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教學與研究,在實踐中經常被處理為“孰輕孰重”的二元對立思考,隨著教學學術觀念的引人注目,關注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和教學過程的研究作為教學學術已在學界和教育實踐中獲得越來越多的響應和認同。本文以教學學術作為理論依歸,以古代漢語課程參與式教學的行動研究個案,探討這三者的關系。
【關鍵詞】教學學術 古代漢語 參與式教學 行動研究 個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4-0017-03
當今高校,教學與研究孰輕孰重,向左走還是向右走?這一問題已成為普遍的困惑,筆者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田野實踐和在場感,有所思,有所悟,以教學學術作為理論依據,就參與式教學的行動研究過程形諸文字,以就教于方家。
一 問題的提出
如何做好教學?如何促進教學與研究互補?這樣的追問直指內心。追求卓越,是絕大多數人的本真,但能持之以恒的人卻很少,應了“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句話。
1.教室即田野
田野(調查)是人類學對其他學科一大貢獻,它強調進入“異鄉”的視域中生活、觀察、記錄做深入研究,使研究者獲取真實的材料,減少作為“他者”旁觀式的誤解。教育人類學作為人類學的分支,對田野有了新的認識:“教育學意義上的‘田野’實際上只能是影響具體個人身心發展的成長環境,這樣的環境可能是家庭、小區,但最根本的還是學校。教育學立場下的教育田野研究最基本表現形式其實是‘學校研究’”,“在學校田野中做研究,教育學研究者不僅不需要‘離我而去’,相反還要利用自己的教育經驗與理論基礎深入田野。”
從教育人類學的立場看,教室即田野。教室無疑是一個值得關注也容易被忽略的田野點,教室是學生作為一個個生命個體成長的重要場域,從孩童6歲進入教室到青年22歲左右走出教室,可以說學生把生命成長中最寶貴的時間都用到了教室。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像傳統人類學家一樣旁觀這一過程,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很復雜,但至少應該是陪伴成長,如果能關注這些生命個體成長的需要、焦慮、喜悅、困惑,那么教室作為田野所承載起來就不只是學生個體的成長,也必然帶來教師的專業成長。正如風靡全球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一書序言所說:“一間教室的容量可以是——無限”,這話真是意味無窮。
2.教學之癢
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有充滿哲學意味的詩句:“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筆者從教7年,教材已熟,教學在輪回之間,緊張感、緊迫感、新鮮感慢慢消解,感興趣的事越來越少,推卸和怠惰漸多,諸多現象指向一個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常見名詞:職業倦怠。“七年之癢”是宿命,還是人生的一道坎?教學也似乎變成了“教學之癢”,像一張陳舊的照片,色彩和光澤在逐漸消退。
工作和生活、教學和科研都有很多制度的、個人的圍欄,圍困著身處教育生態圈內的我們。教師,到底是一份職業還是一項事業?識心見性地追問,顯然會讓我們的選擇傾向于后者。有位老教師說過一句很好的話:勿忘本心。身處內外之籬,需要重新思量自己的內心:我要如何做?我要怎樣改變現狀?外在的制度是我們不能改變的,先實施改變自己的行動,喚醒沉睡的激情、良知、決心、理想,從自己內心創設的樊籬開始突圍,過一段完整的教育生活。
3.反思與改進
反思,是彌補過失、改進不足、完善自我的一劑良方。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紛紛注意到這一點,留下了很多格言??鬃诱f:“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荀子·勸學》篇有言:“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筆者從事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工作,平時總覺得把教材教了就是圓滿了,對照專家的觀點,反思所想所做,不禁冷汗涔涔。教學不回到課程的層面上思考,終究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課程教學不回到“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終極之問,又將偏離正軌多遠呢?
