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鄭觀應社會慈善思想,即社會救助。一方面是鄭觀應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弱勢群體包括流民、女嬰、婦女;另一方面是敘述鄭觀應賑災救荒的思想,介紹鄭觀應在對待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方面的看法及其社會慈善思想的來源。
[關鍵詞]鄭觀應;社會慈善思想;弱勢群體;賑災救荒;思想淵源
鄭觀應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早期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多年來研究者對他的研究多注重于其經濟、政治、外交等的研究。相比之下對其思想的研究相對較少。近年來對鄭觀應社會慈善思想的研究顯著增多,都能夠注意到鄭觀應的慈善思想,社會福利思想的具體內容,大多包含鄭觀應賑災濟貧、關注流浪人員、重視女嬰和婦女等幾個方面展開論述。對于鄭觀應的研究還存在不足之處,對于鄭觀應慈善思想的評價或者說鄭觀應慈善思想當時在中國是否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有所欠缺。
一、關注社會弱勢群體
第一,溺女嬰問題。鄭觀應認為“溺女一事,罪孽甚大”,“天欲生之,人欲殺之”[1]P36,溺死女嬰是逆天殺人的行為,按照佛家因果報應說,溺嬰為天所不容。他總結溺女的原因,“或以為生女太多,忿而溺之;或以為生女需乳,不利速孕;或婢女所生,妻不能容,迫而溺之;或偷生誠恐露丑,惡而溺之”[1]P36其中“生女太多”“不利速孕”的深層次原因是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此外,鄭觀應忽視了中國傳統社會生產力低下,無法養育過多的人口這一問題。所以才出現溺嬰的現象,甚至有的地方成為風俗,鄭所寫的“惟毒婦無知,丈夫不加勸戒”未免言過其實。
針對溺女風俗,鄭觀應切中要害,予以糾正,比如提出設育嬰堂收養嬰赤。為補育嬰堂的不足,提出保嬰會規條,“凡地方貧戶生女,力不能留養者,準到局報名。”[1]P38
第二,流民問題。中國流民問題由來已久,影響因素主要有自然災害,如水災、旱災,人民失去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土地,難以生存,不得不背井離鄉;戰爭的發生,使人民缺乏安定的環境,成為流民產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沉重的賦稅、徭役也可能促使貧苦百姓離開故土。中國近代流民現象的出現除了上述因素以外,還有獨特的因素即列強入侵。具體來說,中國閉關的大門被打開,外國資本主義傾銷商品,洋紗、洋布的輸入使中國傳統的耕與織、織與紡分離,從而破壞了自給自足的經濟,一些農民破產其中有的淪為流民。對待流民,鄭觀應提出每省設立棲流局。“多置田產,籍以■粥之資;廣葺茅廬,俾免風霜之苦。容留無賴,拘束流民,教以耕耘,課之織造,各稱其力,俾習其工。”[1]P159鄭觀應把流浪人員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病有所養,貧有所資”的提法和中國古代“大同”思想具有相似性。提倡設棲流局,流民耕耘,從而使荒田得到開墾,國家增加了賦稅收入,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設善堂有利于減少盜賊,“英屬向來多盜,自善堂、義塾日多,各執所業,鮮有為鼠竊之行者矣”[1]P533有利于改變“我中國除租界外,無處不有丐食游民三五成群,非強丐叫乞于市前,則爛足臥病于街道”[1]P533的情況。
第三,關注婦女。對女性的關注體現在女子教育和婦女裹足兩大方面。“誠能廣籌經費,增設女塾,參仿西法,譯以華文……因材施教,而女紅、紡織、書、數各事繼之。”中國諸經、列傳、訓誡女子之書與女紅、紡織、書、數各事并行,中西融合,這與鄭觀應作為早期改良主義者主張學習西學是一致的。目的是“復能相子佐夫,不致虛糜坐食。愚賤皆知禮義,教化具有本原。此文、武所以化行俗美也。”[1]P288談到裹足,鄭觀應論述“家家裹足,似足不小不可以為人,不可以為婦女者。真所謂戕賊人以為仁義,亦惑之甚矣!”[1]P289中國古代婦女裹足開始于五代,裹足對婦女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是中國古代君權、夫權、父權的鮮明體現,反對裹足既是對婦女身體的保護,又是對婦女地位的關注,此后,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均涉及到改變不符合社會進步的舊風俗。“最初提出具有近代意義的婦女解放主張的是早期維新派。”[1]
二、賑災救荒思想
鄭觀應的社會慈善思想還表現在救荒賑災方面。災荒是自然災害造成的,但是自然災害發生后,如果政府救助到位,也就不會造成災荒。政府賑災需要資金,近代西方列強不斷發動侵略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日俄戰爭……這些戰爭不僅嚴重破壞了中國的社會經濟,而且每次戰爭的失敗,中國政府都要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內外交困,經濟命脈掌握在西方列強手中,長期處于國弱民窮狀態之中。當時的中國又是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幾乎是無年不災。“我國疆域遼闊,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十分復雜,自然變異強烈,自古以來就是災多災重的國家”[1]一有災害,人們便大批流亡,淪為難民,這就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動蕩。戰爭的發生,對社會生產力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人民流離失所,生活困頓不堪,貧困則加劇了災荒的嚴重性。
