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娟+趙英
[摘 要]為了解決當前各種安全問題,以《周易·節卦》為藍本,通過甘節之吉、甘節之道、甘節之方,突出循時而動,循道而節,將合道之節落實為具體的禮數制度,以此為當前中國社會各項“安全”問題的解決提供有益的思路,同時也為人類永恒的“安全”話題提供有益的資源。
[關鍵詞]甘節;苦節;不節;數度
進入21世紀,在中國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大勢之下,最值得憂慮的是各種安全問題,不同的經濟行為主體在利益的驅動下,毫無節制地強索人財物,揮霍有限的自然資源,以致生態安全、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等難以保障,許多再生資源無法再生,非再生資源逐漸枯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飲用水安全,食品安全,空氣安全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侵害,中華大地似無安身之所。中國的社會問題直接威脅到中國社會的客觀安全狀態和中國人的安全心理。何謂“安全”?“安全”的含義是:“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出事故”(《現代漢語詞典》)。所謂安全的狀態是不被威脅和不必擔心受到威脅。霍布斯曾言:“人的安全乃是至高無上的法律。”“安全第一”是最基本的道德情感關懷,追求安全是人類永恒的倫理命題。
如何保障“安全”?從人性到法律,從哲學到政治,從理論到對策,關于安全的研究和對策層出不窮,可惜的是略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許探討下異質的前工業化社會,可以在更根本的問題上發現相通之處,諸如跨越時代的人性和人類基本思維方法。本文以《周易·節卦》為藍本,探究古代中國的安全思維和方法。
節卦(水澤節)是《易經》六十四卦的第六十卦。內卦為兌,外卦為坎,兌為澤,坎為水,澤有水而流有限,多必溢于澤外,溢于澤外則為過,過則有險,因此要有節度,才能無過無險,保障“安全”。《節卦》所言“節度”何意?以節卦之綜卦渙卦而言,“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序卦傳》)“渙者離也”是一種渙散分離缺乏秩序的狀態,由散到聚,由離到合,需要構建有序的狀態,有序則安全,故而需要某種“制度”節制人類的行為,孔穎達解釋“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義。制事以節,其道乃亨。”(《周易正義》)朱熹亦曰“節,有限而止也。”(《周易本義》)在各種社會活動中,生產活動、社會活動、日常生活,不論群居亦或獨處,必須適當節制各個行為主體的行動,才能提供基本的安全生產和生活環境。天地有節度才能常新,國家有節度才能安穩,個人有節度才能完美。《節》卦是談節制自己行動的卦。《周易》節卦肯定“安節之亨”,“甘節之吉”,指出“苦節貞兇。”
一、甘節之吉
節卦卦辭開門見山說:“節,亨,苦節不可貞。”一語道破了節卦尚節、反對苦節的主旨。卦辭之意為:節制可致亨通;但過分的超出人的承受范圍的節制會適得其反,所以應當持正、適中。就“安全”問題而言,過度的緊張和節制,必將導致人的心理緊張和身體不適,最終令“安全”毫無可言。試想處于杞人憂天、患得患失、敏感緊張狀態下的行為主體能夠做出符合安全規律的行為嗎?
