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校在人才培養上更加突出職業能力,這可能會弱化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若是弱化了對學生文化素質的教育,則可能導致他們在職場生涯中存在著思維上的缺陷和人際關系處理上的困惑。通過對大學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的認識,以及對當前教育現狀的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定位于:大學通識教育為主體、文化素質教育為支撐。最后,可以從完善大一階段的通識教育模式、形成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自覺、培育具有人文積淀的校園文化三個方面來融入上述二者的關系。
【關鍵詞】大學通識教育 文化素質教育 優化 融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4-0030-03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大學教育經歷了兩次理念上的轉變,第一次是模仿蘇聯模式而強化了專業教學;第二次(也就是現在)將美國模式引入到國內高校,從而更加突出通識教育的內在要求。從通識教育理念的發端來看,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之后,便使得通識教育在西方大學教育中被逐漸實施。然而,時至今日在學界仍然沒有對通識教育達成共識的概念界定,因此本文暫且把通識教育理解為:通才教育。
那么又如何來理解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關系呢?之所以提出這一命題可歸因于:(1)當前各所高校在人才培養上更加突出職業能力,而這將可能弱化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2)若是弱化了對學生文化素質的教育,則可能導致他們在職場生涯中存在著思維上的缺陷和人際關系處理上的困惑。可見,厘清二者的關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 對大學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的認識
本文分別就大學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展開認識,其目的在于解構出兩者之間相關聯的內在機制。
1.對大學通識教育的認識
據百度百科的解釋,大學通識教育可以理解為“一般教育”和“通才教育”。結合筆者的教育體會,更加傾向于“通才教育”這一概念轉換。從目前諸多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可以知曉,這些高校一般在大學一年級對學生進行通才教育(弱化其專業色彩),然后在大學二年級再根據學生自愿和學校安排逐漸進入到專業教育之中。這種具有“美國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在當前仍然處于不斷摸索和試錯之中,但在低年級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則是值得鼓勵的。這里也需要指出,我國國情與美國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國大學本科階段已承擔起了關鍵的專業教育任務,而這一任務在美國則主要從研究生階段的教育開始。這就意味著,我國大學通識教育應更加突出它的價值取向,以及它在拓展大學生知識結構上第一動力源的地位。
2.對文化素質教育的認識
早在20世紀90年代教育部就出臺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了加強文化素質教育要實現“三提高”,即: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提高大學的文化品位與格調。結合本文的主題要義,這里則主要從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和高校的品位要求來認識。
第一,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不難理解,這里的文化素質與專業素質之間具有顯著的區別。文化素養主要突出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元素,通過將這些知識元素植入到大學生的知識體系中,最終使他們獲得心性修養,并提升他們在言談舉止上的品質。
第二,提高大學的文化品位與格調。大學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其在文化品位和格調的提高上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氛圍和思想文化。就組織文化對個體的影響力而言,提高了文化品位與格調將有助于形成大學生自覺培養文化素質的意識。
二 認識引導下的現狀分析
從以上的認識中似乎得到一種感覺,即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或許正是基于上述感覺,導致了諸多高校割裂了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在聯系。
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未能科學對待國外通識教育的本土化問題
梳理現階段的相關文獻可知,部分研究高等教育的學者存在著價值取向的錯位,即高估了美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優點,而貶低了我國當前教學改革的具體走向。之所以存在著價值取向錯位,根本還是在于他們未能清晰地讀懂我國的國情。我國的國情是:(1)城鎮化建設需要大批的高等應用型的建設者參與其中,從而研究生以下的高等教育必須承擔起這一重任;(2)我國家庭供養大學生讀書實屬不易,父母們想得更多的還是孩子的就業問題。因此,通識教育的本體化問題,實則就是通識教育的形式問題。
2.未能理清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內涵性問題
目前缺少對通識教育的權威定義,也使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有了更多自己的理解。但是在未能理清我國通識教育的內涵性問題前,其在實施通識教育時必然面臨著思想誤區。從現在部分高校所開展的大一階段通才教育便可看出,教育者試圖通過一年時間來為學生建構起全面的自然和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結構,這是不可能的。從通識教育所轉換成的通才教育來看,其不僅依賴于教師的教,更多地還需依靠自身自覺、自主的學。
3.未能識別文化素質教育的有效促進問題
那么如何使大學生能自覺、自主的學呢?當然,激勵與自我激勵是必需的。通過文化素質教育將為學生建構起較為完善的人文、社會、自然學科的知識結構,使得大學生具備了自主獲取相關知識的知識儲備。而若要實施自覺獲取的動力,則依靠高校文化品位和格調的提升。
三 分析基礎上的二者關系探討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之間的關系,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1.大學通識教育為主體
第一,大學通識教育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盡管目前的大學專業教育已經顯著拓寬了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但這種寬而不專的現代高等教育形態并沒有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具體而言,上述知識體系的拓寬具有當前專業教育功利性質,即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的培養模式,必然導致了把專業知識的網撒得大一點的傾向。而大學通識教育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則體現了非功利性、知識互補性等特點,這些特點也就實現了大學生在思維上的優化。
