醫療近代化(西方化)開始有了迅猛的發展。
一、醫院在中國的出現
西醫為中國所知曉,并非始于晚清。明末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艾儒略,在所著《職方外紀》(1623年出版)中,已經簡單介紹了西方的醫院制度:即設有病院,大城多數十所,有中下院處中下人;有大人院處貴人。凡貴人若羈旅,若使客,偶患疾病,則入此院。院倍美于常屋,所需藥物悉有主者掌之,預備名醫,日與病者診視,復有衣衾帷幔之屬,調護看守之人,病愈而去。(1)由此可見,早在明末已出現了類似于醫院的機構,并且是有等級之分的。
但是,醫療體系傳入中國,是始于晚清,亦始于新教傳教士的傳入。
(一)1844年以前
早在1820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與東印度公司醫生李文斯頓(John Livingstone)在澳門開設一家眼科診所,是為基督新教在華行醫施藥的開始,幾個月內,診所便為300名病人施診。1827年,馬、李與新來華的郭雷樞(T.R.Colledge)醫生,在澳門開設眼科醫院,主要為窮人施診,主治眼病,兼治他病,來診者每天平均有40人之多,澳門附近亦有人前往就診。據統計,從1827年到1832年10月,共治愈4000余人。
1835年11月,來自美部會的專業醫師伯駕(Peter Parker,1804~1889年),開辦了東方第一所教會醫院——廣州眼科醫局,即當今廣州博濟醫院的前身。
根據伯駕給美國傳教總部的第一份季度報告說,他的醫院租用當地商人的樓房,具有一定規模,可以接納200個病人候診,收留40個患者住院。伯駕是近代中國基督教從事醫藥傳教之首位牧師。(2)他的外科手術特別引起人們的關注,妙手回春的消息常常不脛而走,在士紳階層中有著廣泛的影響。
澳門的眼科診所和廣州的伯駕醫院是傳教士最早在中國建立的醫院。1838 年2月,以推動醫學傳教為宗旨的專門機構中華醫學傳道會(The 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 in China)在廣州成立,它促使一大批醫學傳教士涌入中國,這些傳教士在他們可以立足的地方都首先建立起醫院或診所,以方便其醫療布道。
值得一提的是,鴉片戰爭以前,傳教士在內地也有傳播西方醫學的很多事跡,這些僅僅限于傳教士個人的施診行為,并沒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卻是給當地的百姓,甚至官紳很深的影響,為以后西方在內地順利建立醫院,并促使西醫在中國最終立足起到了積極的效應。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以后,特別是1844年7月中美《望廈條約》簽訂以后,這類診所和醫院推廣到了香港和上海、福州、廈門、寧波等東南通商口岸。
(二)1844年以后
1844年7月中美《望廈條約》簽訂,其第十七款規定“合眾國民人在五港口貿易,或久居,或暫住,均準其租賃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樓,并設立醫館、禮拜堂及殯葬之外。”此項規定為西方在中國條約口岸建立醫院提供了法律保證,此后一大批醫院在中國成立經營,不僅為中國人民,特別是下層人民減輕了病痛折磨,同時對中國的公共衛生防疫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西方的現代化醫學,為中國的醫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大大帶動了當時中國的醫療近代化。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后,香港第一個教會醫院成立。隨后舟山、上海陸續設立西醫診所。據統計,1842年—1860年澳門、香港、廣州以及上海等條約口岸教會醫院及診所達到25家。(3)此后,隨著大量條約口岸的逐步開放,漢口、汕頭、泉州以及蘇州等城市都開辦了醫院。
1970年—1980年間教會所辦醫院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從通商口岸開始逐步向內地發展。至1900年義和團前,教會醫院和診所達到了61所。
二、西醫在中國傳播的其他方面
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播不僅僅依靠醫院和傳教士醫生,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共同對中國的醫學近代化起著積極的作用。
(一)編寫和翻譯西方醫書在中國流通
