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 要]辛亥革命后的幾年間是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的時期。誠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輸華商品減少,給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廣闊的市場??陀^上為我國民族資本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關鍵詞]民國;政府;經濟思路
民國初期,從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起,到1916年6月6日憂憤而死為止,持續五年有余。辛亥革命后的幾年間是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的時期。誠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輸華商品減少,同時對中國原料的需求量增加,這就使原來受帝國主義壓迫變得十分狹窄的中國市場稍稍出現了一些空隙,給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廣闊的市場??陀^上為我國民族資本的發展提供了機會。但問題是,市場的開闊只是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要把它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還得有其它條件的配合。尤其是政府政策的允許和保障。假使政府對民族工商業不提倡、不鼓勵,對產品征收過高的稅捐,使投資企業無利可贏,甚至不允許私人興辦企業。那么,即使市場再廣闊,民族工商業還是不能發展。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因此,要全面分析北洋軍閥統治初期民族工商業發展的原因,離不開當時工商業政策的分析,而對當時政府的經濟思路,則有必要進行一番考察。
振興實業,發展資本主義
袁世凱在奪取政權后,沒有立刻否決南京臨時政府所發布的“振興實業”的政策,而在一定程度上將這種政策繼承了下來,聲稱要振興實業,在輿論上也積極加以引導。袁本人曾多次表示:“民國成立,宜以實業為先務”,“營業自由,載在國憲,尤宜尊重?!彼€屢屢通令各省“切實振興,以裕國計,……一切商辦公司,其現辦者必須加意保護,即已停辦及有應辦而未辦者,亦應設法維持,善為倡導?!币粋€國家的經濟政策和政治制度密切關聯,袁世凱政府是一個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權。它一方面繼承了舊中國的政治傳統,主要地舊階層服務,但另一方面,由于它建立在辛亥革命的基礎上,繼續舉著中華民國的旗幟(短時的洪憲帝制除外),又不得不考慮資產階級的利益,再加上袁世凱出于“培養稅源”的需要,在經濟上并不排斥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當時政府繼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之后,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資本工業發展的經濟政策。
籠絡民族資產階級
積極籠絡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適當放權,吸納一部分專業人士主持工商、農商等部。例如民國政府的第一任內閣中,農林、工商、教育、司法總長均是學有所長的同盟會會員;又如,1912年到1913年兩年間的工商總長,或是曾留學海外耳濡目染過資本主義的巨大活力,或是當時國內首屈一指的實業家。所以這批人一上臺,就毫不遲疑地表現出發展工商業的熱情。同盟會員陳其美被任命為首任工商總長后,當即表示對民族工商業“愿勉盡提倡保護之責”;進步黨首領熊希齡出任國務總理后,積極把自己發展工商業的“保育主義”理念付諸實施;特別要提的是在張謇擔任農工商部總長時期,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商業的法律法規,出臺了大量有利于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為民族資本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據。據統計從1912—1916年間北洋政府煩布的條例、章程、細則、法規達86項之多。內容涉及礦政、農林、工商、漁業等有關實業的各個方面,而以工商、礦業法規居多。這些經濟制度的創設,尤其是關涉厘金等舊制的修正,部分地消除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
統一幣制,整理金融秩序
