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高校化工類專業實驗教學現狀,提出了構建“3+1”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思路,并就改革的內容、解決的重點問題以及達到的目的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校 “3+1”實踐教學 化工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4-0068-02
隨著時代的變遷,本科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的起點。在此階段,學習各個專業領域的基本理論知識是學生的主要任務,知識面較廣,但深入細致的工程實踐相對較少。然而公司招聘對人才的要求不但在客觀知識面層次上不斷提高,而且對人才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為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要轉向培養應用型人才。化工類學科作為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在高校人才培養中顯得尤為重要,所以高校應把改革更新該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放在發展學科的首要位置,使其知識結構更加合理;同時對工程實訓技能培養環節進行改革,合理設置實驗課程、實訓項目以及強化實訓實踐教學。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提出了“3+1”的教學模式。
一 高校化工類專業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大院校化工類專業都在深入研究培養計劃的改革,足見其已經不能適應如今化工領域的發展。傳統的化工教育主要傾向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對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重理論輕實踐,雖然各大院校的培養模式都是按照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大學生深入工程實際、深入社會,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但在實際執行中,往往忽略了其成效,有的甚至敷衍了事,根本沒有達到實踐類學科所要達到的目的。這就導致了學生走上社會后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與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有顯著的差異;導致學生與用人單位的處境尷尬。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三大方面的弊端。
1.傳統教學局限在理論知識的教學培養,缺乏實踐實訓能力的培養
化工類專業是歷史悠久的專業,可供選擇的教材很多,但是究其內容幾乎無創新、無改革;同時導致任課老師上課也延續傳統的教學,PPT和教學任務書均不更新。學生也聽得沒有興趣,只希望完成大學期間最基本的學業要求:修滿基礎課、專業課及選修課學分,順利拿到畢業證書。然而對于自身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沒有準確清晰的目標與方向,學生也在迷茫中搞不清培養什么專業能力,更不明白怎么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學生僅具備理論知識,缺乏實操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后不能很快地適應和融入工作環境及崗位。
2.教學資源匱乏,實驗內容更新不能做到與時俱進,難以保證高質量的教學
目前,很多高校師生在不斷地增加,教學資源卻還停留在原來的水平,出現教學過程中學生多教學設備不足的問題。圖書館藏書更新也慢,圖書館網絡數據庫匱乏,同時購買外文數據庫很少且外文數據庫文章陳舊,老師和學生獲取的知識不能及時地與國際接軌。另外實踐教學環節的儀器設備較少,以我校為例,化學工程與工藝(石油化工方向)是卓越工程試點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但實際培養過程中還是延續了過去簡單油品分析的實驗內容,工藝工程設計性實驗較少且設備不足。比如,恒沸精餾、反應精餾、乙苯脫氫、返混等實驗設備均只有兩臺,學生人數很多,在強調實驗時間與課程進度銜接的情況下,實驗任務安排與落實困難,造成實驗安排在時間上相對集中,實驗過程讓學生參與動手的機會少等問題,實驗教學成為走過場,考核也名存實亡,而且實驗教師和實驗儀器設備負荷嚴重,難以保證高質量的實踐性教學。
3.實踐教學環節缺少一體化的管理體制和績效評價體系
一方面,雖然學校將實驗教學放在教學重要的位置,在實驗場地和實驗設備方面有了大量投入,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傳統管理觀念的制約,使得設備缺乏有效的全局統籌和調配而無法共享;但另一方面,學生規模急劇增加,人為地使得原本就緊張的資源更加捉襟見肘。
因此,結合專業特點及大工程觀的時代背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為主線,以培養創新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教學資源購置重組為重點、提高師資為關鍵,是當前學校化工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需要突破的核心問題。
二 高校化工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構想
針對目前高校化工類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提出了“3+1”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模式。
1.構建“3+1”教學體系
“3+1”教學體系改革主要是大一到大二上學期以基礎學科理論知識為主,同時配套基礎(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儀器分析),其中實驗教學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小綜合實驗為輔,既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奠定了實驗基礎技能的基礎。大二下學期到大三以化工專業理論知識為主,同時配套專業實驗、專業技能訓練及綜合實驗。實驗內容為多學科之間的交叉,既鞏固實驗技能與應用,又加強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大四上學期開設工程實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其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后下廠實習兩個月,真正地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產中,與社會接軌,為畢業后更好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2.開發利用網絡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完善實驗設備,最大限度地實現共享
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充分地利用網絡資源,輔以多媒體課件進行網絡教學,建立網上虛擬實驗室,實現教學手段多元化。對學生采取提問引導式的教學模式,讓其自己建立知識體系,同時以對等的討論方式引導學生在已知知識的基礎上構建新的知識,研究出了一套集知識、能力和情感的考核與檢測于一體的方法,最終實現學生所學知識的一體化。
學校最近購置了一批化工專業實驗的設備,同時進行優化管理,不再是沿襲過去傳統模式的封閉式實驗,而采取實驗室開放、實驗開放,實現了資源共享,同時建立綜合和專業設計實驗教學平臺,以保證開放型實驗的進行。將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以前學過的實驗及理論知識結合起來并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
3.優化管理,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與激勵機制體系
學校的教學資源均有專人管理,如多媒體教室,實驗設備等。學校成立了分析測試中心,大型測試分析設備都安排有專職老師管理,為方便師生正常使用。每學期對各個實驗實訓單位進行檢查,檢查實踐教學情況、設備的管理情況等,還要定期征求學生對于實踐教學的意見和建議。
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平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將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實驗評分規則。為了更好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使學生最大程度地受益,將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
三 “3+1”實踐教學的初步成果
通過上述改革,得到了一套完整合理科學的、適合于培養化工類“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的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熟悉工程實踐技能,同時也取得了初步成果,達到了培養具有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的人才;構建基礎實驗教學平臺和綜合設計型實驗教學平臺,實現實驗教學軟、硬件教學資源合理共享和購置。
幾年來,學校在化學化工類專業實驗教學的改革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學校化工類專業學生在全國化學技能大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挑戰杯”、“三井杯”、“華南地區化工設計大賽”等多項賽事中均取得了優異成績,共有37人次分別獲得金、銀、銅以及第一、二、三等獎,化學化工類專業的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以上。
四 結束語
目前,我校的實踐教學體系有了很大的發展,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3+1”的實踐教學體系,是高校化工類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的有益嘗試,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術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校會緊跟經濟發展規律步伐,加強實踐教師隊伍建設,強化管理制度,狠抓教學質量,提高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提高辦學效益,將建成以石油化工為特色,培養具有重大影響和應用型人才的工科教學型大學,為社會輸送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合一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段華洽、王朔柏.深化教學改革 創新教學模式——高校本科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9(4)
[2]黃奕勇.創新意識培養從課堂開始——航天通訊與測控研究型教學[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1):33~35
[3]楊樂平、彭望瓊、朱彥偉.“問題作業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2):88~90
[4]郁桂云、錢曉榮、吳靜.化工專業實驗教學中的問題與改革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2):63
[5]劉寶生、黃軍左、付文.高校化工類專業實驗教學“一體化、三層次”改革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10):127~129
[6]孫健、黃軍左.協同創新視角下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探析——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校地合作產學研聯盟為例[A].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貴州省人民政府.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第26分會場: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與民生科技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貴州省人民政府,2013
〔責任編輯:林勁〕