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要:經濟法中所蘊含的經濟自由思想是通過對經濟主體的經濟權利(力)和義務的配置來實現的。中西方經濟自由思想的發展歷程以及在經濟自由內涵上的共識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具有借鑒意義。經濟自由作為一種經濟理念,是人們期待社會經濟所能達到的理想狀態即在法律所允許的范圍內的自主經濟決策和經濟行為;作為一種經濟制度安排方式,是經濟體制構建和經濟政策的取向,也是經濟自由的理念在經濟生活中的現實化,其實質是在經濟領域內各經濟主體之間的權利(力)義務的配置要達到的一定比例關系。
關 ?鍵 ?詞:經濟自由;經濟權利;國家干預;權利義務配置
中圖分類號:D922.29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14)12-0048-05
收稿日期:2014-09-25
作者簡介:張偉(1979—),男,吉林梨樹人,中共遼源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為憲法、行政法。
經濟自由中的自由是社會政治意義上的自由,并非哲學認識論意義上的自由。從一般的意義上說,社會政治自由是涵蓋人們在社會關系各個領域中的自由,包括政治關系領域的政治自由、思想文化關系領域的思想文化自由,以及經濟關系領域中的經濟自由。[1]經濟自由并不象政治自由那般易成為社會的熱點,也不象思想文化自由那樣引人注目和敏感,但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的重要的意義絲毫不遜色于政治自由和思想文化自由。
一、經濟自由思想在西方的發展
縱觀西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經濟自由思想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⑴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古希臘時代屬于奴隸制的自然經濟階段,商品貨幣經濟有所發展但不發達,人們對自由的認識集中在政治公共生活方面,即使涉及經濟領域,也僅體現在主張政府保障有產者的財產方面。古羅馬帝國從公元2世紀中葉起,奴隸制經濟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奴隸主階級為了鞏固其統治而制定一系列法律。羅馬法學家提出的“契約自由”思想在羅馬法中得到體現,后者規定了個人的財產權利、個人財產的處理和自由契約制度,這是經濟自由思想的最初萌芽。⑵古典政治經濟學時期。17世紀末18世紀初,在以分散的落后的小農經濟為主的法國,一些思想家堅決摒棄重商主義方針,把農業提到首位。法國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布阿吉爾貝爾認為,一切貿易的自由往來是實現社會經濟按比例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自由競爭是自然規律的基本要求。他的自由思想被重農主義者進一步發揮。重農主義是18世紀中葉在法國產生的一種主張經濟自由和重視農業的經濟理論體系。他們認為,人類社會存在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即自然秩序,并依此提出實行經濟自由的主張。認為經濟自由包括每個人有選擇職業的自由、國內商業和對外貿易的完全自由以及能保證國家有盡可能多的購買者和出售者的自由競爭。其實質是反對封建的、不利于經濟增長的法令,企圖建立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制度。1774-1776年,杜爾閣采取改革措施,實施了一些重農主義政策,如建立了國內谷物的自由貿易、實行酒類自由貿易、廢除行會組織等,為經濟自由思想的進一步發展作了實踐上的可貴嘗試。17世紀中葉的英國,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場手工業成為英國工業生產的主要形式。這種背景下,斯密之前的早期古典經濟學家們提出經濟自由的主張。諾斯、休謨、范德林特都是在反對重商主義的基礎上提出發展自由貿易以引起自由競爭,這是與當時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斯密時期的英國還處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工業轉變時期,他認為在商品經濟中,每個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為目的,通過市場機制自發作用的調節,由此而作的選擇,自然會使社會資源獲得最優配置;反對限制經濟自由的重商主義政策和封建制度,主張自由放任。近200年的這種自由經濟的思想和主張,促進了英國和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古典經濟學反對封建貴族特權,反對封建國家干預經濟活動以及其他妨礙自由競爭的措施,提出自由放任的口號。為此,他們力圖證明在經濟生活中占統治地位的是客觀的、自然的和永恒的規律,國家干預只會破壞這些規律的作用并給整個社會帶來災難。⑶新經濟自由主義時期。西方經濟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凱恩斯國家干預理論遇到了新的問題,于是從60年代晚期起特別是70年代,反對國家干預主義主張給私人經濟以充分自由的新經濟自由主義興起。它內分為許多派別,主要有倫敦學派、弗萊堡學派、貨幣主義學派和供給學派等。他們共同的觀點主要是:第一,對經濟自由和市場經濟制度的推崇達到了新的高度。認為只有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本工具進行各種經濟活動才能使整個經濟取得最高效率,任何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都會造成價格信號的扭曲,從而影響對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第二,私人財產權利再一次被當作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若要市場經濟有效運作,財產所有權及其合法轉讓權的認定是必不可少的。第三,貶斥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認為政治家、官僚和政府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進行各種決策的,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利達到自己的目的。