二 幾個重要概念的悟會
教學到底是一個“良心活”還是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寶庫?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筆者認為圍繞教學這個核心,對教學方法、教學理念進行嘗試和行動的過程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
1.教學學術
教學與科研在實踐中厚此薄彼、兩張皮的現狀不言而喻。教學學術概念的引介,無疑具有導向性的作用,也給很多立志堅持走好教學路的同仁鼓勵。
何謂教學學術?其首倡者美國卡耐基教學促進會前主席歐內斯特·博耶在《學術反思》的一份報告中提出:“‘學術’應當包括四個方面:研究、整合、應用和教學(Scholarship of Teaching,SOT)。”他認為學術不僅包含知識的研究、整合和應用,還包括知識的傳播,即教學學術,好的教學要求教師應既是一名學者又是一名知識的傳播者。其繼任者李·舒爾曼提出:“在高等教育中,教與學是密不可分的?!薄敖虒W學術應當包括教的學術和學的學術?!奔础敖膛c學的學術”(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SOTL)。
國內關于“教學學術”的關注與研究方興未艾,大多沿用博耶的定義,較有代表性的為姚利民教授的相關研究論文,最近的文章可以追溯到華東師大陳大興教授《教學學術是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一文,文中提出:“在教師教學中,知識的積累、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方式的呈現等方面無不體現出教師教學的學術性特征??梢哉f,推動知識的傳播與應用也是學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學術不僅僅停留于發現,傳遞與應用也是學術生命價值的重要體現。所以,大學教學的過程也是一種教學學術的過程。”
教學與研究并非博弈的非此即彼的關系,也不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的抉擇,二者可以是互助互長的關系。
2.參與式教學
參與式教學,顧名思義是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做學習的主人,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參與式教學究其本質是一種教學方式,主要針對授受式教學的弊端而提出。其理論基礎可以追溯到現代課程理論之父泰勒的知識經驗說:“是指學習者與外部環境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生的學習主要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因此,學習經驗既不等同于課程的內容,也不等同于教師的活動,而意味著學生是一個主動的參與者?!?/p>
無獨有偶,20世紀中后葉,美國緬因州貝瑟爾國家訓練實驗室發布了“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模型,可說明參與式教學的效用。從圖中可以看出,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學習,為學習伙伴闡述知識的記憶效果是最好的。學習金字塔提示:教學中改革傳統的授受式教學的必要性,提供了參與式教學實施可行性的實證材料。
3.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國際教育百科全書》提出:“行動研究是指由社會情境(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币虼耍科浔举|,行動研究是一種研究方法,它立足于實踐,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改進實踐。
教育行動研究的經典案例是關于牙買加的教育實例,牙買加一所小學的老師們發現男生輟學率高,且學習成績遠不如女生,圍繞這一問題,老師們聚集在一起進行研討,尋找對策,制定行動計劃改進這個問題,一段時間以后大家再針對行動實效進行討論,這個過程中,老師有意識地寫下反思筆記并接受外來專家的指導,經過幾個階段的反復研討和行動,老師們取得了一定的實效,隨之而來的是老師們的專業發展進步明顯。依據這一案例,筆者將行動研究的模式大致描述為:發現問題——研討問題——制定計劃——實施行動——反思改進——制定新計劃——實施行動……當然,真實教育情境中,行動研究的實施策略要復雜得多,并非都是如此呈線性推進的模式。
行動研究有一個顯著的切入點或抓手,就是問題,在教育實踐中有很多問題會出現,但必定有一個是長期困擾教師,最急切地想要解決的問題。圍繞這一問題,通過反思和行動,去探索、嘗試、破解難題,在此過程中隨著問題的研討和解決,教師在行動中專業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三 參與式教學的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的歷程是循著一個目標,不斷遭遇困難,又反復嘗試破解難題,找到出路,有沮喪、有挫折必有收獲的過程。自2008年,筆者嘗試在古代漢語課程中開展“課前百家姓”參與式教學的行動研究。
“課前百家姓”活動是指利用課前5分鐘讓2位學生到黑板上用“甲骨文、金文、小篆”板書自己的名字并面向全班同學做字形與字義的解釋和介紹。基于以下要點:
第一,行動始于問題。筆者最早嘗試參與式教學始于一次問難,一次課后有學生問我:“老師,您能告訴我,我的名字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寫出來,分別是什么?”這一問題難倒了我。此后,我建議全班同學都參與進來,每人都在課前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板書自己的名字,并向全班同學講解自己名字字形與意義的關系。
之后,學生以極高的熱情參與到這個活動中,學生經常提前5分鐘到教室,認真地板書三種字體的名字,講解過程中也不斷想辦法講得精彩和富有趣味。這一活動客觀上調動了學生練習粉筆字、口語表達、查閱字典辭書等方面的積極性。有效解決了古代漢語“漢字的形體構造”通論知識教學滯后,而文選教學中字形字義分析靠前之間的矛盾。
至今,這一活動已開展5輪,2013年9月,筆者為這一模塊取名為“課前百家姓”,得到學生的廣泛認可。
第二,行動研究應有目標。為什么目標而采取行動?這是需要慎重思考并作答復的。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標,王力先生明確提出:“‘古代漢語’是一門工具課;通過這一課程的學習,使我們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以便閱讀古代文獻,批判地繼承我國古代的文化遺產?!眹壹壘氛n程古代漢語主持人,北京大學邵永海教授談道:“我大概教了三四輪這門課后,我就逐漸不再把目標定位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古籍的能力上,而是給學生一個門徑,讓學生知道要具備這樣一種能力需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知識框架,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能力。”真是真知灼見。隨著時代的發展,古代漢語的課時量大幅壓縮,地方普通高校生源質量堪憂,學生課外基本不讀書(尤其是古書)等學情加在一起,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應結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調整。
第三,反思有益于改進。參與式教學行動研究過程中,筆者遇到許多新問題,經常困擾自己的有如下幾個問題:(1)“課前百家姓”活動是否符合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目標,是否符合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目標;(2)“文選小組試講”活動解決點(小組)的問題,難以解決面(全班)的問題;(3)教師單方面設計的活動,學生歡迎嗎?如何評估效果?
