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婭妮
[摘 要]中蘇友好協會成立于建國初期,是中蘇關系發展變化的見證者之一。中蘇友好協會成立后,全國各大城市也紛紛成立了地方的中蘇友好協會。上海市作為中國重要的工業、文化和教育中心之一,也相繼成立了上海市中蘇友好協會。上海市中蘇友協的各項活動對于增進中蘇友好、推動學習蘇聯起了巨大的作用。國內外對于中蘇友好協會的研究不少,但是對于地方的分會研究則是少之又少。上海作為建國初期一個重要的城市,本文將對關于上海市中蘇友協的研究情況作一簡要介紹。
[關鍵詞]上海市中蘇友好協會;中蘇友好報;蘇聯
1949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已經確立對蘇“一邊倒”方針的基本輪廓,毛澤東在會上明示:“我們和蘇聯應該站在一條戰線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機會就要公開發表文告說明此點。”(1)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正式對外宣布對蘇“一邊倒”政策,此后陸續發表文章加以闡述。(2)剛成立的新中國,從意識形態、國家安全和經濟建設等方面考慮,都需要與蘇聯保持密切的關系。另外,隨著美蘇對立也越來越尖銳,蘇聯也需要新中國加盟社會主義陣營。1951年聯合國通過對華經濟封鎖的決議之后,新中國當時的經濟、技術援助只能來自于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隨后在全國各地紛紛成立了分會,上海作為中國重要的工業、文化和教育中心之一,也急需一批蘇聯專家來指導工作。1949年12月21日,上海成立了上海市中蘇友好協會。
回憶資料方面:張再,原中蘇友協總會的秘書,在一些訪談當中留下了許多關于中蘇友協的珍貴回憶資料。如:在《感慨話悠長人散曲未終—原中蘇友好協會總會秘書張再訪談錄》(3)中,張再先生從中蘇友協的成立的背景、組織機構、開展的活動以及產生的影響等進行了概述。《我所知道的中蘇友好協會始末》(4)中,作者從整體上將中蘇友協從1935年10月的“中蘇文化協會”到中蘇友協再到結束進行了概述。張再先生的另一篇論文《追憶“中蘇友協”往事》,也是簡要地概述了中蘇友好協會從成立到停止活動的過程。這三篇文章張再先生主要從中蘇友協總會的籌建、組織機構、工作活動以及發展演變來闡述的。
關于總會的論文方面: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孔寒冰的《新中國與蘇聯關系的特殊載體—中蘇友好協會》中,該作者認為中蘇友協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因為研究中蘇友協不僅可以填補中蘇個案研究的空白,還可以為建國初期中蘇關系對中國國內政治經濟生活產生的影響提供新的角度和切入點。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蒲國良的《中蘇論戰時期的中蘇友好協會》一文對中蘇論戰時期的中蘇友協進行了研究,認為在中蘇關系急速冷卻的背景下,中蘇友協的功能和活動不知不覺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即機構萎縮,人員銳減,地位下降,活動減少,宣傳從對內轉向對外最后成為中蘇論戰的工具,但它依舊是中國與蘇聯兩國保持交流與溝通的一個重要窗口。張萍的《〈中蘇友好報〉:中蘇友好的見證》,是采訪原中蘇友好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曉光先生、秘書張再先生、組織部工作人員辛秋水先生以及《中蘇友好報》編輯部主任歐陽惠先生而獲得的珍貴的口述回憶史料,作者較具體的介紹了《中蘇友好報》從1952年10月5日創刊到1957年3月30日停刊期間的幾次改版,并對其內容和風格在不同時期的變化以及意義進行了研究。作者認為,《中蘇友好報》不僅是一份為外交服務的報紙,更是緊跟國內政治風向為內政服務的報紙。但是在當時國際風云變幻的情況下,《中蘇友好報》終究成為了中蘇分歧的“犧牲品”。
關于地方中蘇友協的論文:關于地方的中蘇友協的研究很少,幾乎是空白,所以地方的中蘇友協也很有研究價值。姜超的《中蘇友協運動在上海(1949-1960)》是為數不多的關于地方的中蘇友協,作者詳細的介紹了上海中蘇友協的成立背景以及緊迫性,即新中國與美國幾乎完全隔離,上海各領域出現專家真空,邀請蘇聯專家來指導工作迫在眉睫。作者還分析了當時上海人對美國的依賴和對蘇聯的懷疑與敵視心理以及中蘇友協在上海的一系列宣教活動及扭轉上海民眾對蘇不全面的看法。
從以上的學術研究可以看出,本專題的研究價值值得肯定。當今學術界也已經開始關注到這一研究領域,但是重視程度還不夠,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很有限。其研究不足歸納起來主要有:
1、研究深度尚顯不足。中蘇友好協會問題研究未見有專門的史料出版,因此,進行扎實的史料整理和研究工作就顯得非常必要。在已有的研究中,存在著貪大求全的現象,致使內容空泛、深度不足,細致的個案研究也不足。例如,地方的中蘇友好協會研究《中蘇友好協會在沈陽》、《中蘇友協運動在上海(1949-1960)》和《建國初期江蘇省中蘇友好協會研究(1949-1960)》,前兩篇都沒有詳細介紹內部機構設置,只是從成立的背景到停止活動進行了概述。
2、從資料的掌握程度看,地方中蘇友協研究確實有不小的難度,研究成果非常匱乏,研究本課題只能主要依靠檔案資料。由于本課題涉及國家關系,一些檔案尚未完全解密,所以要獲得核心資料很難。另外,還可以利用親歷者和《人民日報》等報紙以及當時中蘇友好協會的一些出版物。
3、人們的一些偏見。有些人認為中蘇友協充其量是個民間組織,其地方分會更是沒有研究必要和價值。其實不然,中蘇友協剛成立之時,就受到了中國共產黨高層的關注,總會會長是劉少奇擔任,各地分會的會長也是當地政府的高級領導擔任。所以說中蘇友協一直都是官方行為。而上海作為當時中國重要的工業、文化和教育中心之一,固然上海市中蘇友協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
從研究現狀來看,中蘇友協地方分會研究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間。上述的公開研究出版和發表的成果各有側重點。總而言之,關于這上海市中蘇友協這一課題的研究仍有很多薄弱之處,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認識也有待進一步深化,所以研究空間和研究價值都很大,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注釋: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頁。
(2)余敏玲:《學習蘇聯:中共宣傳與民間回應》,《研究所近代史集刊》,2003年第40期。
(3)李文、葉張瑜整理:《感慨話悠長人散曲未終—原中蘇友好協會總會秘書張再訪談錄》,《當代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2期。
(4)張再:《我所知道的中蘇友協的始末》,《中共黨史資料》,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