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池洪建

●監管辦法以及相關政策的發布為油氣管網設施的逐步放開豎起了紅綠燈,人們開始有規可據。 供圖/東方IC
《監管辦法》及相關政策的發布,拉開了此輪油氣行業改革的序幕,但改革深度有待加強。
2014年的春天,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開始吹響,我國的油氣改革也向前邁進了較大一步。
先是中石化率先向民企開放成品油銷售。2月中旬,國家能源局又正式印發《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監管辦法》),中游的油氣管網開始向社會敞開大門。緊接著國家發改委發布《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從天然氣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運營和服務、運行調節和應急保障、法律責任等方面做了詳細的規定,并于2014年4月1日起實施。
綜合這些和油氣業的相關行動,各種媒體給出不同的解讀。那些站在不同角度眾說紛紜的部分觀點混淆了人們視覺,有的甚至把那些遙遙領先的預言變成了“謠言”在傳播。
事實上如何呢?
綜合來看,《監管辦法》、《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的出臺措施,是為下一步的油氣改革在做前期鋪墊?!侗O管辦法》是基礎,可把《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看為配套政策來理解。后者主要在加強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建立和完善全國天然氣管網,提高天然氣基礎設施利用效率,保障天然氣安全穩定供應,維護天然氣基礎設施運營企業和用戶的合法權益方面進行了要求。
從總體看,《監管辦法》及其相關政策的發布,拉開了此輪油氣行業改革的序幕,為下一步油氣管網設施的逐步開放提供了從國家政策性文件方面的支持。這些政策可以說立了個“規矩”,就像是紅綠燈一樣,從此管理部部門、投資及運營商有了最起碼的做事依據。這在油氣運輸業以往是沒有的。
有了《監管辦法》,更直接的還是在“油氣管網設施運營企業在油氣管網設施有剩余能力的情況下,應向第三方市場主體平等開放管網設施,提供輸送、儲存、氣化、液化和壓縮等服務”這一方面。諸如大唐發電不會再為在內蒙古克旗每年生產的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進入北京犯愁。涉及油氣資源開發及從事頁巖氣業務的凱迪電力、華星化工、廣匯能源等企業也定會喜笑顏開。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地依據此辦法向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控制的管網及設施按照市場化原則簽訂協議使用剩余資源,將上游的油氣產品便捷地運往下游,“無管網可輸送”的“瓶頸”將得到解決。類似他們這些非常規油氣開發企業的開發生產積極性將被調動起來,公司的商業價值也有望得到提升。
也有部分市場人士質疑“剩余能力”,甚至提出了“再新建或既有油氣田枯竭后的舊有管輸系統運力”等諫言。實際上,目前我國10.6萬公里油氣管道中,在三桶油控制的70%份額里,剔除西氣東輸、陜京天然氣、中俄及漠河—大慶原油管道等幾條主要骨干網絡滿負荷運轉外,有相當多的油氣管道油源不足。我國除長慶等極少的幾家油氣田處于高增長態勢外,包括大慶油田在內的一些骨干油田,原油產量基本處于逐年遞減態勢,要么就是終端需求市場發生萎縮(如鄂爾多斯的成品油市場突變減少等)導致常年達不到設計輸量,有的新建管網剛投產就面臨停產,有的管道建好后閑置三年而未啟用等。如果能將這些設施對社會開放,利用率就會大大提高,達到雙贏。
目前全國的油氣管網及設施,三桶油在建設,地方政府、民資及外資也在建設,并各自為政。油氣管道在三桶油之間都很難互通使用,導致重復建設,浪費嚴重。此辦法賦予能源局監管的職責,事實上就是要將全國的油氣管網設施之間,特別是在三桶油之間“互聯互通”,達到統一布局、功能互補。能否實現,將拭目以待。
另外,“鼓勵以自行協商或委托代理等方式由不同市場主體的上游用戶向下游用戶直接銷售油氣,并由上、下游用戶與油氣管網設施運營企業簽訂合同或協議”的條款規定,有利于民間從事分銷的企業越過“壟斷”的中游企業而直接與上游用戶簽訂協議。通過減少中間環節,一方面節省費用,另一方面拓展開上下游企業的市場空間。
辦法還規定通過油氣管網設施的輸送介質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質量標準。這對管輸企業自身和提供介質的客戶都是一種保護。作為管輸企業,在進網前必須進行原油取樣化驗,特別是國際油氣要求更嚴格,比如在用戶交予管道企業前的介質假設含硫是0.5%,含水是4%,在輸到目的地后必須達到用戶認可的國家標準范圍內。特別是我國的成品油輸送在多批次的混油界面的技術難關未攻克前,混油界面過多必將造成輸送到目的地的介質發生質的變化。這一規定對解決雙方權益爭端很有益處。
此辦法在有的方面也有局限性。比如對于涉及管輸企業的價格體系在辦法中未詳細敘述。當前管道油氣的運輸價格極其不合理,沒有合理的價格體系做支撐,上下游的生產和銷售商企業將缺乏使用管網設施的積極性,將達不到想象的效果。
再有就是還需要結合《監管辦法》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特別是在違規處罰、合同簽訂、信息披露、管網互通連接規范、輸送介質交接程序及具體指標、提供非歧視性服務標準等方面應做詳細的規定。
另外,市場普遍認為,此辦法及目前的油氣改革,僅涉及油氣管網開放及監管等,未涉及民營如何進入油氣管網建設與運營領域及油氣勘探開發的上游,很難有深度,應該先養雞,再等下蛋。直觀講,就是應在油氣進口權的放開以及頁巖氣、煤層氣、煤制氣等方面還需國家政策上大力支持等。這樣民企才能充分享受到改革的紅利。
我們也應看到,油氣業在我國是關系到國家命脈的產業,不可能照搬美國的模式,應吸取前蘇聯及俄羅斯私有化的前車之鑒。目前看到的在油氣產業改革中的混合所有制是一個可選之項。其效果如何,尚需實踐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