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夢
【摘要】本文旨在對張之洞在漢陽鐵廠選址的原因進行分析,結合1898年漢陽鐵廠在武漢建立至1909年辛亥革命前夕武漢近代化的發展情況,客觀評價漢陽鐵廠選址對武漢近代化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漢陽鐵廠 張之洞 武漢 近代化
【中圖分類號】K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248-02
1889年,張之洞奉旨督鄂。開啟了其長達十八年的督鄂生涯,這也是其人生中最輝煌的十八年。數年之間創辦門類和數量如此多的近代工業企業,僅此一人。其中漢陽鐵廠的創建,實現了中國鋼鐵工業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轉變。但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漢陽鐵廠研究的評價往往定位于其最終結果,而在于漢陽鐵廠選址對推進武漢乃至兩湖地區的近代化和城市化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只有結合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等諸多因素,根據翔實的史料探析漢陽鐵廠的選址對漢陽地區的經濟功能和地位的影響,以及漢陽鐵廠的興建對密切武漢三鎮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武漢城市整體的近代化的歷史意義。
一、武漢近代化的起點
所謂近代化,或者說是現代化,具體來說過程可分為技術、農業、工業化以及都市化四個過程。傳統觀點認為近代化的核心是工業化的過程。中國的傳統城市功能是極為單一的,主要是作為行政首府亦或是防御要塞。要使單一的城市功能轉型為具備政治、經濟、文化為一體的多功能現代都市是近代中國城市早期近代化的主要任務。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晚清的中國對近代化的認識是在兩次鴉片戰爭中逐步形成的。但當時整個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是相對緩慢的,地區分布也是極不均勻。對于像武漢這樣深居內陸腹地的城市,近代化進程更是遲緩。而且“從歷史的實際進程考察,漢口開埠后,武漢才真正進入近代,張之洞治鄂才有了近代化的進步,也才有了武漢城市近代形態的轉換。”然而,在漢口開埠后武漢的近代化卻蹣跚不能起步,1860年漢口開埠三十年間,武漢乃至整個湖北地區并沒有開辦任何一家工廠。本文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本文認為是主政湖北的官員固步自封。先后出任湖廣總督的李鴻章、李翰章、裕祿等人,沉悶不思改革、不求進取的保守傾向,碌碌無為。整個湖北沉寂在死寂的政壇中,毫無生機。“李鴻章曾在1867-1870年做了兩年多的湖廣總督,除了辦成招商局漢口分局外,亦無所興革。”一心要利用洋務運動振興搖搖欲墜的清朝,以此來維護其自身封建統治的李鴻章如此,更不用說出任湖廣總督別的保守官員。“漢口開埠與洋務運動同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產物。開埠是被迫的,但它也帶來了契機。在洋務運動進行了三十年之后,武漢、湖北政壇仍是一片死寂,無所作為。它的工業化和城市近代化被延誤了三十年。”
武漢之所以能在19世紀末進行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變革,實現早期近代化和步入工業化的行列,武漢城市的轉型與張之洞督鄂所做的努力是緊密相關的。因此本文重點在于探討作為張之洞一手創辦的第一個亞洲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的漢陽鐵廠與武漢早期近代化的關系。
二、漢陽鐵廠選址分析
一般觀點認為張之洞最終將漢陽鐵廠定址于大別山下,主要是與當時的自然、政治、社會以及其個人的思想局限性等因素相關,而且正是這些成了指責其在湖北辦洋務失敗的原因。其中煉鐵廠建在漢陽便是其失敗最典型的案列之一。在此,論者對張之洞堅持把鐵廠建在漢陽持肯定態度。“漢陽鐵廠是洋務運動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它的建設是中國早期近代化的一次勇敢的嘗試,是引進西方技術推進工業化的一次大飛躍。”作為武漢近代化的一次推進嘗試,張之洞將鐵廠定在武漢,不僅不是很多研究那樣認為是其缺乏科學知識、決策失誤或是其個人素質的原因,而是張在多方面條件和因素下綜合考慮,深思熟慮之后的決定。對此,本文主要是想從張之洞洋務思想方面來論述鐵廠選址武漢的重要性及意義。誠然,張之洞不是一心為辦洋務的純利益商人,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湖廣總督,這就意味著他辦漢陽鐵廠不只是為了考慮鐵廠的最大盈利,更是要權衡各方面最大利益。為建廠在漢陽,張之洞曾提出建廠漢陽的“六便”。第一條是考慮運輸成本;第二是便于產品銷售,也是為了便于供給槍炮廠;第三是有利于人才的綜合利用;第四是“今設在對江,督察甚易”,有利于加強管理,提高效率、減少漏洞;第五是把鐵廠設在省城外,“歲糜巨款,易動浮言”,也就是被學界大部分觀點長期以來詬病的張之洞為了其督察便利,才將廠址定于漢陽的主要原因;第六便是爐渣可以填湖防洪。這六便,提現出張之洞睿智的長遠考慮,他在考慮鐵廠布局時,不是孤立地只考慮一個鐵廠,而是將其與武漢的工業布局和城市建設聯系起來綜合考慮的。縱觀整個湖北早期的近代化建設,鐵廠定址這一步棋走得相當明確,作為近代化全局的開端,一旦這一步棋子走錯,也就失去了與之后其他建設相關聯的重要性了。由此正是因為張之洞這種開闊的眼界和清晰明確的洋務思想,才有了開創武漢早期近代化的可喜局面。“張之洞設廠漢陽的意義,在于擴大了洋務運動的聲勢,促進了武漢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動了武漢的城市化”。