二、經濟自由思想在中國古代及近代的發展
中國古代經濟社會也存在著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兩大對立的經濟思想,但在封建制度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君權至上的學說以及國家工商經營的管理策略,使得國家干預始終是古代國民經濟管理的主流思想。經濟自由思想只是經濟社會中與主流思想樂章不和諧的一個音符。它主張利用商品規律自由競爭,擺脫所有違反商品規律的行政干預,以滿足人們追求財富的需要,這種思想一般是民間意愿,其提倡者堅決站在工商業者的立場,同時揭露國營壟斷的種種弊端,如服務質量低劣、官商壟斷效率低下、腐敗等等。綜觀中國古代早期經濟思想,孔子認為,國民經濟管理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為政者應當順應而不要干擾、阻礙百姓的求利活動。《管子》一書從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在微觀層次上,除了“管營手工業”和“奇技淫巧”外,主張對手工業、商人的具體生產、經營活動放任自由;在宏觀層次上,為穩定地發展經濟、富國富民,主張國家積極干預經濟,既注重市場調節的作用同時又強調計劃調節的作用。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認為追求財富是人的自然本性,國家不要過多的干涉,“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明代中葉,資本主義萌芽已在少數地區和個別行業中稀疏的出現,但由于明末爆發了社會危機,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萌芽未得到正常發展。清初社會經濟的恢復,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萌芽比在明代有了一定的增長,但發展緩慢,表現為局部性的民間自發形態。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封建生產關系在整個社會經濟中占絕對統治地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個時期有一種“叛逆”思潮,批判傳統經濟教條的“火藥味”比較濃烈。許多學者提出經濟自由主張,顧炎武就是其中之一,他極力反對政府對商業貿易的干涉。
中國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過程中,帝國主義在中國直接經營輕工業企業和部分重工業企業,支持官僚買辦經濟;與此同時,19世紀60-70年代,中國開始出現民族資本經營的工業企業,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資本主義改良派是隨著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代表新生的資產階級和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商人、地方官僚利益,較多地受到資產階級政治、經濟思想以及哲學和社會文化理論的影響。改良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生產技術和資本主義制度,要求將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引入國內,反對封建的經濟教條,主張經濟的自由發展。如譚嗣同認為,國家之間應實行自由貿易,工業發達國家之間,即使是經濟不發達的農業國,也可以“蒙通商之厚利”。在我國,嚴復是以西方古典學家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作為武器來宣揚經濟自由主義的第一人,主張開明自營和貿易自由,反對官商對商業經濟的壟斷。他在《原強》中提出:“復所謂富強云者,質而言之,不外利民云爾,然于利民必自民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2]認為經濟自由能解決一切經濟上的問題。除了極少數的經濟活動外,如郵政、電業、學校等事業以及私人無力出資的大企業等,國家不應直接進行管理或控制經濟生活。
由于封建制生產關系在我國維系了兩千多年的主導地位,即使是在封建制瓦解后,因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的經濟自由思想始終不是主流思想,但是各思想家對經濟自由思想的闡述對我國現在經濟的發展仍有借鑒意義。
三、經濟自由思想在中西方發展的比較
(一)經濟自由思想的產生及實踐的歷史適應性
從西方經濟自由思想的發展來看,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初的西方正處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斷壯大時期,舊的封建制度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古典經濟學家們提出的經濟自由理論符合了經濟發展的趨勢。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是在凱恩斯國家干預主義全面失敗的背景下產生的,是對古典經濟學家主張的經濟自由的復歸。從中國經濟自由思想的發展來看,中國古代早期經濟自由思想是在奴隸制度瓦解,新的封建制生產關系逐漸形成的狀態下產生的。明末清初時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以及19世紀60-70年代的民族資本主義的出現和封建自然經濟基礎的動搖,都為經濟自由思想的產生提供了土壤。
