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厭學現象突出,嚴重地影響著高校的教學質量。究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在眾多影響大學生厭學的因素中,專業認同感不足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選取典型個案進行研究,從大學生專業認同感這一角度,著重對教育學專業本科生厭學的表現、原因等問題進行探討,試圖能從一個微觀的層面透視專業認同感對大學生厭學的影響,從而為高等教育的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專業認同 大學生 厭學 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4-0039-02
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我國已進入大眾化的發展階段,為更多有志進一步發展的學生提供了進入大學的機會。但就在高等教育繁榮發展的背后,大學生也面臨著更多的機遇與挑戰。這些機遇和挑戰使得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待學習和生活的態度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學生數量的急劇增加、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嚴峻性,使讀書無用論又一次浮出水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許多學生表現出厭學的傾向,嚴重影響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學不同于中小學,它更強調學生的專業性。而目前大學生厭學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其對專業的不認同,不認同自己的專業就很容易出現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倦怠的現象。
據北京大學“首都高等教育”學科群項目組調查數據顯示,“有52.6%的高校教師認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在部屬高校和市屬高校中,該比例分別為42.7%和60.3%;1/3以上的學生表示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以上數據表明,大學生專業認同感不足的現象非常普遍,這會嚴重影響到其學習的有效性,甚至導致厭學情緒的出現。因此,如何緩解專業認同感對大學生厭學情緒的影響,需要我們認真地對待并加以解決。
一 相關概念的界定
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產生負面情緒的一種現象,是學生因對學校的學習生活失去興趣,而出現的消極對待學習的一種表現。具有厭學心理的學生一般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以各種方式逃避學習。主要表現在逃課、上課不認真聽講、以作弊等形式應付考試、成績不合格、整天沉溺于學習之外的事務等。
專業認同可以從認知、情感和持續這三個維度來進行理解,認知表現為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識和了解狀況;情感表現為學生從自己的專業學習中獲取的安全與心情愉悅等的滿足;持續是學生情感上獲得的愉悅和滿足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行為,并將這一行為持續下去,從而形成專業認同。因此,專業認同可以被定義為個體對專業的在認知的情況下,對其產生積極的情感,從而對其產生持續認同的行為。
二 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的確定
個案研究是對某一特定的個體或組織進行深入的研究。因此,進行個案研究首先要合理確定研究對象,一般采用目的性抽樣,即根據研究的目的進行抽樣,使抽取的研究對象盡量能為本研究提供最大的信息。本研究個案的確定著眼于專業認同程度較低的教育學專業,以相對而言專業認同動力不足的男生為研究對象。本文選擇了河北省石家莊市某高校教育學專業的小張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選擇是緊緊圍繞研究目的的。為了深入地了解專業認同感對大學生厭學的影響,找出其深層的原因,結合個案研究法研究對象的單一性、研究內容的深入性等特征,本研究采用個案訪談法。通過非結構訪談的方式,隨機進行訪談。同時輔以文獻法,對已有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分析,提取相關的資料,從而明晰研究思路,豐富研究資料。
3.資料收集
研究資料的收集主要是通過非結構式訪談的方法進行。訪談的時間每次大約15~20分鐘,在每次獲得被訪者同意的情況下,通過關鍵詞記錄法在訪談時做記錄,同時留意被訪者一些特別的面部和肢體語言,訪談結束之后,及時地通過記錄的關鍵詞整理匯總當天的訪談資料,并且回憶補充自己觀察到的個案的動作和表情,并將訪談過程中的一些感受和體會記錄下來。
三 個案分析
1.個案背景介紹
小張,男,河北省石家莊市某高校教育學專業二年級的學生,在家中是獨生子,平時不注重于自己的外表,給人總體感覺邋里邋遢,熱衷于網絡游戲,性格活潑開朗,為人做事不拘小節,在班里人緣不錯,同學眼中的小張很仗義,但他給班主任的印象不是很好,因為經常有老師反映其上課不認真聽講,不是睡覺就是干別的事情。通過訪談了解到,小張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同感較低,并因此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厭學情緒,并且其厭學程度相對較高。入學以來好幾門課程出現掛科情況;上課經常遲到,逃課現象也較嚴重;課堂上很少聽講,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作業的完成情況基本是抄襲完成。
2.對教育學專業不認同的原因
在一次訪談中了解到小張在高考后填報志愿的時候,并沒有選擇教育學專業,但是他選擇了服從調劑。入學以前對該專業幾乎沒有了解。在得到錄取結果以后,家人都認為教育學應該以后可以從事教師職業,普遍都很認同。但是在入學后不久,小張對該專業有了一定的了解,發現自己并不適合也不喜歡教育學專業的學習。總體感覺該專業的理論性太強,跟其他師范專業的學科相比,缺乏針對性。用小張的原話說是“每天學習一些大理論,并不涉及具體的學科,感覺學到的東西跟現實相差太遠”。同時,在如今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教育學專業職業前景顯得如此渺茫,從而又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充滿擔憂。通過訪談還了解到,對小張的專業認同感產生影響的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即學校因素。小張所在的學校是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的一所普通二本B類高校。每一位尚未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都在自己的內心對大學進行過憧憬,憧憬那美麗的校園、憧憬那美好的大學生活。然而在小張進入大學之后,發現自己的憧憬與現實相差甚遠,因此更加重了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負面情緒。另外,通過在訪談過程中對小張的觀察和了解,其外表和性格特質,以及性別因素,也是其對教育學專業認同感不足的一個原因。
