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內容摘要】租界曾是列強侵華的基地,同時又讓不少難民有了安身之所;租界既是資本主義列強搜刮百姓民脂民膏的根據地,又客觀上推動中國近代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動;租界既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又是介紹西方先進文明的窗口。
【關鍵詞】租界 國中之國 近代化
租界在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個半世紀以前,所以很早就有人進行了相關問題的研究。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對于租界的研究主要在對租界的批判和控訴層面。而自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倡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學術界對租界的研究也慢慢地發生了轉變,大多比較客觀科學地對租界進行全面的評價。
一、概述
“租界”是近代以來中國被迫與列強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的衍生物,從它出現就附帶著特殊的政治印記。租界是西方列強典型的居留地,列強以此為基石逐漸抵觸中國主權并想方設法擴張在華的各種特權,從而形成不同于中國行政體系的特殊區域以及管理體系——“國中之國”的過程。作為此過程“節外生枝”的結果,上海也贏得了加速近代化的機遇和相關設施,更成了中國近代史上城市近代化的一塊模板。上海租界的設立,在中國近代化歷史不斷更迭中所產生的雙重作用等問題,正是本文所研究關注對象。
二、列強在華變相的殖民地
中國近代之有租界,由上海開始。自從鴉片戰爭后,腐朽的晚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開放上海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次年,英國又逼迫清政府訂立《虎門條約》,攫取了通商口岸租地造屋的特權。此后,英國當局又要求在上海圈出一塊區域專供英國僑民使用。經兩江總督核準,上海道臺宮慕久宣布同意割地租讓,把東到黃浦江,南到洋涇浜,北至李家場,西至水界路的一塊面積為832畝的土地劃定為英僑居留地。這是外國侵略者在中國敲詐勒索到的第一塊“租界”,也就是最早的上海“英租界”。
1845年,上海的英國領事當局向當地政府提交一份《上海租地章程》。也正是憑著這個章程,英國以及后來乘火打劫的美、法帝國主義,攫取了清政府在這一地區的所有權利,包括稅收的主權、領事裁判權、租界管理權、司法權等一切權利。由于清政府在租界逐漸喪失各項主權,租界也就成了帝國主義在華的變相殖民地。
此外,在租界管轄范圍內,有很多場所甚至禁止華人進入。然而列強主要目的是對中國經濟加以掌控。1848年,第一家英國銀行就是在上海開業。在其后的十年間,上海陸續開設了六家金融機構,大多為歐洲銀行。這些銀行在壟斷對外貿易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扮演著國際仲裁的角色,確定了以銀為本位的中國銀兩和中國的西方貿易伙伴使用的金本位貨幣之間的兌換率。此外,由于外國銀行享有治外法權,吸引了不少中國財主把資產存到他們的銀柜中,以便逃避清朝行政機構的敲詐勒索。治外法權還允許外國銀行發行紙幣,無須經過中國政府批準就可以在上海大規模流通,甚至其他的開放口岸也接受這種紙幣。屬于西方社會的一些娛樂方式也流傳到中國,各種各樣的賭博在租界內也應運而生,很多西方國家的跑馬廳、回力球場等娛樂場所的開設,實際上都是帝國主義殖民者公開設立的賭場。
19世紀的上海,不僅淪為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飛地”,成為了“國中之國”,同時也成為了外國對華經濟侵略的最大基地。
三、中國近代化的催化劑
租界對于我們國人而言,是一種辛酸屈辱的象征。但在當時復雜的特殊環境下,卻也給逃入租界的難民提供棲身之所;同時也給深受傳統舊思想影響了幾千年的人民提供了一個介紹西方物質文明的窗口。
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租界的設立,也使得原來老上海的城市重心和功能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由原來的以老縣城為中心,開始轉變為新開辟的市區為中心。且隨著租界范圍的不斷擴展,使得上海城市的重心逐漸向北移。上海由原來主要發展傳統的對內貿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貿易)開始轉變為發展對外貿易(國家與國家的貿易),成為了全國城市對外貿易的重心。
城市的不斷發展,也促進了租界內城市風貌的變化。租界內設立了很多洋人的使、領館區,屬于西方建筑的各種樣式引人注目,一些官員、富紳也紛紛效仿建起了歐式樓房或者帶有西式元素的豪宅。
此外,租界內的與眾不同的市政建設,也促使了華人的效仿。如在路政建設上,英租界內工部局的設立,將創建近代道路網絡當成“關鍵職責之一”。截止1911年,由工部局監督施工的租界內外道路已有110英里,形成縱橫交錯的道路網絡,與此同時,租界當局還制定一套先進的道路管理條例,以確保道路網絡能夠最大效率的發揮其作用。再者與道路相適應的是上海的交通工具也有了大的變化。從原來坐轎子、坐馬車、人力車到發展為坐火車、電車、汽車的急劇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