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學校適應問題近年來已成為教育心理學界的研究熱點,本文闡述了學校適應的研究現狀,從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及學生自身因素四個方面分析了青少年學校適應的影響因素,并結合相關研究提出了關于學校適應問題的解決策略,以期能夠為當前的教育教學提供些許理論支持與建議。
【關鍵詞】青少年 學校適應 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4-0194-02
近年來,學校適應問題已成為教育心理學界的研究熱點,筆者以“學校適應”作為檢索關鍵詞發現,自1988年至2012年關于學校適應的相關文獻呈現出不斷增多趨勢,特別是2006年以來檢索率和引用率的增長都較高,僅2012年就有33篇相關研究。盡管國內對于學校適應的研究方興未艾,但是關于學校適應這一概念仍未有明確的界定。目前國內引用較多的界定是laddd等人提出的“學校適應就是在學校背景下學生愉快地參與學校活動并獲得學業成功的狀況”,但這一界定仍將學校適應問題局限在學業成績這一狹小的范圍之中,有失偏頗。
此外,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就學校適應提出自己的觀點。張嬋等人認為學校適應是個體所具備的特征與學校環境提出的要求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鄒泓等人認為學校適應是學生順利完成學校業務并良好地度過學校生活的程度,可以用情感、學業和行為三個方面的指標來衡量;高麗等人則認為學校適應是個體與學校的發展性適應。綜合以上觀點,不難發現學校適應主要強調的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的適應。根據動態性原理,學校適應不應是一種靜止的狀態,即低年級的不適應不代表高年級的不適應,此外學校環境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變量,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學校對于學生的學習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學校適應應強調其動態性,應強調個體內部根據環境刺激的變化,調節自我以達到平衡的狀態。
由于學校環境的復雜性,學校適應的寬泛性,關于學校適應的相關指標也是眾說紛紜,常見的有學業適應問題、人際關系適應問題以及行為適應問題等指標。就學業適應來看,主要包括學習方法不當、缺乏學習興趣、自我控制力差等方面的問題;而關系適應問題更多的是涉及不能正確認識自我、不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不能與同伴進行健康的交往等;行為適應問題則大多數是指破壞課堂紀律、攻擊其他同學、吸煙、逃學上網、不服從教師管教等。從這些標準不難看出,當前研究者所關心的問題已涉及了學校生活的諸多方面,但筆者認為有幾點需要指出:(1)學校適應問題不等同于學業適應問題,學校適應良好的學生也可能出現學業問題;(2)單一指標出現問題的青少年并不能認定其出現了學校適應問題;(3)應該從青少年角度出發考察學校適應問題,不能僅限于關注學生的知識、智力,忽視他們的情感、態度、人生意義追求等方面的發展。
一 青少年學校適應的影響因素
青少年學校適應問題是由多方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綜觀相關文獻,國內外學者主要從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及學生自身因素這四個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在影響學生學校適應的社會因素方面,研究者主要從家庭所在地、道德宗教觀、性別、社會支持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結論:城市學生的學校適應水平顯著高于農村學生;女生的學校適應水平顯著高于男生;學生感受到的社會支持水平和他們的學校適應水平呈正相關。
在影響學生學校適應的學校因素方面,研究者主要從學校氛圍、學校歸屬感、學校喜好、所在年級、班級環境、學習環境、教師領導行為、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結論:學校氛圍影響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學校歸屬感與積極情感(如樂觀)、學業成就、自我概念有顯著的正相關,與消極情感(如抑郁、被排斥感)呈顯著的負相關。學校歸屬感可以促進學生的學業成績表現和提高出勤率,而沒有對學校產生歸屬感的學生則出現較多的輟學行為;從學校喜好性來看,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學校喜好性都是隨年級升高而降低;隨著年級升高,學生的學校適應水平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高中生的學校適應水平相對較低。班級環境也是影響學生學校適應的重要因素,而當前我國的學生主要是以班級團體的形式接受教育,班級環境對他們顯得尤其重要;學生對學習環境滿意度越高,則對學校適應越好;學生學校適應與其感知到的教師民主行為有正相關,而與教師的權威行為、放任行為和期望差距有負相關,權威行為更多的是影響到女生的適應狀況;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學校適應性的重要因素;同伴關系在促進和保持學校適應中起著核心的作用。
在影響學生學校適應的家庭因素方面,研究者主要從父母教養方式、父或母對男女孩的不同態度、家庭經濟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結論: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生在學校的學業成就之間存在著顯著相關,家庭的親密度、知識性、娛樂性、組織性與學生學校適應能力呈正相關,家庭的矛盾性、控制性與學校適應能力呈負相關;兒童的高學業技能與高質量的母親養育有關;父親的拒絕與女兒的學習動機和自我價值感存在負相關,父親的積極和消極情感與男孩的同伴交往技能有關;家庭經濟條件越好,學校適應狀況越好。