可見,經濟自由思想總是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進而可能被運用到經濟政策中去,具有歷史適應性的特點。客觀需要是經濟思想產生和實踐的動力,實際效果是判斷其是否合理的標準。任何一個事物都有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經濟思想及經濟政策亦是如此:當國家干預思想和政策的有利方面發揮到一定程度時,這種思想和政策就顯得不那么重要,而解決它的負面效應就顯得重要起來,這時就需要用經濟自由思想和政策來興利除弊。所以說,就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本身而言,它們并無優劣之分,關鍵在于適當的條件下采取適當的政策,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定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 [3]
(二)經濟自由內涵的相似性
考察西方的經濟自由思想,不難發現他們所主張的經濟自由在內容上有著相似性。如古羅馬法學家提出經濟自由的萌芽思想——契約自由。法國重農主義認為經濟自由包括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和選擇職業的自由。亞當·斯密認為自由放任的具體政策有:自由選擇職業;取消限制自由轉讓土地的規定;實行國內和對外貿易自由。約翰·密爾強調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完全自由。新自由主義主張經濟自由包括擁有私人財產的自由、消費自由和就業自由。在中國,孔子主張“求利活動”的自由。在當時社會經濟條件下,求利活動主要限制在生產經營的范圍內。《管子》主張微觀層次上手工業、商人的具體生產、經營活動的放任自由。 近代的資本主義改良派籠統的認為是自由貿易、自由的經濟活動。結合當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可以認為經濟自由的內容包括:第一,財產自由。這是各類經濟主體進行經濟行為的前提,它表明經濟主體為了實現其自身的最大利益,能夠依據自己的獨立意志取得和支配自己合法的財產,并承擔相應的后果責任;第二,競爭自由。它遵循自己特定的經濟規律,使自然和社會資源朝著最能發揮其效益的方向流動,因而是在自然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對其進行合理有效配置的最佳手段;第三,生產經營自由。經濟主體有權進行自主經營,以及對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等等作出自己的選擇。“建立在競爭自由基礎上的經營自由能夠比任何精巧的計劃更能達到一種理想的經濟秩序”;[4]第四,個人和團體的發展自由。包括個人不受外部干擾的自主選擇職業、勞動的自由以及組織團體不受外部干擾自主選擇經濟機會,決定發展方向的自由。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自由的內涵和外延必將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擴張。以其外延為例,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知識在社會中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使得當代社會成為一個網絡和信息社會,同時引起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的獲取對于公民個人和各類組織部門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而信息自由有著重要性和必要性,任何人都應免受外部不正當的干預而無阻礙地獲取各類信息。信息自由也應成為經濟自由的表現之一。社會經濟生活會愈加復雜,經濟活動主體和經濟行為也會更加多樣化,經濟自由概念的內涵外延將隨之愈加豐富。
(三)經濟自由的實質
無論就哪一方面來說,它都是與處于人類社會中的人分不開的。正如黑格爾所言,禽獸談不上自由的問題,只有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所以人才有自由。自由是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的,由于其與社會相聯系,與社會中的人相聯系才有存在的價值。可見自由具有社會性,并且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而同步發展,不斷充實著自身。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馬克思曾說:“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5]因此,社會不是單個個人的堆積或者簡單的相加,而是人們之間的聯系和關系,是人們相互交往的產物,是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的內容表現為社會關系,社會關系也最能反映一個社會的特點。所謂社會關系,是指社會主體之間在社會活動中交往而產生的一系列的權利義務的總稱。換言之,就是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組織、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權利(力)義務配置關系。自由的實質恰在于此。當這種配置達到一定比例關系時,則可以認為自由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實現,否則便意味著自由的虛無。同樣,經濟自由也是如此,它最根本地體現在經濟領域內各經濟主體之間的權利(力)義務配置關系。作為一種經濟理念,它追求的是經濟主體權利(力)義務的合理配置;作為一種體制構建和經濟政策的取向,它按照合理的比例具體地配置各類權利(力)和義務。經濟權利(力)和義務的配置是發生在經濟主體之間的。市場中一般存在以下三類主體:干預或者管理經濟的政府,作為生產經營者的企業和作為消費者、勞動者的個人,以及介于前兩者之間起樞紐和橋梁作用的經濟自治團體。權利(力)和義務的配置應避免失衡狀態:國家和部分社會團體的經濟權力明顯占很大份量,其他經濟主體尤其是個人名義上雖然享有充分的權利而實際上并不享有。這種失衡往往導致社會產生兩大集團:少數人的強勢群體和大多數人的弱勢群體,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個充分經濟自由的市場經濟的理想狀態應該是這樣的:政府的經濟權力應作用于宏觀經濟領域以及極少數微觀經濟領域,例如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企業和個人在經濟生活中享有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充分的經濟權利,按照自己的方法自由生產和競爭以追逐利潤的最大化;經濟自治團體一方面作為其成員的代表以制約政府的權力,維護本組織成員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對成員實行自律管理,體現了準公權力和集體權利代表的雙重特點,相對于宏觀和微觀經濟領域而言,可稱之為中觀經濟領域。整個社會經濟在這樣一種競爭、有序、充分自由的狀態下健康運行。現在很多國家都力圖讓本國經濟向這種良好運行的經濟自由型發展,暫且拋開意識形態的差異不談,我國的市場經濟最終也應邁向這種成熟的經濟形態。
