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歷代以來,有過許多人才選拔制度,但主要的有周代的選貢士制,漢代的察舉制度,隋唐以后的科舉制度。這些制度無疑在每朝代之初都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然而,時代變化了,若不改革這些制度,就很難選到真正優秀的人才。于是才有了制度的沿革;到了當今時代,人才選拔制度也有其弊端。一些單位在選人時依舊存在各種弊端。為此,我們應當反思并找到改進措施。
[關鍵詞]人才選拔制度;察舉;科舉;弊端;措施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他們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以及相關制度選人才。在時代的變遷中,人才選拔制度有得有失。每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就是一種制度的文化形式,也是統治集團的精心設計與構思。而人才選拔制度也經歷了產生、發展、高潮、沒落乃至最終為時代所湮沒。到了近代,許多學者對于人才選拔制度提出了種種批評意見與建設性的觀點。因此既有對其給予肯定之處,也不免有偏激的批評之辭。為此,有必要對歷代主要人才選拔制度進行歸納與總結。
一、歷代人才選拔制度的演變
1、周代的薦舉制度
周采用的是選貢士制,即周代從“國子”和諸侯向天子貢獻的“士”中選拔人才。選中的公卿大夫及諸侯的弟子可取得入仕資格。經由以下途徑:第一,由鄉選出“秀士”,鄉大夫把他們的履歷交到司徒處,稱為“選士”。司徒看中的人,就是“俊士”。當然了,也有不經過鄉或司徒的選舉而直接投考的,稱為“造士”。貢士由諸侯選拔并直接貢獻給天子。經過天子考核之后,可以依據其才能授予官職。幸運的話還可以得到封土及爵位。
2、漢朝的人才選拔制度
察舉制在春秋時已有雛形。在當時,通過基層逐級察舉,由當時的地方官員向國君舉薦人才。到了戰國時期,規定地方官在年終上計之時,一定要向中央舉薦一些人才(有定制),經過國君或有關部門的考核而可以獲得官職。此種制度逐漸成了察舉制。
到了漢代,此種制度有所演變。
兩漢時期,人才選拔(即察舉制)的科目多種多樣,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祿、明經等。還規定了長官每年應舉薦的名額。其主要的方法是,皇帝下詔指定薦舉的一些科目,由丞相、諸侯王、公卿和郡國守相等人按照要求考察薦舉;應舉的人或由丞相、御史二府及九卿策試,或由皇帝出題策問。然后根據對策的成績高下,分別授予官職或選入郎官繼續深造。
3、三國及兩晉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
在三國時期的魏國,魏文帝曹丕開始實行“九品官人法”。其辦法是任用“賢能”的官員,州設大中正,郡設小中正。由他們按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品來評定人才的等級。選出人才后,由小中正上報大中正核查,大中正再上報司徒核實,并交給吏部尚書任用官員。這樣由專職舉士的中正官員負責,選用標準除了因循漢代的差距制度所要求的經學、德行、鄉閭清議之外,又增加了才實等內容。劃分了九品后,還要根據士人德才表現寫出評語。
4、隋唐宋明清的人才選拔制度
(1)隋唐宋的人才選拔制度
隋朝的人才選拔制度主要是科舉制。毋庸置疑,科舉制是在薦舉制度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制度,它以考試的成績來作為選拔人才的主要標準,這一點區別于隋以前的許多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由隋煬帝創立。隋時設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
唐代主要的人才選拔制度也還是科舉制。只不過是在隋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增加了許多科目,主要的有進士和明經。到了武則天時又開創了武舉和殿試。此外唐代允許落榜者來年繼續參加考試。于是有“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的評價。唐代也因此而獲得相對多樣化的人才。
宋代的科舉制度比唐代還要嚴格。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貢舉上僅以進士科為???,而其他諸科則不會經常舉行,這也是其不同于唐代科舉取士的地方。宋代的科舉制度實行“糊名法”、“謄錄”。擴大了錄取的名額。進一步減少門第限制,更廣泛的吸收了各階層的知識分子。此外,還增加了殿試,使之成為考試的最高階段,皇帝親自考察應試者。
(2)明清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
明清時期的考試分為四級進行:①院試(或稱童試,府試,縣試);②鄉試;③會試;④殿試。而考試內容專取《四書》、《五經》命題,應試的人答題必須按照固定的程式和一系列的規矩。且采用空洞無物。形式僵死的八股文考試?!白怨湃A山一條路”,明代中后期,科舉考試成了讀書人為官的唯一途徑。黃宗羲所說:“今也不然,其所以程士者止有科舉之一途,雖使古豪杰之士若屈原、司馬遷、相如、董仲舒、楊雄之徒,舍是無由而進取之,不謂嚴乎哉!一日茍得,上之列于侍從,下置之郡縣,即其黜落而為鄉貢者,終生不復取解,授之以官,用之又何其嚴也。嚴于取,則豪杰之老死丘壑者多矣;寬于用,此在位多不得其人也?!?/p>