為檢驗效果,從面上得出具有覆蓋性的結論,2014年1月,筆者在授課班級61人中開展隨堂的質性調查,請學生無記名形式用紙條回答2個問題:“您贊同‘課前百家姓’活動?”“您認為‘課前百家姓’活動有意義并有具體的建議嗎?”當堂收集學生回饋的紙條,共收集59條回饋紙條,59票贊成,其中有6票簡單填寫“贊成(同意)”,其余53票都詳細說明贊成原因或指出自己認識的意義,所以,調查結果是有效的。對調查結果做統計如下表:
上表的資料和結果統計說明,筆者對于“課前百家姓”活動的預期與學生參與的直觀感受大多是吻合的。由上表“意向”和“頻率”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合于日用”的“百家姓”介紹活動參與熱情是極高的,“意義”中“練膽、提高表達”出現的“頻率”為31次,位列第一,這一方面說明了大學生對傳統授受式僵硬的教學方式的強烈的改變欲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長期的“啞巴課堂”讓學生對自己的表達能力缺乏自信?!耙饬x”中第2~5項依次為學生提出的“課前百家姓”活動與古代漢語課程學習的關聯性,學生對這一活動的認識超出筆者預料的是第5項“學會查字典辭書”,筆者認為花專門的課時詳細講解,學生應該會了,這一點再次提醒教師“教過”不等于“學會”,正應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至理名言。學生的“建議”很少,未涉及內容層面的實質性的思考,乍看似乎是好事,但稍加追問,便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道理:學生之所以提不出建議(意見),是因為他們已習慣于講授式的課堂,不習慣思考參與式學習,所以才很少有建設性的提議。
筆者自己也感受到參與式教學帶來的壓力和緊迫感,不會因教師講的時間、內容壓縮和減少而感到輕松;相反,學生的知識已經遠遠超出教材和教師教學設計的預設范圍,往往需要教師提前下功夫,和學生一起閱讀相關書籍。如在“課前百家姓”環節,有同學會故意“刁難”老師,寫自己名字時,故意不寫楷書字形,直接板書甲、金、小篆,看老師能否準確地認出,所以,學生查閱的同時老師也需要查閱,才能認出并評價他們的介紹。無疑,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了。
四 結束語
道不遠人,真正貼近人心的真理不一定是宏大的敘事和高高在上的理論言語,行動研究是一種腳踏實地的研究態度和發展方式,它是發生在每一個教師身上、每一間教室里面的實實在在的問題和探索。在開展參與式教學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師生之間惺惺相惜、產生共鳴,共同改進、共同發展,樂在其中。
本文尚有幾個方面值得進一步探討:一是關起門來搞參與式教學的行動研究無疑是坐井觀天,其結果是自我感覺良好,容易犯低層次經驗重復的問題,加之個人認識和能力有限,很難有較大突破。因此,需要行業專家的專業引領和高層次的團隊合作與研討,才能走得更遠、站得更高。二是筆者以往在參與式教學中過于關注學生試講的結果,忽略了學生學習準備的過程,教師的指導缺位,以至于學生幾乎是在零經驗狀態中走上講壇。學生每次講完后,教師幾乎是用重復的方式復講一遍,容易造成教學時間、資源的浪費,影響教學計劃和教學效率。三是如何以研究作為行動研究提升質量的重要途徑,得到來自高層理論的滋養,走出沉陷的泥沼,告別經驗的重復。
參考文獻
[1]伍紅林.論基于教育學立場的教育田野研究——兼與人類學的比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28)
[2]〔美〕雷夫·艾斯奎斯.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讓學生變成愛學習的天使(卞娜娜譯)[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9
[3]仇海娟、方明.教學學術研究綜述[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S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