統一幣制的問題,是促進中國經濟近代化的重要課題。辛亥革命以前,幣制改革問題已經提到了議事的日程上。民國初年,雖經過辛亥革命,但中國的貨幣極混亂的狀況依舊。當時社會上流通的貨幣有銀兩、銀元(又有墨西哥銀元、龍洋舊幣、大清銀元十余種)、銅元、紙幣等。這些貨幣品種繁多,市價各異,計量標準零亂,給商品交換帶來極大困難,直接影響著國計民生和經濟發展。
袁世凱是軍閥,但他畢竟和舊式軍閥有所不同,他知道近代國家需要近代工業體系作支撐,也離不開近代金融體系。眼見得中國貨幣混亂帶來的嚴重弊端,特別是當時世界銀價暴跌,20世紀初年銀價下跌過半,而中國對外大量賠款、借款和貿易都用白銀支付,僅因銀價下跌所受鎊虧的損失就令人難以接受。何況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國畢竟與以前不同,政治的變革激起了人民發展經濟的強烈要求,幣制改革的問題被提到了更迫切的地位。而且袁世凱也希圖能借助幣制改革改善財政困難的狀況。出于種種目的,政府進行了幣制改革。在幾年中曾統一了銀幣,整理了紙幣,并對貨幣本位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確實可說有所進展。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政府統一銀幣的措施。為統一銀幣,幾經研討,1914年開鑄新銀幣,財政當局規定新銀幣1元重7錢2分,成色89(開始為9),即以庫平純銀6錢4分零8毫加銅鑄為1元銀幣,幣面鑄袁世凱頭像,故稱“袁頭幣”。按照規格鑄造的銀幣、形式、重量、成色都嚴格劃一,發行之后全國通行無阻,很快便取代了其他銀幣的地位。隨后,政府通過中國、交通兩銀行同錢幣公會協商,自1915年8月1日起,以新幣行市代替以前的龍洋行市,其它銀幣或按新銀幣行市通行,或向中、交兩行兌換新幣,這使我國自鑄銀元的行市第一次達到統一。我國貨幣專家都公認,“袁頭幣”是近代中國鑄幣史上惟一成功的銀幣,此幣自1914年開鑄,到1916年已鑄出1.6億元。袁世凱死后,這種銀幣的鑄造量更大,成為銀幣市場惟一流通的主幣,其他銀幣或被收回改鑄,或僅以紀念幣的意義存在。而銀元制度的確立,表明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新幣制取代了舊幣制。它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便利了工商企業的往來。
資金的流通是從事工商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壞節。為了建立統一的金融流通機關,政府成立后,接收了中國銀行,作為國家銀行。中國銀行享有經理國庫、發行國幣及兌換券的特權,歸財政部直轄。除總行外,1912-1913年初,先后在天津、漢口、山東、河南、長春、營口、山西、揚州、青島等地設立了分行。到1916年,除云南、廣西、甘肅、新疆、西藏省未開設外,其它各省均設立了分行。政府還鼓勵創辦私人銀行據統計,從1912-1916年間,全國共成立私人銀行三十家。新式銀行業的興起便利了工商業資金的通融。以浙江興業銀行為例,1912年該行資本、存款各項合計404萬元,用于定期放款的即達256萬元。到1917年,該行工商業放款占3%。銀行貸款有利于民族工商業融通資金,發展生產。
利用外資,鼓勵華僑回國投資
民國成立后,發展實業面臨著資金嚴重枯竭的局面,提出要“開放門戶,利用外資,為振興實業之計”。為了籌措實業資金,政府宣布實行“開放主義”,利用外資,以解決資本缺乏的問題。特別是利用外資以開發礦業,并頒布了《礦業條例》吸引外資投資于礦業。《礦業條例》規定:“凡與中華民國有約之外國人民,得與中華民國人民合股,取得礦業權。但須遵守本條例及其他關系堵祛律”?!巴鈬嗣袼脊煞?,不得逾全股份十分之五。”與清政府礦章規定外股只準占十分之四相比,條件有所放寬。條例還規定:“礦業權者得依一定條件,以礦業權抵押借款廣這些都是有利于中外合作投資的條款。因而《礦業條例》頒布后,受到中外人士的歡迎。
對華僑回國投資事業于以保護和獎勵。在以大總統名義發布的《令?;輧S民》的通令中指出:“?;輧S民,宜有勞來之政,著內務、農商兩部通令各省軍民長官干:籍隸于該省之僑商,均應設法招徠,隨時扮喻。并曉喻海外各中華商會,切實勸導各商,集資回國,興辦企業,其已經歸國者,尤必悉心保又。務使安居樂業,各泯猜虞。”農商部在制訂獎勵條例時也規定:“外僑商有熱心倡辦工廠者,由領事查明匯報核獎,傅資鼓勵。”1915年5月,政府頒布《保護華僑條例》,對華僑回國投資,予以保護和獎勵。所有這些,有力地刺激了華僑回國投資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張學繼:《論袁世凱政府的工商業政策》,《中國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1期。
[2]劉卓:《袁世凱政府的幣制改革與京鈔風潮》,蘭州學刊,2006年第7期。
[3]谷小水:《商人與袁世凱政權》,《史學月刊》,1999年第2期。
[4]常全喜:《袁世凱政府與民初民族資本工業的發展》,殷都學刊,1995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