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凱,韓明杰,康 實,喻 浩
一個成人約80%的知識技能是通過非正式學習獲取的[1]。現階段的普通高等教育仍以高校提供的正式教育與學生的正式學習為主要培養方式,嚴重忽略了學生作為知識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在校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與可支配時間,可以通過非正式學習補充個人發展所需的知識與技能。2013年IFLA大會發表圖書館與發展宣言,特別提出圖書館要支持正式、非正式和終身學習[2]。如何構建適宜用戶開展非正式學習的環境,已成為圖書館提升服務能力的增長點。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基于BYOD模式,進行了自助學習社區的嘗試性建設,力圖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非正式學習平臺并予以有效支持,進一步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
BYOD(Bringyourowndevice)模式即自攜設備模式,由亞琛大學的BallagasR在2004年普適計算大會上提出,最先被企業引入實施。在企業中,BYOD模式是指企業允許員工帶著自己的設備(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等)到工作場所,并使用這些設備接入企業內部網絡來處理企業業務[3]。隨著移動式設備的快速發展與普及,截止2012年底美國近60%的組織實施了BYOD政策[4],為企業構建了靈活、高效、低成本的辦公環境,其中教育行業高達95.25%的工作是在BYOD設備上完成的。在教育領域內,BYOD模式是指是為了促進教育發展與資源整合,學校允許并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課外學習、科學研究等活動中使用自己設備的一種新型教育信息服務模式[5]。BYOD在教育界的應用本質上是為學生提供一種基于新型信息服務理念、實現信息設備與技術深入應用以及資源有效整合的綜合性信息服務[6]。
學習社區是指在一定學習理論指導下,為了支持更全面、復雜的學習過程,促進用戶發展,由學習者與助學者或學習者與學習者共同參與構建的,可用于開展非正式學習的社交型學習環境。自助學習社區是指在一定的服務設施和信息技術支持下,用戶按照一定的使用規范,無需管理人員介入,僅需與技術界面進行交互[7],便可自行開展學習活動的學習社區。從學習社區的概念中可以看出,非正式學習活動是學習者在特定環境中進行的,具有一定社會性和情境性的、多元主體互動的群體智慧共享與衍生過程[8]。因此,自助學習社區的實現歸根結底是一種學習環境的建設,包含了情境、資源、設備與支持[9]等一系列促進學習者發展的支持性條件的構建。
中國農業大學西校區圖書館以舊館修繕為契機,以BYOD理論與學習社區理論為指導,在外出參觀與小范圍調研基礎上,本著“低成本,高效益”的理念,進行了自助學習社區的嘗試性建設。該社區位于學校圖書館二層核心區域,占地面積約1200M2,平面布局見圖1。

圖1 自助學習社區平面布局
情境是一切認知、學習和行動的基礎[10]。非正式學習主要通過閱讀書籍、小組討論、參加培訓等[11]模式開展無組織、非結構化的學習活動[12],學習模式與發生情境呈現出多樣性與真實性,主要包括“個體—接受、個體—探究、群體—接受、群體—探究”[13]等。為滿足不同類型用戶的需求,針對不同的學習模式與學習群體,結合非正式學習特征,研究小組為自助學習社區構建了個體型、協商型與外部介入型三種學習情境。
對應個體型、協商型與外部介入型三種學習情境,研究小組為自助學習社區分別設置了研習位、研習卡座與協作研習室、專題指導室與多媒體教室5種功能區域。各功能區域的配備數量、用途、設備配置、服務模式及其管理方式等見表1。該社區主要采用基于BYOD的自助服務模式。BYOD模式可以很好地滿足用戶對設備與軟件的個性化需求,增強社區的靈活性與多樣性,降低社區的建設成本與維護成本。此外,采用自主開發的自助服務系統,實現了社區的自助服務與無人化管理。

表1 自助學習社區功能區域配置詳情
根據不同學習環境的功能設計,社區中配備一卡通取位機、電腦電視一體機、投影儀、計算機等設備,見表1。其中一卡通取位機與電腦電視一體機是研究小組通過DIY定制,實現了舊物利用、節約成本的目的;其他設備為購買的標配成品。
一卡通取位機是由計算機、一卡通讀卡器及機身組成。研究小組對已淘汰的工作人員用機進行系統減置與優化,以達到快速啟動與穩定運行的目的;自主開發了讀卡器驅動與匯文圖書館管理系統間的API程序,并安裝了相應的功能軟件,實現了一卡通取位功能。在此基礎上,設計了取位機的機身尺寸與造型,通過廠家定制與安裝,制作出由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自主設計的一卡通取位機。
基于云理念的電腦電視一體機采用了“液晶電視+瘦客戶機+VMware虛擬桌面”的架構模式,通過HDMI接口將WYSEC10LE瘦客戶機與60英寸液晶電視相連通,由瘦客戶機將服務器端虛擬機桌面推送到電視上,并配以無線鍵鼠進行操控;同時還提供了VGA、HDMI接口,供用戶連接BYOD設備使用。虛擬機選用的WindowsServer2008系統允許多用戶同時遠程登陸,實現了7個協作研習室共用一臺虛擬機,降低了維護成本與服務器的資源消耗。同投影儀相比,該設備對室內的光線、投影面及投影距離等要求較低,具有較高的靈活性與實用性;較之于大屏幕電腦一體機,該設備價格未及其二分之一,且能耗與維護成本較低。
良好的學習社區需要多種良性服務的綜合支持。研究小組以“技術解放人力,自己服務自己,館員職在幫促”為出發點,自主開發了座位與研習室管理系統,實現了學習社區的自助服務與管理,解放出人力,將更多館員投入隱性的幫促服務上。
應用JSP、數據庫及FLASH等計算機技術,結合匯文圖書館管理系統、校園一卡通系統的特點,自主開發了座位管理系統。該系統采用B/S結構,具有用戶信息認證/登記、座位自動分配、座位導航、電源智能控制、座位狀態監測/顯示、每天2次清場、違規使用黑名單以及座位預約等自助服務功能(見圖2)。