5、科舉制度的利弊
(1)有利之處:①有利于相對公平的選出社會上的人才而不論出身背景??婆e制度用考試的辦法選拔了人才,而決定人才是否合格的標準便是考試的成績,它是客觀的。因此科舉制度是一種有利于真正的人才脫穎而出的制度,實行公開考試,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不論是仕宦世家還是平民百姓,只要他努力讀書,就有考中的希望。其中就有不少窮困的讀書人取得了功名。②科舉制度有利于封建國家的繁榮與發展。通過科舉制度,中榜的人可以由窮變富,由困窘而一路平步青云。從此可以為官作宦,從而帶動了自己身邊的人也得到升遷。相對來說,有利于社會各階層的人員流動。對于統治者來說,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賢才以及年輕有為的人力資源,實現新舊力量的交替補充組合,從而更好的鞏固封建統治,減少施政的阻力與失誤。新人走上新崗位,往往會發揮其積極性與才干,有利于國家的繁榮。③科舉制度對社會風尚有一些有益的導向與推動。在唐代,詩賦成了教育與考試的重要內容。于是許多人紛紛學詩寫詩,從而促進了詩歌的繁榮。又如,唐代科舉考試時把書法列為評定人才優劣的一項標準,于是許多人也勤于書法,形成了唐代流派眾多的書法家。
(2)不利之處:①科舉制度對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的發展產生了阻礙作用。科舉注重什么,社會也就崇尚什么。因此科舉的內容自然而然的成了人們讀書的內容、日常的功課。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由于讀書人過多關注儒家經典,從而忽略了其他學說。于是專研科學、人文學科等的人少了。從而阻礙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發展。②科舉制度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既」γ麑嶋H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統治者的提倡。例如,北宋皇帝趙恒就寫了《勸學篇》,文字是這樣的:“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很明顯,宋真宗的這首《勸學篇》告訴讀書人讀書可以獲得許多物質上的極大滿足?!斑@番話,既是最高統治者勸誘人們埋首書本的功名利祿的許諾,也是一旦登第之后迅即獲得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的真實寫照;既是全社會在科舉的激勵下以讀書為至上、積極向學的形象反映,也是士子勤學不倦的動力所在?!?/p>
二、當前人才選拔制度的弊端分析及啟示
在我國,當前一些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存在一些不足,且有擴大化的趨勢。我們都知道,人才是綜合素質的統稱,知識素質只是成就人才素質的重要素質之一。其他的還有道德素質、身體素質等。當前一些用人單位在選拔人才時常常只重學歷而忽視了能力。于是造成了假文憑的泛濫。
目前,許多企業看不到人才的主要方面,容不下偏才、怪才或者有缺點的人才。甚至把那些應聘者的個性當不足,使一大批真正有能力、個性和實力的人才得不到鍛煉機會。正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一些單位在用人上習慣先選用與自己親近的或關系密切的人。這一點在事業單位尤其明顯。許多事業單位的干部在千方百計讓自己親戚任職。按要求,應該“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睆墓诺浇?,人才選拔制度在不斷發展,不斷完善。而人才的自身特點與外部的情況也在不斷變化。我們的人才選拔制度必須不斷完善。
所有受聘者應當在同一起跑線上“競賽”。不應允許階層的特權存在。一個人的背景、家世、資歷等外在條件不應成為其受聘的充分理由。人才應當能為單位或集體帶來利益或效益。要求雇主對人才進行歸類,并且安排其在最適合的崗位上,讓其發揮最佳效益。
人才選拔制度是為歷代所重視的制度,受一個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人才選拔制度本身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政權的命運。人才選拔制度也或多或少受到人為因素的直接及重要的影響。人才選拔制度是一個時代的反映。社會不斷發展變化,這就要求人才選拔制度也跟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對人才選拔的標準也應多樣化,并且知道品德、能力、綜合素質比學歷、智力更有用。我們應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樹立與時俱進的人才觀,破除舊的選才標準,不拘一格選人才。
參考文獻:
[1]張亞群.人才選拔制度的歷史轉折——高考恢復30年省思[J].東南學術,2007(4).
作者簡介:韋靖源(1987-),男,廣西柳州人,南昌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史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