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曉紅
[摘 要]中國面食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多彩,且目前學術界對中國面食的文化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就。陜西面食文化屬于中國面食文化的一部分,只是目前學術界對其研究的空間不太充分,其發展現狀還有可提升、拓展的空間。在搜集陜西面食文化研究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分析、總結了其研究現狀,探尋出有價值的研究空間。
[關鍵詞]陜西面食;面食文化;研究現狀
一、面食概述
中國民族,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多彩。古語中有“民以食為天”和“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食既決定著人類的生存,也決定著人類的文明程度。從中國享譽于世的“禮儀之邦”稱號中,我們可以推測得知中國的食水平已相對較高,其對應的食文化發展水平也具有一定規模。
食文化中的面食文化發展歷史也比較久遠。據記載,面食的主要原材料——小麥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晚期,如新疆羅布泊孔雀河下游發現4000多年前的隨葬小麥粒。新石器時代以后,面食的制作逐漸開始發展,秦漢時期,尤其是漢代,我國面食制品得到長足發展,其對應的面食文化也相應地發展起來,直到現在。
張忠旺的《中國北方飲食文化及分區研究》一文,在遵循現實性原則、主導型原則、區域完整性原則和模糊邊界原則的基礎上,將中國北方飲食文化劃分為四大飲食文化區,分別是:西部伊斯蘭教飲食文化區,包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藏傳佛教飲食文化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甘肅西部、青海大部;中部飲食文化區,包括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東部、青海東北部;東部飲食文化區,包括內蒙古東南、陜西以東的廣大東部地區。
在這四大飲食文化區中,東部飲食文化區中的面食文化占據重要地位,從“中國面食在山西”中可以略知一二,而且在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山西的傳統面食制作技藝等與山西面食有關的項目被列入其中,由此可見,面食的非物質文化視角研究開始得到重視并有所行動。但山西的鄰居——陜西省的面食文化并沒有得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相比山西面食文化研究現狀,陜西省,尤其是關中的面食文化研究不僅成果數量屈指可數,而且研究深度略顯尷尬。其實陜西關中的面食,歷史久遠,種類繁多,比如“關中八大怪”。相對應的面食文化也有繁榮發展的潛在可能,因此對面食文化的研究存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尤其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來研究的話。
本文擬對陜西面食文化研究成果進行搜集、分類,并對其分析、總結、探尋有價值的研究空間,以期為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研究關中面食文化提供有價值的素材。
二、中國面食文化研究現狀
陜西面食文化屬于中國面食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中國面食文化研究現狀有助于從一個高度審視陜西面食文化,有利于其研究。
(一)關于中國面食文化研究的書籍
有關中國面食文化的書籍,有的是深入研究,有的是淺層介紹。
深入研究的成果有高啟安的《“餅”源“胡”說——兼論數種面食名稱的起源》,王中旺主編的《中華面文化大典》,邱龐同的《中國面點史》等,以上書籍可以為關中面食文化研究做些信息完善或者補充。
淺層介紹的成果有桑楚的《舌尖上的中國(中華美食炮制方法完全指南)》,李瑞華的《易學易做:面食120種》,劉長虹的《蒸制面食生產技術(第2版)》,李常友的《中國面點集錦》等。這些文章只對面食的制作過程做了詳細地介紹,沒有對面食所蘊涵的文化做深刻解讀。
(二)關于中國面食文化研究的論文
筆者搜集到的中國面食文化研究論文,內容豐富,角度眾多。趙榮光的《關于中國食文化的報告》,該文第一部分對有關中國食文化研究的七個問題做了回答;張中旺的《中國北方飲食文化及分區研究》,把中國北方飲食文化分為六個特征,并把中國北方飲食文化區分成四個區。還有陳紹軍、吳兆蘇的《從我國小麥、面食及其加工工具的發展歷史試談饅頭的起源問題》;孫■卿的《中國飲食文化的民族學研究》;羅澍偉的《閑話中國的“面食文化”》(上、中、下)以天津的面食論述中國的“面食文化”。張少飛的《中國飲食的文化內涵》分析認為中國飲食包括養生文化、社會文化、藝術文化等。鄧天杰的《中國飲食文化中的哲學思想》,認為中國飲食文化含有“烹飪喻治國”等五個哲學思考。
從傳播和發展的角度來研究中國面食文化的論文有閻瑜的《“和而不同”的哲學原理——以面食傳播為例看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范嬌嬌的《飲食文化旅游產品體系構建》。此外,還有朱婧妍的《從功能目的論的角度探討中國面食名稱的英譯》,此研究角度可以從根源上提高中國文化對外輸出的含金量。
三、陜西面食文化研究
關于陜西面食文化研究的成果,更多的是論文,包括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書籍的數量則微乎其微。研究成果有霍忠義、戴生岐的《存在于岐山面食俗文化事象中的和諧性意蘊》、張洲的《試論西岐周原農業與飲食文化——兼談<詩易經論>對其影響》,楊紹武:《陜西方言與辣椒和面》;謝遷、張恒、李志虎、謝登喜的《陜西省關中地區面花制作的特點與文化蘊涵》;付功振的《周粟·周風·周禮——談岐山嫂子面》;王莎莎:《食在方便:陜西關中地區一個村落的面食民族志》;侯娟:《論陜西渭南民間面塑的藝術魅力》;徐璐的《關中面花文化內涵追溯》認為關中面花文化有四個內涵,并對關中面花未來的生存空間做了一定的思考。此外,還可以從其他方面了解陜西面食,比如王斌強:《自然環境對陜西飲食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可以從陜西面食了解陜西的其他方面,比如郭永生:《從陜西面條落選看陜西人的性格特點及文化推廣意識》;另外還有薛莉娜的《陜西旅游業中的特色飲食文化資源規劃》對陜西特色飲食的改革模式及發展方向提出一些意見。還可以借鑒戴生岐的《十八大語境下陜西文化的崛起》中的觀點為陜西面食文化的發展前景開疆拓土。
三、總結
由上可知,陜西面食文化研究有一下幾個特點:
(一)多樣化的研究角度。與之前不同,現狀的研究角度更加多樣化,比如有歷史發展角度,有文化產業角度,有旅游業角度,有品牌傳播角度等,這為非物質文化視角下的陜西面食文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二)與時俱進的研究態勢。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大力提倡市場經濟,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方興未艾,也為屬于文化分支的面食文化研究拓展了空間。有些研究成果是在中國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進行的,這些與時俱進的研究成果為面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