近代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兵戈未息,水患頻興,或兩廣常被水災,或長江時罹水患,黃河水決,清水潭崩,哀鴻遍野,慘不可言。”[1]P29范圍大,鄭觀應曾說過:“西至漢口、九江、廣西、廣東,北至保定一帶,皆受災之區。”[1]P31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鄭觀應比較關注災情,關心民生。
關于水旱災害的救治。首先,救治災荒的思想與西學東漸密不可分,列強打開中國大門,西方文化在中國傳播,社會慈善得到傳播,同時先進的中國人積極向西方學習。其次,災荒的救治措施各不相同。鄭氏重視探尋災荒發生的原因,將尋求災因作救災備荒的前提,主張未雨綢繆,預防災害的發生。“與其遇患而始圖補救,何如未事而預切綢繆”。[1]P88
對社會經濟破壞最為嚴重的就是水災。在一些重要的江河湖泊周圍,常年遭受著洪水、海潮的侵襲。面對頻發的水災,鄭觀應認為盡管災害的發生甚是厲害,但是“夫降災自天,而弭災則在人”。[1]P30應該高筑河堤,鄭觀應認為西方精諳水利的荷蘭就是采用這種方法的。荷蘭“通國內地,凡附近河湖洋海之處,皆設堤防,御備泛濫。有筑堤高至六丈許者”。[1]P31有鑒于此,他認為只有高筑河堤,“以為捍御,庶有所障蔽,不至河決即成澤國”。[1]P31
中國發展慈善事業資金從何而來,除了社會捐資,鄭觀應還指出“夫中國各鎮、埠,每歲迎神賽會斂資輒至萬千,舉國若狂,動輒肇事。”[1]P588中國應該把迎神賽會的錢用在社會慈善方面。
三、鄭觀應慈善思想的淵源
傳統思想對鄭觀應影響極大。他從5歲開始入私塾讀書,直到17歲才因“小試不售”而“奉父命赴滬學商務”。[1]P483從小接受的中國傳統教育為鄭觀應社會慈善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沃土。鄭觀應社會慈善思想的來源之一即是行善論。倡導人們行善,多做善事,賑濟災民。鄭觀應自幼接受的是中國傳統教育,儒家思想對其產生了深刻影響。“由于受過傳統儒家思想的教育,他們均不可避免地受到貫穿于其中的傳統民本思想的浸染。”[1]1850年前后十年間,鄭觀應隨父讀孔孟經書和學習應試用的八股時文。在這段時間里,鄭因親朋關系到過南洋一帶。
鄭觀應了解到泰西當時比較優越的社會保障狀況,受到強烈的觸動,這也是當時愛國志士不得不思考的。西方文化成為鄭觀應社會慈善思想的來源之一。在鄭觀應身上充溢的是從小耳濡目染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后來習得的西方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互影響下,鄭觀應表達了至今對中國仍有參考意義的以促進國家富強為根本目的的慈善公益思想。
泰西社會慈善做得比較好,“常有達官富紳獨捐資數十萬,以創一善事”。[1]P526包括各種會堂,“美國有勸世會”“有保險公司,凡水火、盜賊、房屋、寶物無不可保,人之死、生、壽、夭。亦可出資以保之。”[1]P528泰西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的標準是比較高的“英之養老院……日給三飯:晨給一饅首、一茶、一牛脂、一粥,午加肉,晚加羹。”[1]P527各院除了生存保障外,更有高層次的追求,如“育嬰堂以美國紐約為最善……男女四、五歲即使識字讀書,教作小玩物,以開其智慧,六歲至八歲女師教以歌詩,舒和血氣。”[1]P526
由于各種各樣的歷史原因,直到今天,中國的社會保障水平仍需提高。從傳統思想的資源中尋找與現代社會能夠結合的地方,致力于中國社會的建設是可行的。他作為一個有著強烈愛國心的中國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至上價值觀在他身上又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客觀理性地吸收“泰西”文化,而又以地道的中國文化作為其表述的根基是鄭觀應思想的根本特點。
參考文獻:
[1]夏東元.鄭觀應集(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2]金慶惠.晚清早期維新派的婦女解放思想[J].北京師范大學.2003年第3期.
[3]王國慶.近代中國社會慈善家群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4]夏東元.鄭觀應集(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5]張天波.早期維新派重民思想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作者簡介:許莉莉(1990-),女,山東聊城人,煙臺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2013級中國史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先秦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