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連續13個月的銷售下降記錄,為中國品牌汽車所處的困境作了充分的注腳。其實,這種困境在中國品牌汽車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只不過是近十幾年快速發展的中國汽車市場將這種困境掩蓋住了。中國品牌汽車如何走出困境?雖然再次為媒體所關注,但它實在是個舊話題。
中國品牌汽車不如洋品牌汽車似乎是公認的事實:質量不如人家好、性能不如人家高、換代不如人家快、名氣不如人家大。但這些就能成為中國品牌汽車銷售下降的理由嗎?不能!但我們又不能不面對這樣的事實:不少私人購買中國品牌的理由是錢不多。這樣的理由沒有什么不對的,但對中國品牌汽車來說,這樣的購買理由就遠遠不夠的。
其實,我們購買中國品牌汽車是不需要尋找理由的——這本來是理所當然的事:中國人就應該購買中國貨。從這個角度說,要讓中國品牌汽車走出困境,不僅僅是中國品牌汽車企業的事,而且更是全國人民的事。在這里,政府的率先垂范將起到決定作用。近來,黨中央明確要求政府采購要向中國品牌汽車傾斜,這無疑是一項深謀遠慮的政策,其意義除了保證政府的廉潔之外,還具有另外兩點更為深遠的意義。其一是培養國家公務員的愛國主義精神,用人民的血汗錢為國家辦事,使用國貨是理所當然的;其二是樹立中國品牌汽車的品牌形象,創造用國貨光榮、用國貨時尚的市場氛圍,古詩說:“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政府的示范作用將會強有力地提高中國品牌汽車的品牌形象。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中國品牌汽車無論是性能還是質量都有了飛躍性的提高,和外國品牌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已經具備了樹立自身品牌形象的條件。這個條件是確定無疑的。有人以性能質量不如外國品牌作為自己不購買中國品牌汽車的理由,這其實只是個借口,關鍵還是嫌中國品牌汽車不如外國品牌響亮、有面子。只要這種崇尚外國品牌的市場氛圍不打破,中國品牌汽車的質量性能就是超過了外國品牌,一些人也會尋找到其他理由拒絕購買中國品牌汽車的。對此,我們要有清晰的認識。
樹立中國品牌汽車的品牌形象對國家有利。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如果沒有國產品牌支撐是難以想象的。汽車支柱作為支柱產業,汽車產品是當然的支柱產品,中國品牌汽車在我國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樹立中國品牌汽車的品牌形象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樹立中國品牌汽車的品牌形象對行業有利。三十多年前汽車領域的改革開放,取得了今天汽車市場和汽車產業大發展的成就。目前,我們所面臨的是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利用“大”市場的優勢實現“強”產業的目標,這是我國民族汽車工業面臨的新問題。自主的技術只能通過自主的產品來實現;沒有自主的產品,再先進的自主技術不是變成空中樓閣,就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為外國品牌所用。中國品牌汽車是我們汽車產業圖強的主力軍。可以說,當前我國民族汽車工業之困就是品牌之困,中國品牌的市場之困就是品牌之困。樹立中國品牌汽車的品牌形象是我們發展民族汽車工業的突破口。
樹立中國品牌汽車的品牌形象對企業有利。良好的市場環境將為中國品牌汽車企業快速發展,在技術質量上趕超外國品牌提供條件。目前,中國品牌汽車企業不是沒有先進技術可用,而是不敢用。由于受品牌形象所困,中國品牌汽車更多只能以低價來參與市場競爭,一些增加成本的先進技術只能棄之不用。在這種狀況下,中國品牌汽車是不可能“咸魚翻身”的。
樹立中國品牌汽車的品牌形象對國人有利。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國民,我們用什么來寄托我們的自豪?只能是能與國外知名品牌相媲美的中國品牌產品。熱愛中國品牌產品才是我們的愛國心態。今天,當我國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一洗舊日的恥辱,真正成為世界強國時,我們更應該用具體形態表達我們對這種改變的認同和喜悅。這種具體形態就是對中國品牌產品發自內心的熱愛和認同。在我們心中,中國品牌產品永遠是最好的。這就是我們的大國心態。
一句話,支持中國品牌汽車就是圓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