圖2 座位管理系統功能流程
建設初期開發的研習位區電源智能控制系統是在NPC電源控制器及其軟件包二次開發基礎上實現的。之后開發的研習卡座電源智能控制系統是在Arduino mega2560單片機、固態繼電器基礎上開發的。前者造價300元/口,后者降至50元/口,成本大幅度降低。
早期開發的研習位區座位狀態檢測功能是通過對有線網絡信息點的流量監控實現的,用戶必須保持設備與信息點的聯通,才能被判為有效狀態。后來開發了新的研習卡座狀態檢測功能,采用人體熱釋紅外感應探測代替之前的信息點流量監控,使得便攜設備不必捆綁于有線信息點,增強了用戶的機動性,同時避免了以設備占座的現象出現(見圖3)。
研習室管理系統利用已有樓宇門禁管理系統,通過在門禁管理系統服務器上部署自主開發的中間件,實現了樓宇門禁管理系統、匯文圖書館管理系統以及校園一卡通系統的連通。該系統具有用戶信息認證/登記、使用人數下限控制、選擇研習室、自動開啟/關閉研習室、研習室狀態顯示、違規使用黑名單以及預約等功能,其功能流程與拓撲結構見圖4、圖5。

圖3 座位管理系統拓撲結構

圖4 研習室管理系統功能流程

圖5 研習室管理系統拓撲結構
鑒于專題指導室與多媒體教室經常被用于學校教學和培訓,故這兩種學習區域的使用申請需由管理人員在系統內進行人工審批,以免發生使用沖突,其他使用流程與研習室使用流程相同。
幫促性服務主要來自總咨詢臺工作人員、系統部IT專員、參考咨詢館員、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工作人員以及外部應邀專家。這些人員平時并不出現在學習社區內,只在當用戶遇到學習社區使用與管理、服務設施的維護與故障處理、文獻資源短缺以及讀者預約培訓等需要人工干預的問題時,才通過遠程協助、即時信息工具、面對面交流等方式提供必要的幫促服務,以保證社區內非正式學習的順利進行。
成本控制是自助社區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自助學習社區規劃初期,研究小組就確立了“低成本、高效益”“以自主開發軟件為主、利用現有設備為輔”的建設思路,經過多次論證、測試、磨合,最終以近1/4商業化價格的成本,完成了自助學習社區的系統與設備配置,并且實現了現有商業化座位管理系統所不具備的紅外監測功能,具體造價比較如表2所示。因家具配備為招標采購,此處未做比較展示。

表2 自助學習社區成本造價對比
截止2013年底,除去節假日閉館時間,自助學習社區共運行464天,累計服務人群17.4萬人次,累計使用時長66.1萬小時,自助學習社區已成為中國農業大學部分學生開展非正式學習的主要陣地,其自助服務、自我管理、BYOD的服務模式已被廣大學生所接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23.3%的用戶來自位于中國農業大學東校區(距西校區12公里)的5個院系,這些用戶不顧兩校區間的奔波前來使用自助學習社區,充分說明了用戶對自助學習社區的認可與需求。當然自助學習社區在運行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研習位筆記本占位、研習卡座書本占座以及研習室卡物留門等惡意占用現象。由于建設初期未考慮到安裝電子巡視設備,后期管理中,也未安排人工巡視,導致不能實時獲取社區利用狀況,未能對用戶使用行為進行有效監督。
隨著非正式學習理論的推廣、信息技術的發展、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等教學云平臺的逐步開放,用戶對自助學習社區的需求和要求都會日益提高。今后本研究小組將繼續深入探討自助學習社區的建設與發展,積極開展社區用戶滿意度調查,加強社區的人文建設與人性化管理,關注新型信息管理技術與軟硬件的發展及應用,優化自助學習社區管理系統的軟硬件配置,促進圖書館向“智慧中心”轉型。
[1] Jay Cross.Informal Learning:Rediscovering the Natural Pathways That Inspir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M].USA:Pfeiffer,2006:235-241.
[2] Just Released:IFLA Statement on Libraries and Development[EB/OL].[2014-04-03]. http://www.ifla.org/node/7982.
[3] Ballagas R,Rohs M,Sheridan J G,etc.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C]. Nottingham:Workshop on Ubiquitous Display Environments,2004.
[4] Astani M,Ready K,Tessema M. BYOD Issues and Strategies in Organizations [J]. Issu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2013(2):195-201.
[5] Lee M. Levins. Bring Your Own Technology:The BYOT guide for schools and families[M]. Melbourne:ACER Press,2012:2-8.
[6] 李盧一,鄭燕林.美國中小學“自帶設備”(BYOD)行動及啟示[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6):71-76.
[7] 余宙婷.自助服務擴散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2.
[8] 馮銳,金婧.學習共同體的思想形成與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7(3):72-75.
[9] Oliver K,M Hannafin. Developing and Refining Mental Models in Open-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A Case Study[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Development,2001(4):5-6.
[10][13]鐘志賢.學習環境設計的理論基礎:心理學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1(6):30-38.
[11] 余勝泉,毛芳. 非正式學習——e-Learning 研究與實踐的新領域[J].電化教育研究,2005(10):19-24.
[12] OECD. Recognising Non-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Pointers for policy development[EB/OL].[2014-01-15]. http://www.oecd.org/education/skills-beyond-school/4513886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