在影響學生學校適應的學生自身因素方面,研究者主要從人格建構、自我概念、社會行為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結論:人格建構復雜性高的學生,學業成績較好,適應學校生活的能力比較強;自我概念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同伴關系,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展,和諧的同伴關系也會促進學生自我概念的良好發展;中小學生的社交領導能力、定向耐挫能力、果敢性社交技能得分和同伴積極提名分數與他們的學習成績之間均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他們的攻擊破壞得分、學習適應不良得分以及小學生的同伴消極提名得分均與他們的學習成績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親社會行為在兒童順利適應學校生活、正常發展中起到積極效果。
總之,當前對于學校適應影響因素的探討主要還是從個體內部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出發,以相關研究為主,缺乏對因果關系的探討以及多個影響因素之間的內部機制的揭示,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完善之處。
二 青少年學校適應問題的解決策略
關于學校適應的干預研究,國外主要有Gredler GR.對兒童早期教育評估與干預的研究及Encho.等人對羅馬兒童學校適應的干預研究,干預的主要方法是通過改變環境條件(如將在保加利亞的羅馬兒童混入到保加利亞兒童中,形成混合班),提供支持(如給混合班配備羅馬助教)等。
在國內,有關干預研究的文獻還較少,大多只是在影響因素研究基礎上提出一些理論建議,但并沒有較多的可操作性,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收入、家中圖書擁有量等建議沒有多少可操作性。
當然,也有部分研究者認識到學校適應問題的重要性與迫切性,馬世棟通過同伴競爭人際適應教育干預訓練,促進解決高一、高二學生的人際適應問題。鄧旭陽、郭晉林等用團體心理療法促進大學新生對環境的適應。鄒開慶、廖亞玲對高三學生進行適應心理輔導后發現,應用適應心理輔導班的高考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班,適應學習的能力明顯提高。
由此可見,干預的主要方法是通過心理訓練、心理支持及團體心理療法。首先構建了一個較為和諧和相互信任的人際支持網絡,通過對青少年非智力因素,如信心、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等的改善來重構個體的內部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但這種方式主要是針對學校適應的某一方面,例如人際適應、學業適應、環境適應等,缺乏一個完備的整體方案。
根據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環境對個體行為、心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個體在發展過程中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能動地與周圍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兒童的發展受到與其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生態環境的制約,這種生態環境是由若干個相互鑲嵌在一起的系統所組成的。因此,對于學校適應的干預研究,不應只從單一維度進行簡單的心理操作,而應深入研究不同的年級、班級等環境刺激是如何作用于不同特質的學生,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怎樣互動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學校適應等,應該從生態系統論的觀點出發,系統地分析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并對青少年成長環境的優化提出建議。
筆者認為解決青少年學校適應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重視環境的變化和個體發展的關系
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的個體特征在發生變化,學校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和期望也隨之變化。如在小學低年級,學校要求學生具備較好的自理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高年級,學校則期望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掌握必要的學習技能;中學階段,學校期望學生具備更多的自主性、內化的學習動機等。所以在不同年齡階段中,對學生學校適應的干預應采用不同的方法,應根據環境變化與個體發展特征構建動態變化的、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特征和背景特征的干預方法。
2.重視自我意識和自我成長
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獨立意識高漲,不僅關注自己的行為舉止和外表,也更加關注自己的能力、興趣、理想等。此外,青少年有著高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學習上也想與他人競爭,但如果長期覺得自己在學習上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也有可能出現習得性無助。因而,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應尊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關注學生的自我成長。
3.重視同伴交往和人際互動
同伴關系在青少年適應學校生活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青少年社會價值的獲得,社會能力的培養,學業的順利完成以及人格的健康發展。而同伴關系不良有可能導致學校適應困難,甚至會影響成年以后的社會適應。
參考文獻
[1]李文道、鄒泓、趙霞.初中生的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3)
[2]張嬋、蓋笑松.中小學生學校適應的理論模型與反思[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3]鄒泓、屈智勇、葉苑.中小學生的師生關系與其學校適應[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4)
[4]高麗、于東.中小學生學校適應研究:現狀思考與展望[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