節卦的核心之爻在于九五“甘節”,與苦節相對,“甘節”是節卦所倡導的理想之節。
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九五爻辭贊美適度節制,何謂適度?即能夠讓人感到美而適中。適度節制必將會受到歡迎,得到褒獎。就“安全”問題而言,遵循適度節制的原則制定的規章制度能夠令人心甘情愿地遵守,行為主體適度節制的行為是保障“安全”的核心所在。
六四爻辭之“安節”也是安于節制,只有適當的節制才能令人安然實行節制,故而亨通。若是苦節,則會發生兇險,導致末路窮途,所以上六象辭說“‘苦節貞兇,其道窮也”。
在《節卦》的卦爻辭中,“甘節”與“安節”可以得到“吉”的結果,另有一種情況,雖不至“吉”,但是可以“無咎”。
六三,不節若,則嗟若,無咎。
六三爻辭說:雖不能節制,但能嗟嘆自悔,則沒有禍患。
上六,苦節,貞兇,悔亡。
“上六居節之極,節之苦者也”(程頤《程氏易傳》)上六因節制過分,則會發生兇險。然而“固守則兇,悔則兇亡”,“悔,損過從中之謂也”,(程頤《程氏易傳》)如果能對過分節制感到懊悔,則兇險有可能消失。
六三爻并非肯定“不節”,“不節”必將導致禍患,無法保障“安全”。“嗟”說明有“節制”的意識,雖然未能做到有“節制”,但是清楚地知道“節制”的重要性和“不節制”的危害性。上六同樣認為如果能夠悔過,則兇險可以消除。
“不節”與“苦節”均為“有過”,《周易》以及后世儒家思想設定“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左傳·宣公二年》),肯定人可以聞過必喜知過必改,在“知過”與“必改”之間有一道橋梁,即“嗟”-嗟嘆自悔與悔,即不斷地反省,有“悔”有“省”,才能下定決心改正過錯,由“不節”到“節”,改“苦節”為“甘節”。在面臨各種“安全”問題時,沒有絕對的安全,也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安全”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就“安全”問題而言,我們永遠“在路上”。反之,出現事故不可怕,可怕的是對事故出現的原因,對行為主體的行為不進行反思,不嗟嘆自悔,而是盲目掩蓋,糊弄了事,那么我們會與“安全”漸離漸遠。
二、甘節之道
節卦所倡導和弘揚的是九五這個全卦之主所體現出的義理——甘節。“甘”,小篆從口,中間的一橫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然而“甘”并非是“甜”之一味,過甜亦苦,“甘”為味美,何謂“美”?中和為美,所以甘是味之中和,節咸苦酸辛等偏味而使之適中。“安全”并非毫無危險的真空,絕對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安全與危險必將共生共存,因此,安全就是以中和之道節制各種危險因素。
九五《象》曰:甘節之吉,位居中也。
《周易》尚中、尚正,九五以陽居中得正,正如《周易》坤卦用黃裳的色之中來譬喻一樣,這里作易者用味之中來譬喻節的中正內質,節卦的亨就在于中正以通,“甘節之吉”也就在于“居位中也”。雖然《周易》以九五之位來表示居中得正,但是中正并非死板與僵化地限制在某個時刻與位置上,換句話說,中正以動態的方式存在,判斷是否中正的依據是“道”,在《周易》中更準確地表述為“時”。從“時”的字形演變來看,它與“日”有關,《說文》釋為“四時”,就中國古代農業社會而言,遵循四時(農時)而動,是合乎時宜的的安全行為。“時”是孔子對《周易》的義理的一大闡發。《坤·文言》“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大有·彖》“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豫·彖》“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圣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在孔子看來,具有時、中特質的“節”是符合天道運行規律的。
“時”的進一步延伸是“時機”——“道”的體現,循時而動,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則可以獲得好的結果,“安全”之意自在其中。《節卦》有一爻則因不循時而不節或苦節,導致兇險。
“九二,不出門庭,兇。”九二因過分節制而不跨出門庭,會有兇險。同樣是“不出戶庭”,初九則是“無咎”。九二兇險的原因是“失時極”(《九二·小象》),因為過分節制而失去適中、妥當的時機。初九無咎的原因是“知通塞”(《初九·小象》),知曉通則當行,阻則當止的道理,能夠適當地節制自己的行為。
出亦或不出戶庭,評判標準在于是否“知通塞”,得“時極”。“不出戶庭”(《初九·爻辭》)是針對節之初而言的,所謂“知通塞也”(《初九·小象》),告訴人們要謹言慎行。“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周易·系辭上》)而由戶庭發展到門庭時,則應知節而動,到了該通塞的時候,如果仍然蟄居不出,則兇。即所謂的“失時極也。”(《九二·小象》)因此吉或兇,安全或危險之關鍵在于是否依時極來節制行為。
