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是從大學自身定位不明、高校發展缺乏獨立性而盲目跟風以及忽視學生群體的發展需要三個方面的因素來探討和分析大學校訓雷同的原因,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革方案,讓校訓真正煥發出生機與活力,讓校訓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關鍵詞】校訓 雷同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4-0020-01
經過對百所高校校訓的收集和整理,我們發現目前中國高校校訓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密切,大多數校訓或直接取自古文典籍,或結合時代發展稍做改動和調整。如此,導致大學校訓雷同現象嚴重。
一 大學校訓雷同現象的分析
從現實情況來看,校訓雷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學自身定位不明
一個大學的校訓不僅僅是這個學校傳統的承載與繼承,更是這個學校辦學理念的概括與提升。學校的自身定位決定了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也直接影響大學校訓的制定。校訓雷同,反映出大學自身定位不明。有的大學因為沒有明確的辦學理念與思路,對學校培養人才的規格與要求思路模糊,對學校在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方向不清晰,對學校的自身特色凝練不夠,所以在選取校訓時,或直接套用其他名校的校訓,或單純地對校訓的字面意思稍做更改和調整,根本不考慮它們是否適合自己學校的特點。這樣的校訓更多地成了一種形式,不能體現一個大學的發展內涵和個性,當然也就不可能發揮校訓文化育人的功能。
2.高校發展盲目跟風
新中國成立后的大學,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聯系緊密,而隨著時代變化,新社會對人才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為了順應“潮流”,緊跟時代的“腳步”,發展的獨立性受到制約,最終造成了如今千校一面的現象。高校辦學理念與辦學模式的單一造成了校訓的單一,“求是”“嚴謹”“創新”等詞紛紛成為高校校訓主題詞中的熱門詞匯,千校一面的校訓也就在所難免了。
3.忽視學生群體需要
在實地走訪過程中,很多學生表示,自己不知道所在學校的校訓。對校訓的知曉和接受程度,與學校的宣傳教育有很大關系。學生的成長成才是大學建設的中心環節。大學校訓作為大學的重要標志,是為學校發展服務的,更是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的,然而現實情況卻是校訓遠離了學生的需求。校訓的制定者在確立校訓時忽視學生群體的需要,單純地追求校訓內涵的豐富性,希望透過校訓豐富而厚重的內涵和精神來表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特色,校訓的制定者們搜尋文獻典籍、查閱古書史料,然而,作為大學真正主人的大學生的需要從一開始就被徹底忽視了,這樣的校訓也就很難被大多數學生接受。
二 大學校訓如何創新
1.高校定位要突出個性
學校的定位是一所學校在辦學方向上的角色定位、辦學理想和價值追求,只有找準了學校的定位,制定出符合學校特色的校訓,才能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精神,才能發揮校訓的文化育人、熏陶凝聚功能。校訓既要體現一所學校的性質、類型和層次,又要體現人才培養理念和目標等特質。卓越的校訓,應該是既繼承民族的文化傳統、反映時代精神,又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具有豐富個性。如湖南省第一師范學院的校訓“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就非常有特色,既反映了這所高校的師范性質,凸顯了學校的文化傳統,又表明了毛澤東這位偉大的學生與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之間的關系。
2.高校發展保持獨立性
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大學階段的教育權利和發展空間應該是最寬的,高校管理上應該趨向多元化和獨立性,采用何種教育和管理模式都由高校自己決定,學校辦學才能更具有自主性和靈活性。大學校訓的確能反映時代風韻,有些學校校訓制定時也吸收了當時的時代精神,但校訓畢竟是大學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其文化育人功能,是對學生發展起引導、凝聚、熏陶作用的,因而,校訓要體現時代精神,但還必須與時代風向保持一定的距離,校訓不能盲目跟從時代的風向,與時代聯系不宜太過緊密,大學應該是社會風氣的平衡器和凈化器。如寧波諾丁漢大學的校訓“一流學術成就一流國際公民”就很好,體現了諾丁漢大學強調大學是追求高深學問的地方的學術精神,也凸顯了學校倡導教育的國際化的辦學理念。
3.校訓走進學生心靈
高校要以學生為中心,始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重要位置。雖然校訓的制定、修改、廢止、完善都有嚴格的規定和程序,除特殊情況外,不可輕易更改。但那些正在制定或計劃制定校訓的大學,應該結合大學自身的辦學特點,廣納學生建議,采取多種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建言獻策,共同討論,民主決策等途徑來確立一個有廣泛認同感和學生基礎的校訓,而那些已有固定校訓的大學,則可以圍繞校訓進行相關的文化建設,通過開展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讓校訓的文化精神和品質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最終內化為學生個人的精神和優秀品質。
參考文獻
[1]杜鑫.不少“211”大學校訓“同一娘胎”,隨機調查絕大多數學生答不會[N].工人日報,2013.01.04
[2]何雪蓮.大學校訓:一個無涉時代的場域[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09
[3]楊曉宏、唐志強.大學校訓問題現狀及其原因分析[J].宜賓學院學報,2007(8):103~106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