三、漢陽鐵廠對武漢早期近代化的影響
1.對武漢經濟發展的促進
武漢的建成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3500年多年。由于武漢特殊的地理位置,武昌、漢口、漢陽被長江和漢水分隔江的兩岸,而且每個區域的功能各不相同,基本說來個區域各司其職,相關性并不是很大。武漢的經濟自然受到地理位置與環境的影響,自古以來便是傳統的農耕經濟以及以手工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自1889年張之洞督鄂并開始著手建廠大興洋務事業后,武漢這座城市開始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城市活力。“當旅行者接近漢口城時,第一眼你就能看到林立的煙囪,它充分展示了一個工業城的面貌;在漢口和武昌你還能看到許多其他重要的設施的標志”。由此可以看出,在一個決心力圖洋務的總督治理下,武漢正在一步步邁入近代化,也正是因為有了漢陽鐵廠,武漢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開始了從農耕文明向以機器生產為標志的近代工業文明轉型。在漢陽鐵廠建成后,湖北槍炮廠在同一時期興建起來。這也是張之洞在工業布局上為了能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考慮,這是以鐵廠為核心、為重點的。“以湖北所設鐵廠、槍炮廠、織布廠自相挹注,此三廠練成一氣,通盤籌劃,隨時斟酌,互相協助,必能三事并舉,各睹成功”。從張之洞的最初打算不難推出,當時他希望并設三廠,用以協濟鐵廠的經費,以維持鐵廠的日常生產和供需。然而,任何事情都是因果聯系的。正是因為鐵廠的需要才考慮建設三廠來互相補給,也才有了槍炮廠、織布廠的興建。近代各國發展工業的普遍措施,無非是通過發展利潤高的輕工業,以此來彌補鋼鐵工業所需要的大量資金。這是一個具有全局觀念的總督所做出的決策,不得不說這在當時是一個相當有建設性的想法。據史料統計,武漢先后在1890年建成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湖北織布局;1894年建成湖北繅絲局;1895年建成湖北紡紗局;1898年建成了湖北制麻局等11個近代民族工業。這些都是漢陽鐵廠建立后陸續興建的民族工業,這在當時占了全國新建官辦與官商合辦企業的百分之二十四,使武漢成為了全國之首。武漢成為了僅此上海的工業大都市,擁有了東方芝加哥的美譽。
2.對區域經濟的促進
漢陽鐵廠最終選定在漢陽,除了促進整個武漢地區的經濟發展外,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漢陽當地的發展。首先漢陽鐵廠的建立促進了漢陽經濟結構的變化,在張之洞的支持鼓勵下,漢陽出現了最早的民營企業,例如1897年開辦的專門從事制鐵業和修理汽機的中同機器廠;1898年開辦的從事鑄件制造的周天順爐房等等,這些企業的出現,使得經濟地位處于三鎮下端的漢陽開始成為了以冶鐵、機器制造為主的重工業基地。其次正是因為這些民族工業的出現,漢陽出現了大批工人,在1889年-1901年10年間,漢陽鐵廠的工人達到3000余人,槍炮廠的工人也有1000余人,可見當時整個漢陽的工業化進展速度之快,程度之高。最后是漢陽的城市化也起到了促進作用,據史料記載,1908年前后,至少有十來家制磚廠出現,這從側面反映出了當時城市對大量新型建筑材料的極大需求,也體現了工業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最后作為亞洲近代第一個最大的鋼鐵聯合廠,漢陽鐵廠提高了漢陽作為一個特定區域出現在了國際的視野中。從鋼鐵廠選址開始,西方各國媒體報刊便開始對它進行追蹤報道,更是有西歐、日本等國的領導人親臨漢陽參觀。這些都是以漢陽鐵廠為起點的工業化建設帶來的成果。
3.漢陽鐵廠對武漢交通近代化的影響
在城市近代化中,近代交通運輸與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一個城市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以盧漢鐵路為契機,張之洞最初建立漢陽鐵的的目的便是為了盧漢鐵路的修建而創辦的。漢陽鐵廠自身規模不斷擴大和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工業聚集與發展,促進周邊相關工業發展。所謂工業聚集,是指若干個工業企業聚集在一個中心的工業生產空間集中的趨向。一些相關工業生產日益聚集于核心企業,并在地理分布上相對集中。隨著漢陽鐵廠的發展,其他工業的出現使得武漢出現了很多從無到有的突破。漢陽鐵廠的選址盡管是在張之洞權衡各方面之后所做的決定,但其還是經歷了經營不善,甚至鐵廠的生存也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因此,張之洞為了節省生產成本,不惜重資在湖北省內修筑了第一條鐵路,專門運輸大冶到武漢的鐵礦石,并隨每趟貨車增加了兩輛搭載客人的車輛。同時,在水運運輸上也受到了鐵廠高層的重視。為了便于煤鐵等礦產資源的運輸,張之洞不僅下令炸毀河道礁石,并且租借挖泥船,保證航道的暢通。而后盛宣懷也在武漢多處修筑碼頭,購置棧房等等,以保證煤礦能運抵鐵廠。雖然為了節省成本下重金修筑鐵路的投入相當大,但是從長遠利益來看,這對武漢地區對外事業拓展的改善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也保證了漢陽鐵廠及合并后的漢冶萍公司的正常運營,更是促進了武漢交通近代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劍杰.張之洞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張實.蒼涼的背影—張之洞與中國鋼鐵工業[M].商務印書館,2010.
[3]馮天瑜,陳鋒.張之洞與中國近代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