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不僅關乎大學生群體整體素養的提高,也關乎黨和國家未來的發展。了解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現狀,發現其突出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與解決,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4-0057-01
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經濟進步的后備軍。在新形勢下,緊追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步伐,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綜合素養,是時代對大學生的新要求。實效性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總目的。然而,隨著高校擴招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通識教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也讓人漸生隱憂。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總體而言,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較高,愛國守法,能自覺、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對國內外政治問題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和判斷。
1.教育途徑多種多樣
在我國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各類高校都開設有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且在總學分中占有較大權重。具體來說,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這三門課程從思想教育、法律基礎和理論修養三方面對大學生進行了系統的教育和培訓。大學生通過這三門課程不僅能對我國的思想政治內涵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更能在潛移默化中深入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并在實踐中進行砥礪。此外,在高校中,還有團委組織、社團、講座、活動、大學生骨干培訓班、暑期崗位鍛煉等各類思想政治的教育組織和形式,莘莘學子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修養。
2.思想政治理念日趨多元化
不同于20世紀80年代前有統一革命信念的大學生,當代大學生在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影響下,思想政治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雖然思想政治理念的主流依然是愛國愛黨、支持改革、關注社會發展和黨的路線方針,努力實現社會價值,但也有不少大學生思想政治的信念尚未成熟或出現動搖。部分同學甚至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失去信心。如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初衷應該是實現社會價值,但不少大學生卻懷著功利的目的入黨,希望黨員身份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利益,無視黨員作為先進積極分子一心為公、不念私利的本質。
3.思想政治信念淡薄
市場經濟的發展嚴重沖擊了人們的價值觀。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矛盾也日趨加深。當代大學生,在社會形勢的驅使下,越來越多地關注自身的利益,輕視馬克思主義和我國思想政治理論體系。在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時,僅僅把它當作一種學科知識,甚至是當作空泛的理論口號,在有需要時,如想要入黨時,惡補一番,卻不認真理解其理論內涵,在實際行動中更是我行我素,不能嚴格要求自己,更不能起到帶動和示范作用。
二 把握核心問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終要落實在時效上
結合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和問題,筆者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改進教學方式,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學習方法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習進行的,容易造成學生在考試過后將所學的理論統統忘卻。加之,多姿多彩的大學生活又極易消磨學生自我砥礪的信念。因此,在教學中,高校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加深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深刻認識,并在實踐中踐行自己的信念。如可定期開展社區義工服務或慰問孤寡老人的活動或組織學生分小組對社會問題進行調研,并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策略付諸實踐。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時刻注意實效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包括兩個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和成效的目的性。從可行性角度而言,針對當前思想政治理念多元化和社會主義信念淡薄的問題,可因勢利導,引導當代大學生深刻認識當前形勢,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高校團委可以通過組織辯論賽或暑期下鄉掛職鍛煉等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組織有計劃的實踐活動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性要從可行性出發,通過理論教育和有組織的實踐鍛煉進行。
三 結束語
大學生是國家的人才后備資源,身為即將走上社會的有知識、有文化、有思想的青年人肩負著歷史和社會的重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法制觀,緊跟黨的路線,關注社會改革,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修養,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社會的回報。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要先認清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問題,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出真知,在實踐中加深自我教育,在實踐中改變自己,擔負起建設國家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孟慶方.高校思想政治課實效性探究[J].辦公室業務,2011(10)
[2]聶陽、趙世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1)
[3]宇文利.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論的內涵與屬性探論[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