三、甘節之方
不失時極的中正之道過于高明,儒家提倡“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將玄遠難以把握的“道”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這便是甘節之方。“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傳·系辭上》)孔子進一步通過對自然規律的闡發,把突出時中內涵的尚節思想最終落在人事上,講求與天地同步,上順乎天,下應乎民。
《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節卦》的卦象是兌(澤)下坎(水)上,為澤上有水之表象,象征以堤防來節制。水在澤中,一旦滿了就溢出來,而堤防本身就是用來節制水的盈虛的。君子應當效法《節卦》的義理,制定典章制度和必要的禮儀法度來作為行事的準則,以此來節制人們的行為。黃壽祺、張善文撰《周易譯注》注釋:“制數度,論德行:數度,猶言禮數法度;議,評議、商度。這是說明‘君子效法《節》象,指定禮法作為“節制”的準則,又評議人的德性優劣以期任用得宜。《正義》:數度,謂尊卑禮命之多少;德行,謂人才堪任之優劣。君子像‘節,以制其禮數等差,皆使有度;議人之德行任用,皆使得宜。”在這里易之節所強調的“制”,即外在的禮數法度。
《節》卦的主旨是節制,有節制,能限制,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順應這種規律,人類自覺地通過各種法律和規章調控自己的行為,社會才能順利發展。各種情形下的“安全”也有其自身規律,需要人類按照規律,限制和規范各類行為,安全規律的體現就是各種安全原則和規章制度。
節制貴適當,不能過分。適當的節制,稱為甘節,效果好;過分的節制,稱為苦節,效果差。區分“適當”與“不適當”的標準就是符合甘節之道的制度,順應四時而行,遵循事物運行的道理,“制數度,議德行”,而能“不傷財,不害民”(《節·彖》)。就當代社會的安全問題而言,制定符合規律的安全制度是保障安全的前提,安全制度即是合理地節制行為主體的行為;遵循各項符合規律的安全制度,是保障安全的重要過程,安全最終體現為行為主體心甘情愿地節制自己的行為,即“甘節”。
就諸類安全問題來說,要做到節而有方,應從兩個方面入手調節。一是節人有方。也就是要提升人的安全意識,使人有一定程度的危機感,對人的生命安全、生存安全和精神安全持積極而又現實的態度,而節制危險行為;要強調人的倫理道德修養,構筑私欲的堤防,在較大范圍內避免背道不節的不良態勢;要引導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使人的行為符合安全法則,要增加人們的相關安全知識,使之能夠在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中有效地節制違背事物發展之道的行為。
二是節物有方,也就是要善于運用科學的節物方法,將倫理經濟的內在精神貫徹落實到處事接物的日常活動和具體經濟活動之中去,使人類行為符合天道、地道、人道。市場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在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之間關系方面的負面影響是使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之間關系的日益惡化。
在《周易》中,節度的思想不只存在于節卦一卦之中,在許多卦里都或多或少地蘊涵著類似的觀點,而且體現在為政治國、修身齊家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通過甘節之吉、甘節之道、甘節之方,突出循時而動,循道而節,將合道之節落實為具體的禮數制度,以此為當前中國社會各項“安全”問題的解決提供有益的思路,同時也為人類永恒的“安全”話題提供有益的資源。
參考文獻:
[1]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59.
[2]郭立珍.《周易》“節”卦思想闡微——以《周易程氏傳》為例[J].周易研究,2006,(02).
[3]付耀霞.儒墨節儉思想比較簡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8).
[4]慧超.試論《墨子》和《周易》的節儉思想[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5).
基金項目:本論文獲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3142014055)
作者簡介:郭麗娟(1980-),女,河南安陽人,講師,博士后,從事中國傳統哲學及其現代化問題、中國傳統安全思想研究;趙英(1977—),女,山東曹縣人,講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