四、經濟自由思想發展對我國經濟與法律的啟示
(一)經濟自由與我國經濟的發展
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結構劇烈變化、各種矛盾集中暴露的經濟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框架雖然建立,但仍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宏觀經濟方面,體制問題、結構問題、經濟安全問題尤其是金融安全問題等等有待解決;微觀經濟方面,問題在于黨政領導機關的職能錯位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過度干預;社會信用嚴重缺損,市場秩序混亂;國有大企業改革難度大、創新能力弱;壟斷領域的改革相對滯后等等。對此,宏觀上,應加強政府對經濟的調控,以貨幣、財經政策的運用來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在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更需要國家強有力的對經濟生活進行宏觀調控,維護國家經濟主權以及經濟安全。微觀上,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應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主要集中在提供公共產品,規范市場秩序,限制壟斷等方面,以促進經濟自由在微觀領域的充分實現。
但是,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是不夠的。我國當前的市場經濟遠遠沒有達到這種成熟的形態,其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不是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所造成的,而是任何一個前自由主義、前現代社會都會出現的權貴利用其權力來掠奪所造成的。簡而言之,癥結在于權利(力)失衡,在于經濟權利(力)和義務配置的不合理,如果把國家權力規定的過大并假想權力能用得公正無私也只是一廂情愿。只有經濟權利(力)和義務的合理配置才能實現真正的經濟自由。因此,經濟權利(力)義務的配置應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第一,以經濟權利為本位。經濟權利是經濟運行中最重要的內容,是企業和個人成為經濟主體的資格,是經濟自治團體進行自治的前提,是市場交換和資源配置的終結。沒有經濟權利,經濟生活就會窒息,經濟的運行也會停滯或畸變,這已為歷史所證明。第二,以經濟權力為輔。經濟權力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同樣是必不可少的。如需要經濟權力在宏觀經濟領域制定發展計劃,在微觀經濟領域維護和保障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但經濟權力只能是輔助性的,因為它與經濟權利呈此消彼長之勢,擴大經濟權力就必然導致經濟權利的縮小和羸弱,最終失去經濟權利。第三,以自由的經濟體制構建和制度安排為目標。自由的經濟體制和制度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也只有自由的經濟才能夠促進社會發展。這種自由是與秩序聯系在一起的自由,不是絕對的無限制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不是與秩序相對的,相反它能夠促進理想狀態的形成。
(二)經濟自由在經濟法中的體現
表面上看,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自由的一種手法,或者是一種干預經濟自由的法律基礎。市場之所以需要國家干預,是因為在市場不斷自我調節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市場失靈”的狀況。此時,經濟法作為國家干預市場經濟的載體應運而生。以此看來,經濟法并不是阻礙經濟自由的手段,恰恰是經濟自由得以維護的法律保障。經濟自由與國家干預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經濟自由作為經濟法的理念和基本原則貫穿經濟法的始終。從宏觀經濟角度,經濟自由在經濟法中體現在政府定位與管理決策方面。經濟法要求政府根據市場變化來制定經濟管理體制,不能過多地干預經濟自由。實現所有權的合理架構,建立起國家、集體和個人所有權的多元共存、自由組合、相互平等的產權結構體系。[6]從微觀經濟角度,經濟自由體現在為市場主體提供了一個地位平等、經營活動自由的市場環境。在市場經營過程中,會出現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使生產經營者喪失公平交易的機會,經濟法就是通過禁止不正當競爭行為及擾亂經濟秩序的行為,來保障市場經濟參與者們的正當權益。
【參考文獻】
[1][4]呂世倫,文正邦.法哲學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540.
[2]蔣自強.經濟思想通史(3卷)[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47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卷)[M].人民出版社,1972.456.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卷)[M].人民出版社,1995.320.
[6]張莉莉.淺析經濟自由及其與經濟法的關系[J].法學.2005,(04).
(責任編輯:徐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