3.目前對學習的感受
談到對學習的感受,小張的眼神里透漏出彷徨和迷惑,他對目前學習感受的描述是:對目前的學習實在提不起興趣,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學什么,也不清楚應該怎樣去學,朝什么方向努力,想學點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又感覺自主性不是很強,對自己當前的學習和未來的發展都很迷茫。目前的心態完全呈現出停滯的狀態,因為對自己的未來不明確,從而更不愿意去想自己的發展前景。因為大學的學習節奏比較慢,本專業的學習并沒有考試的壓力,理論的內容在考試前突擊一下基本都能通過考試。同時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班里其他同學也不怎么學習,有的迷戀網絡游戲,有的在談戀愛,真正喜歡學習的學生沒有幾個,加之老師講課照本宣科、無聊乏味。因此目前處于一種“混”的狀態,難以靜下心來進行專業學習。
四 研究結論及教育建議
本文中的主人公小張是由專業認同感不足導致出現厭學問題的典型個案,研究他的厭學行為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專業認同感對大學生厭學的影響概況。當大學生專業認同感不足時,會直接導致其對學習產生消極情緒,當自己在學習方面的情感長期得不到滿足時,便會出現厭學的行為。通過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影響大學生專業認同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學生的個性特點、所選專業的就業前景、所在高校的學習條件以及學生自身的學習成績等,通過分析這些影響因素,可以為緩解大學生專業認同感不足提供改進的建議,對高等教育的完善和大學生的發展產生啟示和反思。
1.增強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
要想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認同感首先應提高其對專業認知的程度,只有當大學生對一個專業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時,才能有效地避免專業不認同的現象出現。因此,在高考填報志愿過程中,作為家長應全力幫助孩子了解相關的專業。在了解自己孩子性格、能力及興趣等方面情況的基礎上,合理結合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選擇,從而避免盲目地做出選擇。同時也不要過分地追逐所謂的熱門專業。另外,為增強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各高校在學生入學之初,應組織相關活動以給予學生充分了解各專業的機會。如在迎新或入學班會上,輔導員應充分向學生講解本專業學習目標、課程安排、就業前景等。從而引導學生對該專業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目前,國內一些高校還采取大類招生的方式,允許學生入學半年或一年之后,在充分了解各專業的情況下,再結合自己的意愿在一大類相關專業中進行自由選擇。其目的之一就是為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從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此外,還可以加強高中和大學的銜接教育,在高中階段即向學生普及高等教育的相關專業知識,從而使學生為自己定下目標,并向目標的方向努力。
2.優化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
學生的專業認同情況與目前我國高校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過分理論化的課程設置也有很大的關系。大部分高校的教學都是從基本原理、相關概念入手,在這種抽象的學習氛圍下,學生不免會感到枯燥乏味,沒有興趣。因此,面對此種情況,高校應調整人才培養模式,豐富課程設置。以教育學專業為例,當前個別高校對該專業的學生施行雙學位的培養模式,學生既可以學習到教育學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教法等知識,獲得教育學學位,同時還可以兼修一門具體的學科專業,畢業后即可以獲得雙學位證書。另外,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還應進一步調整,優化課程結構。在加強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還應強化實踐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實習的機會。讓學生能夠真正地體會到學有所用、學有所得。在注重專業課和學位課的同時,也應該設置更多的選修課,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喜歡的課程。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專業學習感興趣才能更好地適應專業學習,獲得較強的專業認同感,取得較好的專業學習效果。
3.合理協調專業與就業的銜接
專業學習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就業服務的,在當前就業困難的大環境下,大多數學生填報志愿選擇專業前首先都會考慮該專業的就業前景。有調查研究表明,就業率高的專業的學生相比就業率低的專業的學生,其專業認同感明顯要高得多。因為就業前景直接會影響學生學習的動力。可見專業的就業前景對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及專業學習影響很大。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社會也應該拓寬相關專業的就業面,共同努力做好專業和就業之間的合理銜接。不但要使學生對專業的就業前景有所了解,還要讓用人單位對專業設置和專業人才的優勢有所了解,使整個社會合理配置人才,不斷完善社會的就業系統。另外,國家和高校還應該增進對市場的了解,依據市場的變化合理調整專業設置,避免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出現閉門造車的現象。
參考文獻
[1]藥麗雯、陰懷勇.關于大學生厭學問題的調查與分析[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157
[2]王頂明、劉永存.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07(8):18
[3]彭蘭.教育學專業本科生專業認同感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青春歲月,2013(11):213
[4]張弘、曹大友.大學生專業認同的影響因素探討[J].網絡財富,2010(14):5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