第二,大學通識教育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如果將專業知識看作“點”,那么通識教育所要達成的目標便是使學生能在現有“點”的基礎上看到“面”。從而,在整體視域下來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從諸多案例中可以知曉,企業技術人員缺乏經濟學、管理學常識,從而一味地追求質量而忽視了成本的控制;市場營銷人員只知道一味地開展人際關系管理,而并不了解產品質量的提升才是根本。所有這些都表明,大學通識教育拓展學生專業視野的重要性。
2.文化素質教育為支撐
第一,文化素質教育改善學生心性。在當前每年大學生就業難度指數屢創新高的背景下,似乎對一位工科學生講專業以外的知識成為不可接受的事情。之所以不可接受,實則還在于大學生內在的浮躁心態,而浮躁心態的產生又深受當前浮躁的校園環境的影響。由此,通過潛移默化的文化素質教育改善學生的心性,既使他們的內心獲得了暫時的平復,也能為大學通識教育提供難得的機會。目前,諸多高校都開設有國學方面的選修課和研究社,這些古人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將能影響學生對現實的思辨能力。
第二,文化素質教育營造良好氛圍。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還含有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和格調的要義。從組織文化對組織成員的影響力可知,在全校范圍內營造起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以及建立起有助于大家參與其中的文化素質提升平臺,這些都將為大學通識教育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并使大學通識教育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實施。
四 將二者融入大學教育體系的合理化路徑構建
根據上文所述,將二者融入大學教育體系的合理化路徑構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展開。
1.完善大一階段的通識教育模式
在現有教學資源存量下,應完善大一階段通識教育的模式。就模式的構成來看,需要明確目的、優化手段、完備評價機制。對于目的而言,應客觀面對大一階段進行通才教育可能達成的目標,而不能照搬國外模式。對于手段的優化而言,則可以從課程設置、選修課開設、社團設立等環節下功夫。但最終需要建構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意識。完備評價機制的目的在于,對大一階段的通識教育進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對此,還須由學校的教務處牽頭來進行機制設計。
2.形成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自覺
增進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將為通識教育的開展創造條件,但填鴨式的文化素質教育模式則是不可取的。為此,應重視形成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自覺。那么如何來解決這一問題呢?根據“刺激——欲望——行動——結果”的心理學原理,“結果”便可以指代自覺意識。由此,首先應對大學生建立起刺激措施。就現有可供刺激的選擇集合來看,使他們明白文化素質的增進將有助于構建職場核心競爭力,便可以有效激發起他們的學習欲望。最終,逐漸導向行動自覺。
3.培育具有人文積淀的校園文化
沒有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大學通識教育也只能更多地停留在課堂之內,而無法滲透到學生的生活點滴之中,因此,需要培育具有人文積淀的校園文化。從培育的途徑來看,可以在校園思想文化、校園課堂文化、校園寢室文化等多個方面植入人文元素,從而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文化熏陶。具體的實施手段則包括:開設專題講座、舉辦相關的文化活動、進行文化寢室的評比等。對此,應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綜上所述,以上便構成了筆者對本文主題的討論。不難看出,只有恰當地應用好大學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關系,方能有效實現通識教育的本土化目標。
五 實證討論
在我國,通識教育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知識廣博、德才兼備、身心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標。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我國眾多高校陸續開展了通識教育課程。目前,通識教育的效果如何?2014年6月7日,全國重點大學中文發展論壇第十六次會議在成都召開,與會專家學者重點討論了通識教育的現狀、不足及對策等問題。
當前,我國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的人才需要在專業知識之外具備必要的人文和科學素養,但目前的情況似乎并不理想。相關人員在已開展通識教育課程的某理工科高校隨機對50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荀子在戰國時期是哪國人”這一問題中,有70%的學生選擇了齊國、楚國、秦國等錯誤答案,只有30%的學生選擇了正確答案——趙國。
對于選修通識教育課的目的,44%的學生表示選修通識教育課是為了修學分,40%的學生為了提高自身知識素養, 16%的學生填寫了其他目的。
有專家指出:“現在國內通識教育發展的最大問題是被學分制制約。”并且我國高等教育對學分要求高,學生壓力大,不少學生為了修學分而選擇通識教育課,這就使通識教育課的效果打了折扣。
問卷調查中,對于“通識教育課對提高知識素養的效果如何”這一問題,32%的學生回答“有效果”,34%的學生認為“不太明顯”,24%的學生表示“沒有效果”,還有10%的學生說“還沒有上通識教育課,說不清楚”。
與會專家分析稱,我國高校的通識教育主要有三方面問題:一是對高校管理者的績效評價內容較單一,致使多數高校過于關注專業課程設置,卻常忽視通識教育;二是大學傳統院系設置、課程安排與通識教育存在一定沖突,過多的專業課程占據了學生大部分學分和學習時間,使得通識教育的開展空間被壓縮;三是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隨意,且師資嚴重缺乏。
由此,當前還應在師資引進和對現有師資進行人文元素培訓上下功夫。并且,對于通識教育的開展還應重視教材體例建設、內容項目設計、評價體制構建等問題。
六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大學通識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的認識,以及對當前教育現狀的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定位于:大學通識教育為主體、文化素質教育為支撐。本文認為,可以從完善大一階段的通識教育模式、形成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自覺、培育具有人文積淀的校園文化三個方面來融入上述二者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楊曉河、蔣霞.經典名著閱讀與大學通識教育的關系再認識[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
[2]何錫輝、趙修文.試論大學通識教育的凸顯及其路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2)
[3]張亞群.中國大學通識教育傳統的現代價值[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
[4]唐燕、高昊.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質量的路徑選擇[J].教育評論,2014(2)
[5]李海龍、黨星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開展與管理[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S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