1839年,受英國倫敦會派遣的傳教醫師合信(Benjamin Hobsen,1816—1873)來澳門從醫,1851年他與陳修堂共同編譯了《全體新論》在中國出版。書中系統介紹了最新的西方醫學成果,并對人體結構做了系統的分類介紹。內容詳盡,極受歡迎,受到了兩廣總督葉名琛的稱贊和重視。隨后合信又主持編寫了《西醫略論》、《婦嬰新說》、《內科新說》和《博物新編》等四部醫學著作,流傳很廣。合信以后,西方醫學的編寫和翻譯風氣更盛。19世紀20世紀之交,僅僅中國從日本翻譯的西醫著作就多達百種。
到20世紀之初,西醫藥書譯本極為豐富,有綜合的,也有分科的,有系統的,也有專注,基本涉及到了醫學的各個領域。
外國傳教士還創辦了醫學雜志,如《西醫新報》、《博醫匯報》等。留日學生發起成立了“中國醫藥學會”(1906)和“中國國民衛生會”(1907),分別創辦的雜志《醫藥學報》和《衛生世界》(1907)在國內發行,向民眾普及醫藥學和衛生知識,這些雜志的發行對傳播西醫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醫學教育在中國興起
北京同文館于1871年聘請倫敦會傳教醫師德貞(J.H.Dedgeon,1837—1901)為第一位生理學教習,任期23年。同文館曾設醫學班,1900年改為醫學實業館,沿襲日本學制,聘請外醫任教。1894年李鴻章擬《醫院創立學堂折》,表示“興建西醫學堂,造就人才實為當務之急”。(4)
另外,教學興辦的大學中都有西醫教育,按照歐美標準培養西醫人才。1866年—1911年開展醫療教育的教會醫院以及醫學校共19家。(5)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教會建立了一批大學,有的設有醫學科,如圣約翰大學、東吳大學、金陵大學等。
此外,醫科學生還接受醫學倫理以及醫生道德教育,在這方面為醫學的近代化甚至整個社會的近代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西醫留學生的大量出現
1900年以前,中國的西醫醫生大部分來自于教會學校,他們作為第一批西醫接受者和重要傳播者,為中國的醫學現代化做出了特殊的貢獻。但是人數較少,不能滿足中國的醫學發展需要。因此,直接去國外學習醫學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先進的醫學吸引了一大批旨在醫學興國的優秀中華兒女,如偉大的孫中山先生和魯迅先生等等,這些進步人士對于西醫的學習與傳播,不僅宣揚了先進的醫學知識,更是傳播了科學的社會理念,引起了一大批與時俱進的知識青年西學的熱潮。
19世紀末,清政府開始向日本派遣留學生學習西醫,此后派出的人數逐年增加。1908年,美國國會將庚子賠款的半數用于留學生赴美,由此留美的醫學留學生逐年增加。他們回國后,大部分致力于傳播西醫知識、促進中國西醫學教育本土化、推動衛生法規的建立與完善以及倡導學術研究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從上述可見,西方醫學在中國的整體傳播,尤其是醫學學科和醫療體制的整體變革,以及近代西方醫院的引進,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是對人類自身健康的關注,這些方面不僅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晚清的醫療體制逐漸向近代化的步伐邁進。
參考文獻:
[1]Thompson Brown,American Presby terians in China,1837~1952年。
[2]愛漢者等編、黃時鑒整理《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中華書局,1997年。
[3]何小蓮:《西學東傳:晚清醫療制度變革的人文意義》,史林,2002年第4期。
[4]魏外揚:《宣教事業與近代中國》, 臺北:寧宙光出版社,1978年。
[5]楊念群:《楊念群自選集》,南寧:廣西師范人學出版社,2000年。
[6]雷祥麟:《負責任的醫生與有信仰的病人——中西醫論爭與醫病關系在民國時期的轉變》,新史學,1995年第6期。
注釋:
(1)Thompson Brown,American Presby terians in China,1837~1952年.
(2)愛漢者等編、黃時鑒整理《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中華書局,1997.
(3)何小蓮:《西學東傳:晚清醫療制度變革的人文意義》.史林,2002,(4).
(4)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
(5)劉澤生:《晚清廣州博濟醫院的杰出學生(1855-1900)》,中華醫史雜志,1999.(3).
作者簡介: 趙赫依,1989年生,女,籍貫:甘肅省天水市,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